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一位心理學家, 曾經做過一個試驗:召集來一批四五歲的幼兒, 擺上一桌子的糖:然後告訴他們:“我要出去一下, 這些糖都放在桌上。 要是能做到等我回來再吃糖, 你就可以吃上兩塊;如果想在我一走就吃的話, 那就只能吃一塊。 ”說完, 心理學家便躲進另外一個房間進行觀察, 他看到很多小朋友都在抓耳撓腮地思索著, 不久一部分的小朋友開始去抓糖吃了, 另外一部分小朋友開始了苦苦等待。 這個心理學家後來跟蹤了這兩部分人群二十餘年後發現:不能等待的那些小朋友, 在擇業、婚姻、收入等諸多角度都遠遠沒有後者優秀。
Advertisiment
延時滿足, 即延長時間來滿足願望、需求等。 如今家長對孩子欲望的滿足大致可以分為5種:延時滿足、適當不滿足、超前滿足、即時滿足、超量滿足。 專家提倡, 對孩子要有意識地讓其接觸“延時滿足”和“適當不滿足”的情況, 經常處於“即時滿足”的寶寶, 容易性格急躁, 且因為所有的東西都能輕而易舉地得到而不會珍惜, 無法感受到幸福, 長此以往, 還會讓他覺得唯我獨尊, 不懂得尊重他人。 而能夠堅持等待的孩子, 在成人後更容易獲得成功和幸福。
“四二一”家庭寵出的壞脾氣
“你家孩子是否有要求就必須馬上滿足,
Advertisiment
不到半天時間, 此帖就成為頭條。 仔細翻閱回帖, 不難發現年輕爸媽在面對孩子哭鬧時常以“即時滿足”孩子的願望而告終。 殊不知, 如此對於孩子的成長其實是一劑“毒藥”, 最終導致不良後果。
專家指出, 現在不少家庭, 尤其是“四二一”結構的家庭幾乎對孩子予取予求。 時間一長, 孩子便沒了耐性和自我控制力, 一旦要求不能立馬滿足, 便又哭又鬧, 讓家長無所適從, 最後只能束手就擒。 更重要的是, 如果家人總是一味順從孩子, 卻不培養其對他人的體諒、對事物的忍耐及寬容, 一旦孩子長大, 這些從小養成的壞習慣可能會讓他在面對社會時顯得格格不入,
Advertisiment
Tips
延時滿足操作法
對孩子進行延時滿足教育的過程說長不長, 但說短肯定不短, 從嬰兒時期到進了小學都可以進行, 只是家長們應該清楚的是, 如何進行延時滿足訓練。 最典型的方式莫過於家長帶孩子遊玩時, 引導其學會等待、學會排隊, 等遊戲完成時再詢問其感受, 順勢引導其產生“經過等待的東西在得到後才更美好”的概念。
Advertisiment
當然, 一開始對孩子進行延時滿足訓練的結果往往會引發一場不小的“哭鬧”。 對此家長要堅定自己的意志, 切不可因心軟而妥協, 此外還可以想方設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並且讓他明白哭鬧是不起作用的。 以下建議也許會起到些作用:
1.等待時間由短而長:
因為很多孩子已經有了小“金口”的傾向, 讓他等待很久也許有些殘忍, 爸媽們可以從1分鐘開始訓練。 幾次下來, 孩子對“等待”有了適應, 媽媽們就可以讓等待的時間不經意地慢慢延長, 幾個小時甚至幾天。 孩子們的耐心也會隨著等待的時間延長而增強。
2.父母必須言而有信:
延遲滿足必須有一個理由、一個承諾, 這就要求年輕爸爸媽媽們言而有信,
Advertisiment
3.態度明確, 口氣堅決:
爸爸媽媽要求孩子等待時的語氣必須堅決, 讓其感覺到沒有商量的餘地, 對於孩子的哭鬧也要想辦法分散其注意力, 讓他明白哭鬧無助於達到自己的目的。
4.“延時滿足”不能一刀切:
雖然一直強調延時滿足的重要性, 但並非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採取延時滿足政策。 爸爸媽媽要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加以判斷, 決定哪個能馬上滿足, 哪個需要等待, 哪個根本就不能滿足, 將延時滿足與即時滿足、適當不滿足靈活應用。
家長應該瞭解寶寶對事物是抱有一種怎樣的心理, 適當地干預寶寶的思維也是未嘗不可的, 讓孩子懂得雨後的陽光更美麗。
讓孩子懂得雨後的陽光更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