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全勤寶寶”是這樣煉成的

讓孩子每天都能健健康康、高高興興地上幼稚園是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心願。 但是, 我們發現, 不同家庭類型的孩子的“出勤率”差距很大, “全勤寶寶”的家庭是怎麼做到的呢?

1. “若要小兒安, 三分饑和寒”

“全勤寶寶”的家庭基本上都有這樣的共識:讓孩子適度少穿和少吃。 穿得太厚、捂得太嚴, 孩子很難適應外界冷空氣, 並且容易捂得出汗, 出汗受風後反而容易著涼感冒。 而孩子也會因為吃得太多, 造成積食發燒的情況, 因此, “全勤寶寶”的家庭一般不會讓孩子吃得過飽。 另外, 這些家庭都會對孩子的零食攝入進行控制,

Advertisiment
不會把零食當飯吃、飲料當水喝。

2. 生活規律, 早睡早起

這些家庭都比較重視睡眠和休息, 他們當中有的家庭都會在晚上八九點鐘就強制熄燈, 並能做到全家配合, 嚴格按照、配合幼稚園的作息時間安排孩子在家的作息。 關鍵的是, 節假日期間也能堅持!

3. 生病不亂用藥, 功夫花在平時, “預防”、“保健”意識強

孩子生病是最讓父母揪心的事情, 但是相比之下, 面對孩子常見的病症, 比如發燒, 這些家庭一般都處理得比較冷靜, 而這些都是建立在他們平時對兒童疾病和保健知識的積累基礎上的。 此外, 他們還會經常給孩子保健按摩, 讓孩子用熱水泡腳、多喝水、勤洗手、注意室內空氣通風、食療保健等, 防患於未然。

4. 培養運動愛好,
Advertisiment
親近大自然

這些家庭都比較重視戶外運動, 如滑旱冰、玩球、跳繩、騎車等, 有的還會專門讓孩子學習一兩項運動項目, 如游泳、武術、跆拳道等。 另外, 這些家庭在週末和節假日, 基本都會盡可能安排孩子走進廣闊的大自然, 爬山、玩沙、戲水……

5. 注重親子溝通

不良的情緒如果得不到及時疏導, 會積累成更大的情緒障礙, 影響生活和健康。 要瞭解孩子的情緒以及心理動態, 首先要能進行良好的親子溝通。 “全勤寶寶”的家長除了注重溝通本身, 還很注重技巧。 比如, 隨時關注孩子的情緒反應, 但不會直接逼問孩子;在教給孩子如何處理問題(特別是處理同伴衝突)時, 也不會採取施加壓力的方式, 更不會簡單地教孩子“以暴制暴”。

Advertisiment
他們會給孩子更多的時間, 傾聽他們的想法, 關注他們的行為。

6. 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強的孩子, 能更好地適應幼稚園的生活, 特別是剛入園的孩子, 平時在家培養的自理能力越強, “入園焦慮期”就越短, 適應幼稚園的步伐也就越快。 這些家庭都十分注重讓孩子學會基本的生活技能, 如自己吃飯、喝水、穿衣、上廁所等。 不僅如此, 還會讓孩子參與到其他家務勞動中, 給予孩子更大的信任和更多的鍛煉機會。 一位“全勤寶寶”的媽媽, 她對孩子的培養是“放手不放眼”, 看似無意, 實則用心。

7. 持之以恆, 保證“按時”、“全時”

培養良好的習慣是幼稚園階段的主要任務之一, 習慣的養成需要日積月累, 需要幼稚園和家庭的共同配合。

Advertisiment
“一日生活皆課程”, 所以, 讓孩子完整地參與到幼稚園的一日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中, 在看似“日復一日的重複”中, 良好習慣才能自然而然地“內化”。 “全勤寶寶”的家庭會讓孩子明確, “按時上班是爸爸媽媽的職責, 按時上幼稚園則是你的職責”。 表面看來這是小事, 但要做到持之以恆, 並不容易, 而且能無形中在孩子心中種下“堅持”的種子, 這樣的品質在他日後的成長中會愈發顯出它的可貴和價值。

8. 設置底線, 樹立規則意識

很多家長崇尚“自由育兒”, 凡事都按孩子的意願來, 怕壓抑了孩子的個性。 殊不知, 這裡有一個“度”的問題。 自由是相對的, 不是絕對的。 一味的遷就, 只會讓孩子變得任性, 以自我為中心, 不能很好地適應集體生活。

Advertisiment
實踐證明, 設置底線, 讓孩子自律, 比他律效果更好。 “全勤寶寶”的家長大都比較注重樹立孩子的規則意識。 以吃飯為例, 他們會要求孩子吃飯自己吃, 可以自己把握吃的量, 但吃飯過程不得離開餐桌, 一旦離開餐桌, 就不再會獲得食物, 不會讓孩子邊玩邊吃。 一位“全勤寶寶”的媽媽說得好, “孩子的任性和無理取鬧, 實際是在試探家長的態度夠不夠堅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