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倆娃, 從小什麼都要爭, 睡覺都要靠著媽媽, 走路要牽媽媽的手, 連倒水都說對方的比較多。 用拋硬幣的方法呢, 輸的一個又會哭鬧……已經筋疲力盡了, 孩子們還常將“媽媽不公平”掛在嘴上, 該怎麼辦呢?
爸爸去哪兒第二季, Joe和Grace一對兄妹因為買玩具的事兒爭吵了起來, Joe幫助Grace得到了想要的玩具, 而Grace反過來不肯幫Joe, 這讓Joe非常委屈, 覺得很不公平。
克莉絲汀娜·杜莉的三胞胎們, 剛滿5歲。 他們一見到電梯, 就馬上爭搶著要第一個上去。
“一到電梯按鈕處, 仨人就開始你推我我推你, ”克莉絲汀娜說。 話音剛落, 她就聽見那個沒能搶在前面的孩子在抱怨:“這不公平!”
Advertisiment
為什麼要求公平?
在孩子眼裡, “不公平”清單上的條目似乎永遠也數不清。 不管是電梯按鈕, 還是同樣多的餅乾, 不管是誰第一個得到晚安吻, 還是誰能得到珍貴的紫色杯子, 孩子們都希望實現絕對公平, 這在大多數時候是難以實現的。
研究者認為, 人類要求公平待遇是演化的結果——這與其他群居動物是一致的。 一項為人熟知的研究發現, 一隻卷尾猴在完成任務後會得到一塊美味的黃瓜, 原本滿意的它, 見到同伴們在完成相同的任務後, 得到一顆美味的葡萄, 於是便不再滿意——這種反應家長們一定很熟悉——這只猴子把黃瓜扔向實驗員, 並且在籠子裡大發脾氣。
對於人類而言,
Advertisiment
“嫉妒這件事兒很好理解——在任何群體中, 你都會在意別人得到的是否比你多, ”《The Game Theorist’s Guide to Parenting》的作者保羅·雷伯恩說。
而不想“佔便宜”同樣也能解釋得通:在狩獵採集的社會形態下, (物品)稀缺的情況頻繁出現, 當你擁有的物品更多時, 願意跟大家分享, 那麼, 如果情況相反, 別人願意跟你分享的幾率就會更高。 “我們可以據此推測, 講求公平的那些人可能更具備演化的優勢,
Advertisiment
追求公平嗎?你們自己來
所以我們說, 孩子對公平的渴求是難以改變的, 因此最好別去硬碰硬, 我們不妨用些巧妙的方法, 比如, 利用經典的博弈論, 幫助孩子實現“公平”決策, 並且停止爭吵。
我切你選
這一經典策略特別適合分配食物, 比如蛋糕, 在家有倆娃的情況下, 它能讓每個孩子做出自己的選擇:一個孩子負責切, 另外一個孩子負責選擇, 這樣能保證孩子在行動的時候堅持公平的原則, 否則負責切的孩子只能得到更小的那塊。 雷伯恩認為這一策略適合多數情況, 但如果需要分配的物品對每個孩子有不同的價值, 或者如果有兩個以上的孩子有同樣的興趣的話, 就不那麼奏效了。
Advertisiment
以眼還眼
當你要孩子們一起收拾打掃的時候, 可以採取“你撿起一個, 然後他撿起一個”的方法, 雷伯恩說, 這種方法有好有壞, 他9歲的兒子就有能力操控他6歲的弟弟做更多的事情。 以眼還眼對於年齡相近或者年齡都在7歲以下的孩子尤為適用。
隨機決策
當一個決策會影響到家庭的每個成員時, 比如看什麼電影, 買哪種洗髮水, 去哪家餐館就餐。 讓每個家庭成員寫下自己的選擇, 然後放在帽子裡。 每次只有一個負責“抓鬮”, 最後, 究竟誰的選擇“勝出”是隨機的。
競拍
究竟讓誰來選擇今晚觀看的電視節目, 或者旅途中讓誰第一個玩iPad?試試把想要的獎品競拍給出價最高的孩子, 而他們的“貨幣”可以是做家務、出讓其他特權,
Advertisiment
當無法做到公平呢?
即使你採用了以上策略, 對於孩子來說, 有些事情還是會覺得“不公平”。
《Peaceful Parent, Happy Siblings》的作者蘿拉·馬卡姆認為, 不管家長們對事情的安排是多麼有邏輯, 小至電梯按鈕, 大至我們時間和精力的分配, 總有一個孩子感覺自己缺少關愛。 即使是成人, 看到別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禮物, 或者別人手裡的冰淇淋比你的要大, 也很難做到心理平衡。 認可孩子的觀點, 並用語言表達出來, 是十分必要的。
“試著關注自己是否滿足了每個孩子的個人需求, 而非每個孩子是否在同一時間得到相同的東西。”馬卡姆博士說:“如果我們當總是在當裁判,忙於滅火,是很讓人抓狂的。”
而非每個孩子是否在同一時間得到相同的東西。”馬卡姆博士說:“如果我們當總是在當裁判,忙於滅火,是很讓人抓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