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語”背後的深意

孩子的話, 看似簡單, 卻常常有我們揣摩不透的深意。

2歲8個月的小侄孫女總對我手腕上的佛珠頗有興趣, 所以每次去哥哥家, 我都會特意戴著佛珠, 給她機會玩一玩。 某日, 我戴了三串佛珠去見小傢伙。 她的玩法讓我徹底懵了:小傢伙摘下我的佛珠, 一串遞給我, 一串放在沙發上, 一串放在她自己小手心, 搓了起來。 看我把佛珠戴手腕上, 小傢伙立刻摘下來, 再遞給我:“姑奶奶, 這個給你。 搓搓!泡泡!”

說實話, 我沒聽懂她到底說的是什麼。 不過, 沒關係, 我有絕招——那就是模仿她的行為。 無論孩子真正的意圖是什麼,

Advertisiment
當我們興味盎然地模仿他的行為, 或者對他的行為表現出濃厚興趣時, 他們通常會很開心。 於是, 我學著她的模樣搓了搓佛珠, 然後停了下來。 我對她行為的模仿讓她非常興奮, 她玩得更來勁了, 小傢伙搓了搓手中的佛珠, 之後, 將小手伸向沙發靠背, 又說了兩個字:“洗洗。 ”

我怎麼也揣摩不透, “洗洗”兩個字意味著什麼。 於是, 我決定先停下來, 看看她的反應再說。

看我沒動靜, 小傢伙立刻示範了一遍, 並給出了提示:“姑奶奶, 洗洗。 ”

儘管我依然沒明白把手伸向沙發靠背翻騰幾下意味著什麼, 還是很乖巧地將手伸向了沙發靠背, 學著她的模樣來回翻轉幾下手掌, 停了下來。 之後, 小傢伙將佛珠放在沙發上, 兩手抬起, 放在鼻子尖下,

Advertisiment
使勁嗅了幾下, 隨後感歎道:“好香啊!”

直到此刻, 我才明白她究竟說了些什麼。 原來, 她把佛珠當泡泡洗手液, 玩起了洗手的遊戲!這個遊戲的產生, 源於小傢伙看到了佛珠和泡泡的共同特性——都是圓形, 這個顯著的特性消融了佛珠與泡泡之間的界限, 讓它們彼此關聯起來。 於是, 佛珠幻化成了泡泡洗手液, 具備了清潔的功能。 在孩子的心目中, 凡是有著某個共同特性的東西, 它們都能以這個特性為根基而互相指代。 因為可以互相指代, 孩子的遊戲也豐富了起來。

如果我們認真觀察孩子, 體會他們的需求與感受, 就會發現, 事實上, 他們往往比成人更容易把握事物的特性, 也看到不同事物之間的共通之處, 並將這個特性泛化,

Advertisiment
指代更多的事物。 不僅如此, 正如我在《別以為你會愛孩子》中提到的一個案例一樣, 一個小男孩竟然可以用樓梯指代“外出”“爬高”“下樓”“去往低處、高處”等諸多的意義, 源於他們可用特性A關聯甲事物與乙事物, 又以特性B關聯乙事物與丙事物, 不斷延伸, 於是, 這種關聯變得更為複雜。

了知孩子有這樣的一個特性, 我們就可以更好地揣摩孩子的心思, 讀懂他們內在的需求, 對他們的行為給出更恰當的回應。 當我們能給出更恰當的回應時, 他們會更滿足、更快樂。 與此同時, 當孩子的心思被理解、需求被滿足, 他們與我們之間的關係也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我們將更親近、更易於溝通, 許多不必要的衝突自然消融了。

總之,

Advertisiment
以解讀古漢語似的方式去解讀孩子的“兒語”, 了知他們每個詞背後可能都有指代、假借、轉移等深意, 即便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有限, 要讀懂孩子, 也不再是難事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