錯誤1: 功利性的閱讀期待
“媽媽給我念這本書吧。 ”
“這本書看了那麼多次, 你應該認得了啊, 一起來念念看吧。 ”
“不要, 我不認識, 媽媽念。 ”
“那我們換一本內容更有意思的吧, 這本念了很多次了。 ”
然後, 不顧孩子的不情願, 直接拿起一本字更多、更厚的書來。
破壞力:讓閱讀變成了學習負擔
不少家長或者把閱讀當成良藥來醫治孩子的壞習慣, 或者把閱讀等同於識字和認知, 或者過於看重書籍的“品味”, 讓孩子過早接觸一些與孩子年齡不符的經典。 殊不知, 這種功利性的閱讀期待, 正在敗壞著孩子的閱讀品位,
Advertisiment
首先, 作為兒童閱讀的引領人, 我們要知道閱讀首先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對於低幼的孩子來說, 更是一種親近父母的方式。
其次, 我們一定要讓孩子們自由地閱讀適合自己年齡特徵和天性的書籍, 盡可能給孩子閱讀的自主選擇權。
0~3歲的孩子, 閱讀就是一種遊戲, 紙板書、洞洞書、翻翻書是他們的最愛。 當閱讀不再是一種負擔, 才真正變成了“悅讀”。
錯誤2 解剖式的閱讀指導
“寶貝, 故事講完了, 你覺得裡面的小狐狸做得對嗎?”
“對, 她很聰明。 ”
“怎麼會對呢!你沒發現她的聰明都沒用在正確的地方嗎?”
聽罷, 孩子不敢再多說話了。
破壞力: 過度解構,
Advertisiment
對於大部分的孩子來說, 最早接受到的閱讀指導, 是來源於和父母一起進行的共讀。 但很多父母在功利性目標的驅使下, 共讀時, 總是忽略孩子們的體驗, 喜歡提問, 喜歡過度解讀, 或者把一篇文質兼美的作品肢解成識字教材或品德課本, 甚至把成年人的理解強加給孩子。
這種解剖式的閱讀指導, 重視的是閱讀的認知和教化功能, 而真正吸引孩子的審美感知教育卻被完全擠到了角落裡。
要喚醒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必須摒棄這種解剖式的閱讀指導, 針對不同的文體採用不同的閱讀指導方法, 如對童謠、兒童詩的閱讀, 父母只需用自然的氣息, 清晰而響亮的聲音, 正確而流暢的語音, 一字一句地朗讀給孩子聽,
Advertisiment
錯誤3 無陪伴的閱讀環境
“媽媽, 給我念念這本書吧。 ”
“你不是已經認識很多字了麼, 可以自己看啊。 ”
“可我還是想媽媽讀給我聽。 ”
“乖了, 媽媽沒時間, 你自己看吧。 ”
孩子無奈地看著媽媽轉身後的背影。
破壞力: 閱讀缺乏引領和陪伴, 無法感受閱讀的快樂
英國廣受歡迎的兒童文學家艾登·錢伯斯曾指出過, 讓孩子愛上閱讀的關鍵是, 家長或老師是一位有協助能力的大人。 孩子們需要仰賴大人豐富的閱讀經驗和閱讀品味,
Advertisiment
但是目前, 有不少家長自己很少看書, 卻不斷地要求孩子閱讀;並且過度地要求孩子獨立閱讀, 而自己卻在一邊玩手機, 在這種環境影響下, 又怎麼可能讓孩子真正愛上閱讀呢?
當然, 激發孩子閱讀興趣的, 不僅僅是父母的陪伴, 也包括同齡人的互相影響。 創設孩子們一起讀書的環境和氛圍, 也有助於加深孩子對閱讀的愉悅感和良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