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微腹瀉不一定是壞事。 嬰幼兒由於胃腸功能不健全, 腸道功能紊亂、消化不良、病毒感染等原因均易引起腹瀉。 腹瀉對人體也具有一定保護作用。 腸道內的細菌和毒素均可通過腹瀉而排出體外。
“媽媽醫生”是指這一類型的母親:一旦發現孩子生病, 認為自己掌握了一些醫學常識而充當起臨時“醫生”, 忘了她們是媽媽的角色。 這些“媽媽醫生”有一點醫療衛生知識, 因而對孩子的醫療與保健, 常常越俎代庖, 自行決斷。 其結果往往是弄巧成拙, 事與願違。
一定限度內的發熱是人體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禦反應。
Advertisiment
有些成人服用的消炎藥, 兒童未必適用。 如氟喹諾酮類抗菌藥在幼齡動物實驗時可能引起關節病變和妨礙軟骨發育, 故12歲以下兒童不宜長期使用。 再者, 有些藥要求整片吞服, 但小孩做不到。 比如小孩患扁桃體炎,
Advertisiment
另外, 抗生素要嚴格按照藥典、醫囑、說明書上的用藥劑量, 根據孩子的體重來計算才能有效, 劑量過小起不到作用, 劑量過大會造成危害。
輕微腹瀉不一定是壞事。 嬰幼兒由於胃腸功能不健全, 腸道功能紊亂、消化不良、病毒感染等原因均易引起腹瀉。 腹瀉對人體也具有一定保護作用。 腸道內的細菌和毒素均可通過腹瀉而排出體外。 但有些家長發現孩子稍有腹瀉, 就急於使用止瀉藥。 止瀉藥具有強有力的收斂作用,
Advertisiment
當然, 嚴重的腹瀉, 每天排泄十多次, 會引起尿少、脫水、電解質紊亂, 這時需要治療, 但目的是預防和治療脫水。 對慢性腹瀉, 明確感染已經控制後, 可適當使用止瀉劑。
有些家長一發現孩子鬧肚子痛, 就認為是肚子裡有蟲, 急忙喂服驅蟲藥。 其實, 這種病急亂投藥的做法常常事與願違。
首先, 肚子痛不一定全是腸道寄生蟲引起的, 消化不良、胃炎、腸痙攣、嬰兒尿路感染均可引起肚子痛。
其次, 患寄生蟲病的孩子主要是因為不自覺地吃進了一些寄生蟲卵(如蛔蟲卵、蟯蟲卵)而染病的。
Advertisiment
此外要注意幼稚園、小學、家庭的環境衛生, 用開水燙洗抹布, 常洗曬被褥, 保持室內清潔, 勿使灰塵飛揚。
大多數驅蟲藥用後, 需經肝臟分解代謝或經腎臟排泄。 2歲以內寶寶的肝、腎等器官發育尚不完善, 有的藥物會傷害其嬌嫩的肝、腎, 因此驅蟲藥多標明嬰兒禁用或慎服字樣。 2歲以下的孩子一般不服用驅蟲藥。
為防治小兒佝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