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好心”換笑臉 請給孩子靚心情!

一個才幾個月的小嬰兒坐在嬰兒椅上, 媽媽坐在對面。 媽媽雙手握著嬰兒的小手, 正在逗孩子玩兒, 看起來十分愉悅。 小嬰兒被媽媽逗得咯咯發笑, 手舞足蹈。 突然媽媽沉靜下來, 一臉漠然。 小嬰兒看著媽媽, 繼續嘰裡咕嚕“說”著話, 看媽媽沒有反應, 他一邊笑, 一邊用小手拍打媽媽。 媽媽依然一臉漠然。 小嬰兒再度嘗試, 想要吸引媽媽的注意, 可沒有獲得預期的效果, 於是, 他沮喪地哭了起來。

這是一個典型的心理學實驗。 這個實驗表明, 即便是幾個月的嬰兒, 他們對媽媽的情緒也有著強烈的感受力。

Advertisiment

另一個實驗更加神奇。

同樣是媽媽與嬰兒面對面。 首先, 媽媽以愉悅的表情向嬰兒表達一些愉悅的情緒。 嬰兒接收到媽媽這種愉悅的情緒, 顯得十分開心, 手舞足蹈, 不時咯咯發笑。 接著, 媽媽改變臉上的表情, 表現得很不開心, 或者換之以其他負面的表情,

Advertisiment
但表達的卻是一些愉悅的情緒。 嬰兒依然顯得很開心, 似乎看得出媽媽的表情與真實的情緒有反差, 認為這很滑稽, 並作出了積極的回應。 之後, 媽媽再度變換表情, 裝出一副笑臉, 去表達一些負面的情緒。 嬰兒看到媽媽的笑臉, 顯得很困惑, 繼而哭了起來。 當媽媽再度以前兩種方式跟嬰兒互動時, 他又表現得很開心。 最後一個環節, 媽媽以負面的表情表達負面的情緒, 嬰兒立刻又哭了起來。 實驗的結果呈現出驚人的一致, 嬰兒總是能揭開媽媽虛假的表情面具, 敏銳地察覺到媽媽真實的情緒, 並以咯咯發笑、手舞足蹈等積極的方式回應媽媽那些積極的情緒, 以哭等方式回應媽媽的負面情緒。 從這個實驗可以看出,
Advertisiment
嬰兒對他人的情緒有著非常好的感受力, 並且在接受外界資訊時, 他會忽略表情, 呈現情緒優先的特點。

看到這, 是不是有些家長已經躍躍欲試了?先別急著“逗”自家的小寶貝, 學會如何運用“情緒”, 對家長教育和管教孩子會有更大裨益。

先來看看這麼個真實故事:一個小朋友在遊樂場玩high了不願意回家, 眼瞅著快一點了, 媽媽“耐著性子”開始做他的思想工作, 勸他回去吃午飯, 但小傢伙不為所動。 爸爸媽媽一臉尷尬站在一邊, 眼看就要按捺不住了。 孩子感受到了這種緊張的氣氛, 但他不想屈服, 而是更加強烈地堅持要留下來。 最終, 親子對抗升級, 孩子倒地撒潑, 爸爸媽媽完全沒了主張。 這時, 一個工作人員走了過來, 輕輕的抱起孩子。

Advertisiment

“我知道, 你不想回家對不對?”

孩子哽咽著說:“嗯。 ”

“你還想繼續玩兒, 對不對?”

“嗯。 ”

“你也不想吃飯, 就想在這裡玩兒對不對?”

“嗯。 ”

似乎是被理解, 孩子的情緒漸漸穩定下來, 不過, 他還在哭。 這名工作人員沒有繼續和孩子對話, 只是安靜的輕撫孩子的後背, 過了一會兒, 孩子的哭聲小了, 也拿起小手輕撫這名作人員的後背!他在模仿被人安慰他的動作!不一會兒, 小傢伙不哭了, 安靜的靠在這名工作人員的肩膀上。 此時這名工作人員才開口, 語氣溫柔的說:“嗯, 現在好了, 你先跟爸爸媽媽回去吃飯, 下次再來玩兒吧。 ”孩子高興地點了點頭, 下了地, 開開心心跟著爸爸媽媽走了。

Advertisiment

大人的情緒會影響孩子, 平靜的情緒能讓孩子安撫, 讓哭鬧中的孩子更加快速的平息下來, 不僅如此, 大人的情緒還會影響孩子的健康。 這是被很多人忽略了的事實。 美國曼徹斯特大學曾作過一個持續3年的研究, 涉及169個樣本, 樣本年齡範圍在5~10歲之間。 這項研究發現, 具有較多負面情緒的父母, 其子女的患病概率明顯偏高, 而性格開朗、幸福指數高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患病的概率明顯偏低。這表明,父母的不良情緒可能直接影響孩子的免疫系統,使他們更容易受到疾病侵害。

因此,養育孩子,我們需要時刻牢記一個原則:哪怕不給孩子一張好臉,也要給孩子一顆“好心”。

小貼士:教給家長們一個小竅門,當你情緒不佳時,不妨試試這麼做:微閉雙眼,視線集中在鼻子尖,排除一切雜念,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堅持5分鐘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如果實在沒有時間,一兩分鐘也能起到緩解疲勞的作用。如果這時腦袋裡有什麼想法,請不作評價,隨它去,再將注意力帶回到呼吸上。

而性格開朗、幸福指數高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患病的概率明顯偏低。這表明,父母的不良情緒可能直接影響孩子的免疫系統,使他們更容易受到疾病侵害。

因此,養育孩子,我們需要時刻牢記一個原則:哪怕不給孩子一張好臉,也要給孩子一顆“好心”。

小貼士:教給家長們一個小竅門,當你情緒不佳時,不妨試試這麼做:微閉雙眼,視線集中在鼻子尖,排除一切雜念,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堅持5分鐘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如果實在沒有時間,一兩分鐘也能起到緩解疲勞的作用。如果這時腦袋裡有什麼想法,請不作評價,隨它去,再將注意力帶回到呼吸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