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寶寶呱呱墜地開始, 他就在用自己獨有的語言--“嬰語”來與這個世界進行交流。 新手爸媽剛剛“上路”, 也許會懂得寶寶啼哭、微笑等簡單的意義, 但是面對某些不能讀懂的“嬰語”時, 往往會措手不及。 例如寶寶出現了某種疾病的信號, 如果不能及時讀懂寶寶身體所傳遞地“嬰語”, 可能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那麼, 小寶寶到底有哪些難懂的“嬰語”呢?各位父母認真學習以下“嬰語”單詞紅寶書, 一定能順利通過“嬰語”四六級!
“嬰語”單詞--濕疹
釋義:濕疹是常見的新生兒和寶寶過敏性皮膚病, 多發生於新生兒至2歲的寶寶。
Advertisiment
“嬰語”單詞--腸膠痛
釋義:寶寶不會說話時, 有需求便會用哭鬧的方式告訴媽媽餓了、尿了、熱了等等, 這是很容易分辨的。 但是, 有一種哭鬧總是出現在傍晚或淩晨, 而且不容易哄, 這往往是由於腸膠痛造成的。
Advertisiment
“嬰語”單詞--夜驚
釋義:如果寶寶在夜間總是驚醒, 如同受了驚嚇一般, 此外還伴有夜間尤其是後半夜出汗、枕禿等表現, 寶寶則可能正處於佝僂病早期階段, 是身體缺乏維生素D或鈣質的信號。 育兒專家提醒家長, 寶寶身體缺乏維生素D和鈣時可引起一系列神經症狀, 如夜間多汗、夜驚、哭鬧都與植物神經調節能力失調有關。 並且, 在補充鈣質的同時, 補充維生素AD更為重要,
Advertisiment
兒保醫生往往建議家長從寶寶出生15天起, 每天補充1粒伊可新維生素AD滴劑並且堅持到3歲, 這是因為其中的維生素D可以促進腸粘膜上皮細胞對鈣的吸收, 使鈣質更容易、更快速地被吸收進入血液並到達骨骼和牙齒, 促進骨骼鈣化以增加強度。 此外, 維生素A還可以促進蛋白質的生物合成和骨細胞的分化, 如果維生素A攝入不足, 容易造成骨骺端成骨障礙, 使孩子牙齒發育緩慢、不良等。
另外, 不正確的睡眠姿勢或者白天、臨睡前過度興奮, 晚上睡覺時就容易發生夜驚。 糾正的方法是白天減少寶寶的睡眠時間, 培養寶寶良好的作息規律,
Advertisiment
“嬰語”單詞--便秘、腹瀉
釋義:便秘多見於人工餵養寶寶, 多為飲食不當、飲水少所致。 寶寶大便困難、乾燥、呈顆粒狀, 往往幾天才大便一次, 還會出現腹脹、不安等表現。 對於便秘的寶寶, 家長可以適量餵食益生菌, 以緩解便秘的痛苦。 此外, 添加輔食後的寶寶, 可每天吃些蘋果泥、香蕉泥等。
腹瀉多見於秋季, 多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 表現為大便次數多在每天10次以上, 呈水樣、量較多。 由於腹瀉丟失水分多, 常常出現脫水表現, 如口唇乾燥、眼窩凹陷、小便少等, 寶寶還可出現精神不振、吐奶、不吃奶等表現, 家長應帶寶寶及早就診。 另外, 如果寶寶大便中有泡沫, 往往是腸道感染;大便中有奶瓣, 往往是消化不良的表現;大便中帶血可能是更為嚴重的疾病(如腸套疊),
Advertisiment
如果寶寶反復發生腹瀉或者腹瀉遷延不愈, 則可能是身體缺乏維生素A。 因為維生素A的主要作用是維護消化道上皮細胞的完整性, 若攝入不足可降低腸道屏障功能, 給病菌提供可乘之機, 而腹瀉的寶寶會丟失更多的維生素A, 進一步加重腹瀉。 醫學研究發現, 維生素A缺乏與腹瀉常互為因果, 易導致惡性循環。 因此, 早期預防性補充維生素A可降低腹瀉發生風險, 對於易發生腹瀉的寶寶, 及時補充維生素A也可緩解病情。
“嬰語”單詞--嗆奶、溢奶
釋義:給寶寶餵奶時, 可能會出現嗆奶、溢奶的情況。 嗆奶主要是奶流速度較快引起的, 因寶寶吞咽不及時發生嗆奶。專家建議母乳餵養的媽媽奶脹時可以用吸奶器吸出來一些,減慢奶流速度後再喂寶寶;人工餵養的寶寶要選擇號型合適的奶嘴進行餵食。
溢奶主要是因為寶寶掌管食道與胃部的連接關卡--賁門的肌肉尚未發育完全,無法緊密的阻擋奶水逆流回食道,或是寶寶在吮奶時吸入過多的空氣進入胃部,打嗝時容易帶出奶水,造成溢奶。寶寶2-3個月大時,賁門的肌肉發育完善後,溢奶的情形就會趨於好轉。每次餵奶後家長應該把寶寶豎起來放在肩上輕輕拍背,直到寶寶打嗝後再躺下,這樣就回減少溢奶的發生。
專家提醒各位父母,面對寶寶的各式“嬰語”,家長應學會多方面觀察和考量,平時多多積累各種“嬰語”解讀的知識,才能幫助寶寶成長發育,以便於在寶寶生病時,做出正確和快速的判斷。
因寶寶吞咽不及時發生嗆奶。專家建議母乳餵養的媽媽奶脹時可以用吸奶器吸出來一些,減慢奶流速度後再喂寶寶;人工餵養的寶寶要選擇號型合適的奶嘴進行餵食。溢奶主要是因為寶寶掌管食道與胃部的連接關卡--賁門的肌肉尚未發育完全,無法緊密的阻擋奶水逆流回食道,或是寶寶在吮奶時吸入過多的空氣進入胃部,打嗝時容易帶出奶水,造成溢奶。寶寶2-3個月大時,賁門的肌肉發育完善後,溢奶的情形就會趨於好轉。每次餵奶後家長應該把寶寶豎起來放在肩上輕輕拍背,直到寶寶打嗝後再躺下,這樣就回減少溢奶的發生。
專家提醒各位父母,面對寶寶的各式“嬰語”,家長應學會多方面觀察和考量,平時多多積累各種“嬰語”解讀的知識,才能幫助寶寶成長發育,以便於在寶寶生病時,做出正確和快速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