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世上只有媽媽好”,過分依戀也是病

同事小陳有個寶貝女兒, 小名叫菲菲, 快3歲了。 那天小陳帶她到辦公室來玩, 大家見她長得漂亮, 這個想親親, 那個要抱抱。 可是菲菲卻像一隻可憐的小老鼠, 躲在媽媽背後, 任大家怎麼哄、怎麼騙, 就是不肯與大家親近。


菲菲的爸爸在外地工作, 很難照顧家裡。 因此孩子一出生, 小陳就一直請假沒上班, 全副身心呵護小菲菲。 小陳愛孩子, 真的可以說是捧在手裡怕掉了, 含在嘴裡怕化了, 母女兩人日夜廝守, 跟懷孕時相比, 簡直就差一層肚皮了。
不久前, 單位通知小陳上班。 小陳心中很是不舍, 成天唉聲歎氣的,

Advertisiment
生怕孩子不能適應幼稚園的生活, 苦著臉對女兒說:“到了幼稚園, 就見不到媽媽了, 沒有人保護你了。 ”思來想去, 萬不得已, 最後終於狠狠心, 流著眼淚, 將菲菲送進了幼稚園。
菲菲進了幼稚園, 更是一刻也離不開媽媽。 還沒進大門, 就緊緊拉著媽媽的衣角不肯放手。 一進大門, 就哭個不停, 差點憋過氣去。 一直哭到中午, 不肯吃飯, 把喝水的小杯子也扔了。 其他小朋友都午睡了, 她還吵著要媽媽。 兩位老師無論怎麼哄勸都沒有效果, 不得已請來了經驗豐富的主任, 最後也束手無策。
過了兩三天, 菲菲雖然不大哭鬧了, 但在幼稚園總是悶悶不樂的, 上課低著頭, 老掉眼淚, 下課也不願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下午早早地就站在門口,
Advertisiment
等著媽媽來接。 回到家裡就一刻不停地跟著媽媽, 連上衛生間也不肯分開, 生怕媽媽離開。 晚上睡著了, 還常常驚叫“媽媽!”“媽媽!”。
見寶貝女兒這樣離不開自己, 小陳上班時也心神不寧, 總出岔子。
我在幼稚園保健室待過好幾年, 這些事見過不少。 有的孩子一見(或預料到)媽媽或其他家人離開, 就生怕其再也不回來了;有的無端擔心媽媽或親人離開後, 自己就會被拐騙, 或遭到傷害, 發生危險, 從而哭叫、吵鬧, 或神情淡漠、行為退縮, 甚至不吃不睡。 聯想到那天菲菲在辦公室的表現, 又問了小陳菲菲出生後的餵養和生長發育情況、教育方法以及家族史等有關問題, 最後我坦誠地告訴小陳:“你家菲菲患了兒童分離性焦慮症。 這是一種心理疾病。
Advertisiment
主要表現在孩子與家人, 尤其是與媽媽分離時, 出現極度焦慮反應。 這在6歲以下兒童中比較常見, 男女兒童均可得病。 起源是孩子對媽媽過分依戀。 ”
小陳不太相信, 說:“你別嚇我了。 孩子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肉, 孩子天生就該想著媽。 不是有首歌唱道:‘世上只有媽媽好, 有媽的孩子像塊寶’嗎?……”
我打斷她說:“我並沒說孩子不該想著媽, 我說的是‘過分’。 說實話, 菲菲可以說就是讓你給寵壞的。 ”
接著, 我很認真地告訴她, 父母疼愛孩子, 孩子眷戀父母, 是人的天性或本能。 至於依戀, 更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情感表現, 它源于孩子對養育、愛護自己的人的一種信賴感;和由此產生的親情需要和安全體驗。 一定的依戀, 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日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Advertisiment
但是, 如果家長不注意教育方式和方法, 一味溺愛, 便可能導致孩子的過分依戀。 一旦暫時與親人分開, 就會哭泣、吵鬧, 或悶悶不樂, 與其他人疏遠, 行為異常突出。 少數患兒還會出現噁心、嘔吐、頭痛、腹痛等症狀, 病程可持續數月, 甚至數年。 這與一般孩子離開親人後的通常反應不同, 是一種病態情緒。
小陳聽了, 也認真起來, 說:“唉, 我先生也經常在電話裡勸我別太寵愛孩子, 可惜我沒當回事。 ”
我說:“也不完全是你的責任。 書上說, 兒童分離性焦慮症與患兒的個性弱點有關, 與遺傳也有一定關係。 父母患有焦慮症, 子女的焦慮症發生率會明顯高於其他人。 此外, 父母突然分離、孩子在幼稚園受到挫折、遭遇不幸事故、親人病重或死亡等生活事件,
Advertisiment
都是誘因。 ”
“那現在該怎麼辦呢?”聽我說孩子有病, 小陳頓時憂心忡忡地問我。
我小心解釋說:“孩子患了兒童分離性焦慮症, 當然應該重視, 及時矯治啦。 要不然, 隨著年齡增長, 往近的方面說, 上學後可能發生學校恐怖症、考試緊張症;往遠的方面說, 成年後可能發生急性或慢性焦慮症, 影響生活、就業、婚姻和家庭。 不過, 你不必過於擔心。 菲菲還小, 可塑性很強。 只要改變教養方式, 完全可以慢慢調整過來。 ”
小陳聽後有了點信心。 應她的要求, 我提了幾條建議。
首先, 克服自己的焦慮傾向, 把握愛的方式, 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 菲菲長大了, 就該上幼稚園, 這是孩子學會獨立、走向社會的第一步。在菲菲面前,應該儘量愉快地談論有關幼稚園裡的生活,設法使孩子熟悉新的生活環境,與老師和小朋友親近起來。
其次,採取多種措施,幫助孩子逐步擴大交往範圍,如培養孩子與陌生人打招呼的良好習慣,鼓勵孩子與別的小朋友玩耍等。
第三,豐富孩子的生活內容,提高孩子的情趣。患有分離性焦慮症的孩子往往好靜不好動,喜歡在家裡而不願外出。可引導孩子到遊戲場所玩耍,到大自然中去嬉戲,從而激發孩子對周圍美好事物的興趣,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格。
第四,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可從教孩子做容易學會的小事入手,比如自己穿衣服、洗手帕、掃地、抹桌子等。當孩子做好、做對時,及時給予表揚。
對於個別焦慮症狀嚴重,影響飲食和睡眠的患兒,可考慮適當使用抗焦慮藥物治療。

這是孩子學會獨立、走向社會的第一步。在菲菲面前,應該儘量愉快地談論有關幼稚園裡的生活,設法使孩子熟悉新的生活環境,與老師和小朋友親近起來。
其次,採取多種措施,幫助孩子逐步擴大交往範圍,如培養孩子與陌生人打招呼的良好習慣,鼓勵孩子與別的小朋友玩耍等。
第三,豐富孩子的生活內容,提高孩子的情趣。患有分離性焦慮症的孩子往往好靜不好動,喜歡在家裡而不願外出。可引導孩子到遊戲場所玩耍,到大自然中去嬉戲,從而激發孩子對周圍美好事物的興趣,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格。
第四,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可從教孩子做容易學會的小事入手,比如自己穿衣服、洗手帕、掃地、抹桌子等。當孩子做好、做對時,及時給予表揚。
對於個別焦慮症狀嚴重,影響飲食和睡眠的患兒,可考慮適當使用抗焦慮藥物治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