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聯繫起來的共同體,
每個家庭都有其特定的情感氛圍,
表現為家庭內部的一種穩定的、典型的、佔優勢的情緒狀態。
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圍的重要主體和創造者,
在營造氛圍的過程中,
首先必須要處理好父母之間的關係。
“如果想讓孩子長成一個快樂、大度、無畏的人,
那這孩子就需要從周圍的環境中得到溫暖,
而這溫暖只能來自父母的愛情”。
如果父母能互敬互愛,
和睦相處,
善於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盡可能表現得愉快、喜悅、樂觀向上,
這不僅能使孩子生活在溫馨的家庭氛圍中,
Advertisiment
得到關心愛護,
獲得愛和尊重的體驗,
從而心情愉快,
產生主動向上的積極情感,
而且也為孩子處理消極情緒提供榜樣,
對孩子學習情緒、理解情緒和處理情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這是培養初步情緒調控能力的前提。
如果父母之間經常爭吵,
家庭關係緊張,
孩子極易產生焦慮不安、自卑、恐懼等不良情緒。
這不僅不利於孩子形成初步的情緒調控能力,
久而久之還會影響到孩子的。
家庭情感氛圍的另一個構成是親子關係,
即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
親子關係是孩子接觸到的第一個人際關係。
親子關係不和諧可能會給幼兒學習情緒帶來意想不到的困難,
甚至會導致其長大成人後情緒控制能力低下。
在大多數家庭生活中,
Advertisiment
親子關係具有明顯的不平等,
顯然父母永遠處於主導地位,
現實生活中,
親子關係的不和諧主要表現為父愛、母愛的扭曲。
這種父母之愛極易走極端:一是溺愛,
父母對子女過分遷就,
孩子易形成以“我”為核心的優越感,
形成自私、驕橫、任性等不良性格特徵;二是粗暴之愛,
父母不顧孩子的興趣、愛好,
要求孩子一味服從家長的意願。
這種家庭獨裁可能帶來嚴重後果,
情緒方面表現為孩子情緒的壓抑,
久而久之,
孩子良好的情緒發展受到潛在的阻礙。
正常的父母之愛應該是一種理解、尊重、理智之愛。
孩子是自己情緒情感的主人,
家長要理解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情感體驗,
父母和子女之間需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溝通和應答,
Advertisiment
而不是“情感的統治”,
即家長以強制的手段去監控、阻礙孩子的情緒表達。
當孩子鬧情緒時,
父母惟有首先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表達其情緒的需要,
才能撫慰孩子的情緒。
在家庭氛圍中,
父母要克服自身情緒的不良表達方式,
如暴躁、武斷、獨裁以及動輒施以威脅或懲罰,
應設法跳出親子關係中因父母與子女的不平等性產生的權力陷阱,
認清孩子情緒背後的真正動機,
以理智的方式博取孩子的信任,
成功地開啟親子溝通的大門。
現實生活中,
孩子不如意時要宣洩其不滿情緒,
但孩子的宣洩有可能受阻,
因為他(她)的情緒宣洩常常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寬容;在家庭生活中,
Advertisiment
孩子情緒的發洩可能較為頻繁,
父母難以忍受,
於是造成感情衝突,
結果可能是父母情緒占了上風,
而孩子情緒沒有發洩出來,
抑鬱糾結,
逐漸積累,
等待下次更猛烈的爆發。
這樣下去是危險的,
孩子情緒不僅得不到渲瀉,
反而越積越多,
情緒發展有可能走向消極方面。
因此,
發展兒童的情緒智力,
應特別重視家庭情感氛圍的作用和影響,
要在血緣親情的基礎上建立起理解、寬容和和諧的家庭氛圍,
有目的地幫助幼兒實現其情緒的宣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