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分享”讓孩子更快樂

孩子的分享行為不是自發生成的, 大人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怎樣做。 如:飯後吃水果時, 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將水果分發給大人, 告訴孩子好吃的要和大家分享, 還可以嘗試著讓孩子把好的、大的先給別人吃, 而大人在欣然接受孩子給你的東西時, 別忘了說“謝謝!”, 讓孩子感受到真實的分享, 同時也在無形中讓孩子學習了禮貌待人。

家長不要嬌慣和溺愛孩子, 不要一切以孩子為中心, 無限制、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 給予他特殊的地位。 應該適當地讓孩子明白, 他所得的不是理所當然的,

Advertisiment
而是大家因為愛他而給予他的。 在日常生活中, 家長要讓孩子學會感恩和感謝, 學會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拿出來跟家人、小夥伴分享。

擴大孩子的同伴交往範圍也很重要。 家長應確保孩子有較多的玩伴。 同伴範圍有限, 孩子就很難學會與人分享, 也體驗不到合作和分享帶來的快樂。 因此, 家長應該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可以讓孩子邀請小夥伴到家裡一起玩, 讓孩子在與同伴的遊戲交往中, 變得大方得體, 學會與人交往的技巧, 養成關愛他人、謙讓友好的行為習慣。

要讓分享成為自覺自願的行為。 我們要努力做到用快樂的情緒真實地和孩子分享, 對孩子每一次小小的進步都要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

Advertisiment
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 讓孩子慢慢習慣並樂於分享。

從小我就引導我的孩子依依:好吃的、好玩的要大家一起分享。 當然, 最初她還不懂得何為分享, 也不知道其中蘊涵的道理。 但每當她做一次大方的“給你吃、給你玩、給你看”的行動時, 我會用行動來肯定她、鼓勵她、表揚她, 讓她在小小的心靈深處懂得:這樣做, 爸爸媽媽喜歡。

家裡來了客人, 依依總是將糖果、食品送到大家手裡;和小朋友玩, 總是把自己的玩具拿出來與小朋友分享, 那顆充滿友愛、天真無邪的心, 是送給她所有朋友的最好的禮物。

讓孩子從小學會分享, 對於孩子樂意與人分享的行為及時給予表揚、肯定, 這能助長孩子良好的品德。

Advertisiment
家長的態度不僅決定了孩子是否能學會並樂意分享, 更重要的是決定了孩子將來能否用充滿愛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和事。

給孩子的心靈插上愛心和分享的翅膀, 孩子才能成為一個健康快樂的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