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媽媽醫生”亂用藥 誤區多多危害大

輕微腹瀉不一定是壞事。 嬰幼兒由於胃腸功能不健全, 腸道功能紊亂、消化不良、病毒感染等原因均易引起腹瀉。 腹瀉對人體也具有一定保護作用。 腸道內的細菌和毒素均可通過腹瀉而排出體外。

媽媽醫生”是指這一類型的母親:一旦發現孩子生病, 認為自己掌握了一些醫學常識而充當起臨時“醫生”, 忘了她們是媽媽的角色。 這些“媽媽醫生”有一點醫療衛生知識, 因而對孩子的醫療與保健, 常常越俎代庖, 自行決斷。 其結果往往是弄巧成拙, 事與願違。

一定限度內的發熱是人體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禦反應。

Advertisiment
一般體溫在37~38℃, 不需馬上用藥退燒, 只要多休息、多喝水或吃一些中藥退熱劑, 如羚羊角製劑、柴胡製劑即可, 再比如病毒感染性疾病有個自限的過程, 自然病程就是7~10天。 強行退熱抑制了“衛兵”白細胞的功能, 只能降低正常的抗病能力, 甚至延長病程。 兒童不要用阿司匹林退燒, 以免發生瑞氏綜合征(腦病合併內臟脂肪變性)。 特別是兒童患流感、水痘時服用阿司匹林導致瑞氏綜合征的幾率比其他情況要高25倍。

有些成人服用的消炎藥, 兒童未必適用。 如氟喹諾酮類抗菌藥在幼齡動物實驗時可能引起關節病變和妨礙軟骨發育, 故12歲以下兒童不宜長期使用。 再者, 有些藥要求整片吞服, 但小孩做不到。 比如小孩患扁桃體炎,

Advertisiment
有些家長將成人用的紅黴素腸溶片切開或研成粉末給孩子服用, 這樣腸溶衣被破壞後, 遇到胃酸就會失靈, 另外還會刺激胃黏膜, 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反應, 故須改用兒童專用劑型代替, 如無味紅黴素。

另外, 抗生素要嚴格按照藥典、醫囑、說明書上的用藥劑量, 根據孩子的體重來計算才能有效, 劑量過小起不到作用, 劑量過大會造成危害。

輕微腹瀉不一定是壞事。 嬰幼兒由於胃腸功能不健全, 腸道功能紊亂、消化不良、病毒感染等原因均易引起腹瀉。 腹瀉對人體也具有一定保護作用。 腸道內的細菌和毒素均可通過腹瀉而排出體外。 但有些家長發現孩子稍有腹瀉, 就急於使用止瀉藥。 止瀉藥具有強有力的收斂作用,

Advertisiment
服用後雖可暫緩腹瀉症狀, 但存留於腸道內的細菌和毒素卻不能排出體外, 在腸道內迅速生長繁殖, 可繼發多種疾病, 嚴重威脅幼兒健康。

當然, 嚴重的腹瀉, 每天排泄十多次, 會引起尿少、脫水、電解質紊亂, 這時需要治療, 但目的是預防和治療脫水。 對慢性腹瀉, 明確感染已經控制後, 可適當使用止瀉劑。

有些家長一發現孩子鬧肚子痛, 就認為是肚子裡有蟲, 急忙喂服驅蟲藥。 其實, 這種病急亂投藥的做法常常事與願違。

首先, 肚子痛不一定全是腸道寄生蟲引起的, 消化不良、胃炎、腸痙攣、嬰兒尿路感染均可引起肚子痛。

其次, 患寄生蟲病的孩子主要是因為不自覺地吃進了一些寄生蟲卵(如蛔蟲卵、蟯蟲卵)而染病的。

Advertisiment
注意個人衛生和公共衛生是重要的一步, 尤其是蟯蟲壽命短, 如果不重複感染, 一般即可自愈。 應教育幼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勤剪指甲、勤洗肛門、勤換衣服、飯前便後洗手、不吸吮手指。 患兒晚間睡覺, 穿死襠的褲子。 更重要的是每天用肥皂與溫水清洗肛門周圍, 換下的內褲煮沸消毒, 連續7~10天。

此外要注意幼稚園、小學、家庭的環境衛生, 用開水燙洗抹布, 常洗曬被褥, 保持室內清潔, 勿使灰塵飛揚。

大多數驅蟲藥用後, 需經肝臟分解代謝或經腎臟排泄。 2歲以內寶寶的肝、腎等器官發育尚不完善, 有的藥物會傷害其嬌嫩的肝、腎, 因此驅蟲藥多標明嬰兒禁用或慎服字樣。 2歲以下的孩子一般不服用驅蟲藥。

為防治小兒佝僂病,

Advertisiment
首選的藥物應是維生素D, 但魚肝油中所含維生素D的量僅是維生素A的十分之一。 如果用魚肝油來防治佝僂病, 在維生素D達到治療量時, 維生素A已遠遠超過了需要量, 這樣就會造成維生素A蓄積中毒。 維生素A中毒, 發病緩慢, 常見症狀為毛髮脫落、皮膚乾燥、奇癢、食欲不振、脂溢性皮炎、容易激動、肝脾腫大及顱壓增高等症狀。 維生素D也能引起中毒, 常表現為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血鈣過高、腎功能減退等。 發生魚肝油中毒現象, 應立即停藥, 並去醫院診治。 由此可見, 小兒長期大量吃魚肝油, 既非營養必需, 又存在一定危害性。 年輕的父母萬萬不可忽視。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