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問題排行榜”第一是什麼?上萬家長齊選它,管住1個字就行

“孩子問題排行榜”第一的, 指的就是拖延症, 也就是磨蹭。 生活中, 很多父母對孩子總是沒有耐心。 要麼著急催促孩子, 要麼乾脆自己上陣, 幾分鐘也等不了。

就算是一把世界上最厲害的機槍, 槍管也要有冷卻的時候。 更何況孩子, 做事情從接受想法到行動, 肯定要有一個時間, 更別提還要思考了。

過多的提醒, 未必是打開一扇窗, 更可能是擋上一堵牆。

可以自己算一下, 如果在孩子身邊, 不管他在做什麼, 你最短是多長時間不去動嘴呢?

關於“孩子問題排行榜”, 在我們做過的多次調查中, 非常多的家長選擇排名第一的是:磨蹭。

Advertisiment
磨蹭, 貌似一大頑症, 從四五歲到青春期, 橫掃各個年齡段, 很多家長為此頭疼不已, 無計可施。

關於這件事, 我有很多話想說, 寫10000字可能都打不住, 因為我曾經也為此頭疼了好久, 直到我開始學習、嘗試做出改變。 從無計可施到漸入佳境, 這一路走來, 頗多體會。

“磨蹭——催促”模式曾經在我們家天天上演:早上催起床, 放學催寫作業, 晚上催睡覺, 一天三場, 天天迴圈播放。

就拿早上起床這件事來說。 每天早晨, 把柳丁叫醒, 我就趕緊準備早飯。 往往等我忙了好一會兒, 進屋一看, 衣服才穿了一半, 人家還坐在床上發呆, 正神游四方呢!

“快點, 快點。 ”第一遍催, 還能做到和風細雨。

好容易下了床, 一轉身看見貓, 又去逗貓。

“趕緊刷牙洗臉!你看看幾點了?還有工夫逗貓玩!”

Advertisiment

總算洗漱完畢, 早飯也端上桌了。 每天早上吃飯是個大工程, 得磨磨蹭蹭吃半天。 眼看著快到上學時間了, 小孩兒才吃了一半, 又是催催催。

從起床到出門, 小孩兒總共只需要做幾件事, 一隻手就能數得過來, 卻需要我不停地提醒、下指令:

疊被子了嗎?沒有。 ——催。

裝書包了嗎?沒有。 ——催。

鏟貓砂了嗎?沒有。 ——催。

……

每催一次, 我的火氣就往上躥一分, 到最後, 往往以吼來為這部“催催催”交響曲壓軸。 這一早晨下來, 弄得大人煩躁惱火, 小孩兒心情沮喪。 然而第二天, 歷史又一次重演……

我真正意識到催促不能解決問題, 是在一天晚上, 我照例催柳丁去睡覺。 催到第二遍, 柳丁還在沙發上玩, 嘴上答應著, 身體卻並不動。

Advertisiment

這時, 一個念頭突然跑了出來:幾點該睡覺, 說過這麼多次, 這麼大的孩子, 他其實是知道的。 我再這麼催下去, 最後的結果就是, 柳丁只會以我催促的次數和發火的程度來判斷該不該去睡覺, 而不是他自己真正意識到該去睡覺了。

簡言之, 他自己沒有生成一個什麼時候做什麼事的內在節奏, 只會依賴其他人的行為作為判斷標準。

我日復一日、從早到晚不停地催促, 最終會讓他失去對自己的掌控能力。

不能再這麼催下去了。

我首先做的, 是管住自己的嘴, 控制自己不去催促, 不去嘮叨。

有一天晚上, 我有意控制住自己不去催促柳丁睡覺。 我想看看, 不催的話會有什麼結果。 那天晚上, 我忍了又忍, 好幾次話到嘴邊又生生咽了回去。

Advertisiment
最後的結果是, 按照柳丁自己的節奏來, 只比平時的睡覺時間晚了十幾分鐘。

催與不催, 只差了十幾分鐘, 我一遍又一遍地催, 到底有多大意義? 我對自己不停地催促產生了一種無意義感。

何況, 我們催促, 其實就是不相信孩子有自我掌控的能力, 不相信他能管好自己——一個勁兒地催他還這樣, 要是不催他, 還不定磨蹭到什麼樣呢!

可是, 催得多了, 孩子就對催促產生了免疫。

那時, 常規性的催促已經不管用了, 孩子會想:嗯, 大人剛開始催, 看來時間還早, 還可以玩一會兒。 直到動用重量級的“催促+發怒”, 孩子就知道:嗯, 這回來真的了, 看來是到時間了。

慢慢地, 催促的大人和磨蹭的孩子在無意識中形成了默契:

Advertisiment

不催——不動;

小催——小動;

吼著催——才動。

所以, 第一步需要改變的, 就是停止催促和嘮叨, 給自控力的小芽兒一點時間, 讓它慢慢破土長大。

這個等待的過程其實挺考驗耐心的。

也許孩子習慣了被催促, 一下子沒人管了, 會有一個反彈, 磨蹭的情況會更嚴重, 也很正常, 需要我們多一些耐心和引導給孩子。

第二件事, 明確父母和孩子的界限, 分清磨蹭是誰的事,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培養他的自主意識。

每次我忍不住想催孩子的時候, 就會提醒自己:這些催孩子做的事情, 是我的事還是孩子的事?如果是孩子的事, 他不著急, 我為啥要比他還著急?

這麼一想, 心態就緩和很多, 不容易急躁了。

判斷是誰的事, 有一個很簡單的標準, 就是看這件事的後果由誰承擔——誰承擔, 就是誰的事。

顯然,起床、寫作業、睡覺,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事。

可是,催來催去卻變成家長比孩子還著急,好像成了家長的事。

把本該由孩子自己負責的事情攬到自己身上,這其實是一種界限不清的表現。很多教育問題都起源於界限不清。

家長越過界限,孩子自然會往後退縮,最終變成了家長支配孩子,孩子喪失了自主能力,習慣了在一聲聲的催促中按指令行事。

接柳丁放學回家的路上,是我們的聊天時間。在開始做出改變後,我增加了一項內容。我會問問他作業多不多,打算用多長時間寫完,今晚回去打算做什麼事,讓他自己安排一下晚上的時間。

這樣的對話,會讓他有意識地對晚上的時間分配有一個大致的安排——有計劃和沒計畫,由家長安排和由自己安排,兩者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孩子的主動性也是不一樣的。

在聊這樣的話題時,我會注意保持一個輕鬆自由的氛圍,就像聊其他有趣的話題一樣,柳丁不會感受到來自我的壓力。如果用要求、命令的口吻去說,那效果可能就截然相反了。

第三件事,用行為引導行為。批評教育不能解決問題,訓斥打罵更不能,這樣只會導致孩子出現更多的問題。

實踐已經證明,批評教育和催促一樣,效果都非常有限,真正有效的,是家長用行動引導孩子,在具體的事情中讓他體會到磨蹭和不磨蹭的不同結果。

針對柳丁早晨磨蹭的問題,我和柳丁爸爸嘗試了很多辦法。經過不斷地摸索改進,現在的做法是這樣:建議他幾點幾分出門比較合適,我們在這之前收拾利索,在客廳等著他,不催不喊。他什麼時候收拾好了,就什麼時候再出門。

會不會上學遲到?也許會。那他只能接受遲到的後果。

如果出門晚了,也不會批評或者發火,我會在路上點他一句:你看,咱們晚出來十分鐘,就在路上多堵好長時間,弄不好就要遲到。明天咱們爭取早十分鐘出來,你還能早到校玩一會兒。

有過這樣幾次,孩子慢慢就會對什麼時候出門心裡有數了。

有時候,不妨狠下心來,讓孩子承擔磨蹭的後果。

我們催促孩子,初衷是為了幫他避免磨蹭的後果:上學遲到,沒完成作業,挨老師批評……

在我們的催促下,孩子總是有驚無險。表面看,我們是幫助了孩子,實際上卻剝奪了他們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權利。

就讓他遲到一兩回,挨兩次老師的批評,他就會知道著急了。跌了跟頭,下次才會注意看路。總是由家長帶著繞開坑坑窪窪,就總也學不會自己看路——反正有爸爸媽媽領著我呢。

第四件事,平時注意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小孩子磨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時間沒有太多概念,就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景:你這邊已經急得火燒火燎,他那裡還在優哉遊哉。

柳丁睡前喜歡聽一會兒故事,總是聽了一個又一個。後來我和他商量,只聽5分鐘,並給他設置了5分鐘的鬧鈴。記得第一次設鬧鈴,鈴一響,柳丁驚訝地說:啊,5分鐘這麼短?

小孩子就是這樣,當他對時間沒太多概念時,你和他說:快點,還有5分鐘就遲到了!然而他對5分鐘究竟有多長是沒有概念的,以為還早著呢,當然不慌不忙了。

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可以借助鬧鈴,提醒他用了多長時間,慢慢地,孩子對做什麼事用多長時間心裡就會有數了。

第五件事,多一些耐心,再多一些。要知道,孩子磨蹭,有時是正在積攢內心的力量,去面對他不願意做的事。

發現了嗎?孩子磨蹭的事情一般都是他不太願意去做的事,比如,起床、寫作業、睡覺、做家務……如果換成讓他們出去玩、吃好吃的、看電視,你見過哪個孩子磨磨蹭蹭的?都是一溜煙就跑去做了,抓都抓不住。

有的時候,面對困難或者不願意去做的事情,孩子看上去是在磨蹭,其實是在做一個緩衝,積蓄內心的力量去面對。

有的小孩寫作業遇到難題時會玩一會兒手頭的小玩意兒,緩一緩再接著做。在大人眼裡,這就是在磨蹭。這時,就需要耐心等一等,別急著催,這會打亂孩子的節奏。如果玩得時間過長,再稍微提醒一下即可。

想一想,我們大人在遇到難題的時候,不也會先放一放,刷會兒手機,吃點東西,重整旗鼓再來面對嗎?小孩子也是一樣啊。

這五件事,從意識到到做到,我花了好幾個月時間。變化是在不知不覺中一點一滴發生的。

每次看到柳丁有了一點小小的改善,我都會及時做出積極回應,強化他的行為。

現在,我家的早上一般是這樣的:柳丁起床後會自己完成一系列規定動作:穿衣、疊被、鏟貓砂、洗漱。吃飯還是慢點,有時會提醒他一聲:還有幾分鐘就要出門了。書包前一天晚上會收拾好,再檢查一遍有沒有落下的東西。我們收拾好了,會等著他。偶爾他比我們動作快,會有些小得意地來催我們。

有時他還會有點小磨蹭,有時也會發一會兒呆,但在我眼裡這些都是正常的,頂多會提醒他注意一下時間。

現在想來,我已經好久沒有因為磨蹭而沖他發脾氣了。從一開始控制不發脾氣,到現在覺得沒什麼值得發脾氣的,在陪伴柳丁成長的同時,我自己也有了提升。

其實,孩子之所以磨磨蹭蹭,有一大半的“功勞”在家長身上,每個磨蹭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不停催促嘮叨的家長。

孩子一磨蹭,家長第一反應就是催催催,越催促,越磨蹭,最終成為一個惡性循環。

等孩子長大了,開始獨立生活時,沒有了父母的催促和控制,自控力又沒發展起來,會很容易放縱自己。看看那些在宿舍裡蹺課通宵玩遊戲的大學生,看看那麼多為拖延症而苦惱的成年人,就知道自控力有多重要了。

想讓孩子不再磨蹭,就要先從改變自己入手,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導孩子、影響孩子。說起來,這比催促、訓斥、發火要難很多,需要大人對自己有覺察,對孩子有同理心,還要有足夠的耐心——你,願意做出這樣的改變嗎?

就是誰的事。

顯然,起床、寫作業、睡覺,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事。

可是,催來催去卻變成家長比孩子還著急,好像成了家長的事。

把本該由孩子自己負責的事情攬到自己身上,這其實是一種界限不清的表現。很多教育問題都起源於界限不清。

家長越過界限,孩子自然會往後退縮,最終變成了家長支配孩子,孩子喪失了自主能力,習慣了在一聲聲的催促中按指令行事。

接柳丁放學回家的路上,是我們的聊天時間。在開始做出改變後,我增加了一項內容。我會問問他作業多不多,打算用多長時間寫完,今晚回去打算做什麼事,讓他自己安排一下晚上的時間。

這樣的對話,會讓他有意識地對晚上的時間分配有一個大致的安排——有計劃和沒計畫,由家長安排和由自己安排,兩者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孩子的主動性也是不一樣的。

在聊這樣的話題時,我會注意保持一個輕鬆自由的氛圍,就像聊其他有趣的話題一樣,柳丁不會感受到來自我的壓力。如果用要求、命令的口吻去說,那效果可能就截然相反了。

第三件事,用行為引導行為。批評教育不能解決問題,訓斥打罵更不能,這樣只會導致孩子出現更多的問題。

實踐已經證明,批評教育和催促一樣,效果都非常有限,真正有效的,是家長用行動引導孩子,在具體的事情中讓他體會到磨蹭和不磨蹭的不同結果。

針對柳丁早晨磨蹭的問題,我和柳丁爸爸嘗試了很多辦法。經過不斷地摸索改進,現在的做法是這樣:建議他幾點幾分出門比較合適,我們在這之前收拾利索,在客廳等著他,不催不喊。他什麼時候收拾好了,就什麼時候再出門。

會不會上學遲到?也許會。那他只能接受遲到的後果。

如果出門晚了,也不會批評或者發火,我會在路上點他一句:你看,咱們晚出來十分鐘,就在路上多堵好長時間,弄不好就要遲到。明天咱們爭取早十分鐘出來,你還能早到校玩一會兒。

有過這樣幾次,孩子慢慢就會對什麼時候出門心裡有數了。

有時候,不妨狠下心來,讓孩子承擔磨蹭的後果。

我們催促孩子,初衷是為了幫他避免磨蹭的後果:上學遲到,沒完成作業,挨老師批評……

在我們的催促下,孩子總是有驚無險。表面看,我們是幫助了孩子,實際上卻剝奪了他們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權利。

就讓他遲到一兩回,挨兩次老師的批評,他就會知道著急了。跌了跟頭,下次才會注意看路。總是由家長帶著繞開坑坑窪窪,就總也學不會自己看路——反正有爸爸媽媽領著我呢。

第四件事,平時注意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小孩子磨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時間沒有太多概念,就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景:你這邊已經急得火燒火燎,他那裡還在優哉遊哉。

柳丁睡前喜歡聽一會兒故事,總是聽了一個又一個。後來我和他商量,只聽5分鐘,並給他設置了5分鐘的鬧鈴。記得第一次設鬧鈴,鈴一響,柳丁驚訝地說:啊,5分鐘這麼短?

小孩子就是這樣,當他對時間沒太多概念時,你和他說:快點,還有5分鐘就遲到了!然而他對5分鐘究竟有多長是沒有概念的,以為還早著呢,當然不慌不忙了。

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可以借助鬧鈴,提醒他用了多長時間,慢慢地,孩子對做什麼事用多長時間心裡就會有數了。

第五件事,多一些耐心,再多一些。要知道,孩子磨蹭,有時是正在積攢內心的力量,去面對他不願意做的事。

發現了嗎?孩子磨蹭的事情一般都是他不太願意去做的事,比如,起床、寫作業、睡覺、做家務……如果換成讓他們出去玩、吃好吃的、看電視,你見過哪個孩子磨磨蹭蹭的?都是一溜煙就跑去做了,抓都抓不住。

有的時候,面對困難或者不願意去做的事情,孩子看上去是在磨蹭,其實是在做一個緩衝,積蓄內心的力量去面對。

有的小孩寫作業遇到難題時會玩一會兒手頭的小玩意兒,緩一緩再接著做。在大人眼裡,這就是在磨蹭。這時,就需要耐心等一等,別急著催,這會打亂孩子的節奏。如果玩得時間過長,再稍微提醒一下即可。

想一想,我們大人在遇到難題的時候,不也會先放一放,刷會兒手機,吃點東西,重整旗鼓再來面對嗎?小孩子也是一樣啊。

這五件事,從意識到到做到,我花了好幾個月時間。變化是在不知不覺中一點一滴發生的。

每次看到柳丁有了一點小小的改善,我都會及時做出積極回應,強化他的行為。

現在,我家的早上一般是這樣的:柳丁起床後會自己完成一系列規定動作:穿衣、疊被、鏟貓砂、洗漱。吃飯還是慢點,有時會提醒他一聲:還有幾分鐘就要出門了。書包前一天晚上會收拾好,再檢查一遍有沒有落下的東西。我們收拾好了,會等著他。偶爾他比我們動作快,會有些小得意地來催我們。

有時他還會有點小磨蹭,有時也會發一會兒呆,但在我眼裡這些都是正常的,頂多會提醒他注意一下時間。

現在想來,我已經好久沒有因為磨蹭而沖他發脾氣了。從一開始控制不發脾氣,到現在覺得沒什麼值得發脾氣的,在陪伴柳丁成長的同時,我自己也有了提升。

其實,孩子之所以磨磨蹭蹭,有一大半的“功勞”在家長身上,每個磨蹭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不停催促嘮叨的家長。

孩子一磨蹭,家長第一反應就是催催催,越催促,越磨蹭,最終成為一個惡性循環。

等孩子長大了,開始獨立生活時,沒有了父母的催促和控制,自控力又沒發展起來,會很容易放縱自己。看看那些在宿舍裡蹺課通宵玩遊戲的大學生,看看那麼多為拖延症而苦惱的成年人,就知道自控力有多重要了。

想讓孩子不再磨蹭,就要先從改變自己入手,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導孩子、影響孩子。說起來,這比催促、訓斥、發火要難很多,需要大人對自己有覺察,對孩子有同理心,還要有足夠的耐心——你,願意做出這樣的改變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