箏陽媽媽一次陪箏陽去上圍棋課的時候, 偶然發現了孩子的一個壞習慣——“愛吃手”, 一邊聽老師講課, 一邊津津有味地“吃手”。 媽媽很納悶, 孩子都3歲多了, 為什麼還喜歡“吃手”呢?後來詢問了很多媽媽, 發現三四歲的孩子好多都有這種階段性的“吃手”經歷。
滿足“口欲期”的吃手寶寶具有天生的吮吸功能, 剛生下來就會吮吸媽媽的奶來獲得自身成長需要的營養物質。 但在不餓或不吸奶的時候, 小寶寶也會有一種尋求安全感和舒適感的要求, 於是出現了“吃手”的情況。 有時寶寶剛剛吃完媽媽的奶, 就立刻把手放進嘴裡津津有味地“吃”起來,
Advertisiment
給媽咪的愛心建議:
1歲之前寶寶的這種“吃手”現象, 是大部分寶寶都要經歷的過程, 媽媽們可以不必擔心。 對於這種“吃手”行為, 不必刻意讓寶寶戒掉, 只需給寶寶提供安全、無毒、衛生、無鉛的玩具, 比如安撫奶嘴等, 都可以滿足寶寶的這種需求。 如果寶寶就是喜歡“吃手”, 媽媽們也要滿足寶寶的需求, 只需將寶寶的手清洗乾淨, 保證衛生就可以了。 這是寶寶的一個必經的“口欲期”。 1歲以後,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以及活動範圍和活動能力的提高, 這種“吃手”的行為就會慢慢消失。
大寶寶的吃手行為小寶寶是因為一種安全和舒適的需求而有“吃手”的行為,
Advertisiment
原因大致如下:
1、純粹的模仿行為:比如看到幼稚園裡其他小朋友有這種行為, 三四歲的孩子還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他們覺得很好玩, 也會學這種“吃手”的壞習慣。
2、無聊時打發時光:有時上課的時候, 孩子可能對這個課程興趣不大, 但是又是上課時間不能有其他的活動, 就會尋求別的方式來打發時間, 所以好多孩子會有課上“吃手”的現象。
3、“口欲”敏感期沒有順利度過:孩子在1歲之前的“口欲”敏感期沒有過渡好, 孩子“吃手”的需求可能被大人們無情地剝奪了, 所以在長大之後重新尋找兒時的刺激。
給媽咪的愛心建議:
三四歲的孩子因為接觸的環境更為複雜,
Advertisiment
1、轉移注意力法:當發現孩子“吃手”的時候, 不能大聲呵斥孩子, 那樣只會無形中加深孩子對“吃手”的印象。 箏陽在“吃手”的時候, 媽媽會輕輕地告訴她:“寶貝, 媽媽口渴了, 幫媽媽拿點水好嗎々”孩子得到具體的任務後就會很高興地去拿水, 這樣無形中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拿完水就接著幹其他事情了。
2、硬幣刺激法:有時候轉移注意力法不起作用, 我們就可以試著用獎勵的方法——硬幣刺激法, 這是在《貝貝熊》叢書——《壞習慣》上講敘的。 就是每天給孩子10個硬幣,
Advertisiment
3、編故事法:在箏陽“吃手”的時候, 媽媽就編了如下的故事:有個小熊啊, 它有了一個壞習慣, 就是“吃手”, 每天“吃手”, 而且聲音很大。 因為手上有很多細菌, 吃手讓小熊很容易生病, 所以小夥伴都不和小熊玩了, 小熊很孤獨。 於是, 小熊找到小夥伴們問:“你們要怎樣才跟我玩啊?”小夥伴告訴小熊:“你不吃手了, 做個健康的好孩子,
Advertisiment
多講一些正面的故事, 讓孩子感受到改掉壞習慣的好處, 孩子也會慢慢配合我們改掉“吃手”習慣的。
4、多創造動手機會:孩子喜歡“吃手”, 我們就讓孩子的手動起來, 比如可以引導孩子畫畫、拼圖、剪紙、做手工等, 孩子因為有事情可做, 慢慢就會忘記“吃手”, 壞習慣也就被趕走了。
5、反面刺激法:小孩子有時特別喜歡和我們對著幹, 可以利用這個特點。 如果家有這種孩子, 可以故意讓孩子“吃手”, 並且和媽媽比賽, 看誰“吃手”的時間長。 有時孩子會對著幹,就不吃手了。如果孩子真的“吃手”,就讓他一次吃個夠。孩子“吃手”的時候就什麼遊戲、手工都不能做了,於是就會覺得“吃手”很沒意思,再加上大人的引導,就會改掉這個壞習慣。
總之,對於三四歲的大寶寶“吃手”的問題,爸媽要有足夠的耐心,運用以上幾種方法,多管齊下,一定可以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
有時孩子會對著幹,就不吃手了。如果孩子真的“吃手”,就讓他一次吃個夠。孩子“吃手”的時候就什麼遊戲、手工都不能做了,於是就會覺得“吃手”很沒意思,再加上大人的引導,就會改掉這個壞習慣。總之,對於三四歲的大寶寶“吃手”的問題,爸媽要有足夠的耐心,運用以上幾種方法,多管齊下,一定可以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