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快樂就好”是尊重還是討好?

沒有一對父母不希望小孩快樂, 但如果教養目標只是要讓孩子每天開懷大笑, 對於快樂的定義也未免太過狹隘。 希望孩子快樂長大, 但究竟什麼是快樂呢?

如果去訪問上一世代的父母, 他們對孩子未來的期望是什麼?不意外的答案應該是“用功讀書, 找個賺錢的好工作, 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 換到二十一世紀的現代, 很多家長的回答卻可能變成“我只希望孩子能快快樂樂的長大”。

然而“快樂”究竟是什麼?你可能會說:這還需要問嗎?快樂就是一種感覺啊!只要看到孩子的笑容, 我就知道他此刻是快樂的。

Advertisiment
但仔細想想, 如果我們的教養目標, 只是要達到讓孩子從早到晚哈哈哈哈, 不只不切實際, 而且恐怕也有隱憂。 比如說讓孩子每天都看卡通, 孩子笑得很開心, 然後呢?也許久而久之, 孩子就覺得電視不有趣了, 或者就真的一直看一直看, 然後虛耗寶貴的童年, 這應該都不是家長所樂見的。

讓孩子快樂不是予取予求

同樣的邏輯可以用在玩平板電腦、吃糖果零食、甚至買玩具、去兒童樂園等事物。 所以讓孩子快樂長大, 絕非不斷討好孩子, 任憑他們予取予求。 替孩子追求快樂人生的目標並沒有錯, 有盲點的只是我們對快樂的定義太過狹隘。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吉伯特(Daniel Gilbert)曾經將快樂分為三種層次:

直觀的快樂感受、幸福感所帶來的快樂、替別人的快樂而感到快樂。

Advertisiment

大部分人所想到的童年樂趣, 其實代表的只是第一種快樂, 也就是直觀的快樂感受, 包含我上面所描述的各種例子。 這種直觀的快樂感受不僅非常短暫, 而且很容易疲乏, 本來吃一顆糖果就開心得不得了, 現在需要一打才能滿足需求。 大家別誤會, 這些直觀的快樂還是有存在的必要, 但是父母們要瞭解, 還有另外兩種快樂層次, 是我們在養兒育女的路上, 可以提供給孩子的。

第二種快樂層次來自幸福感。 孩子的幸福感來自哪裡?雖然這個問題可能有無限多的答案, 但一言以蔽之, 就是“安全、規律、滿足”。 夫妻維持感情良好, 讓孩子覺得這個家很安全, 不會分崩離析, 幸福感就來了。

Advertisiment
生活規律, 每天作息時間大致固定, 讓孩子可預期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 不需要緊張焦慮, 幸福感就來了。 對於自己擁有的一切感到滿足, 雖然不見得大富大貴, 但是至少衣食無缺, 學會感恩惜福, 幸福感也隨之而來。

有些人認為要讓孩子感到幸福, 就是給他們自由, 其實過猶不及, 研究結果發現, 給孩子太多的自由, 不設定任何界限, 反而會讓孩子更加焦慮。 若是家長能提供適度的規範, 明確的遊戲規則, 表面上是設下一些限制, 但卻能帶給孩子穩定的感覺, 自信心也會提升。

設立適當框架給孩子安全感

最近拜讀洪蘭老師翻譯的新書《教養, 你可以做得更好》(利奧納德.薩克斯Leonard Sax著), 就是在傳達這個理念:父母不要再藉由“尊重孩子”之名,

Advertisiment
放任他們在各種錯誤的選擇中摸索, 應當勇於承擔父母的責任, 給孩子設立一個適當的框架, 讓他在裡面學習與成長。 這並不是在限制孩子, 而是在他們大腦尚未成熟之前, 給他們一個穩定、規律的幸福感, 如此快樂才能隨之而來。

最後一塊快樂拼圖, 就是鼓勵孩子去幫助別人快樂, 並且感染他人的喜悅。 類似的俗諺實在太多, 包括助人為快樂之本啦, 快樂是有感染力的啦, 總之任何年齡的孩子, 一定都有幫助別人快樂的方法。

所以, 我覺得過去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 跟現代父母希望孩子快樂, 價值觀上並沒有互相衝突。 “好好讀書”是父母設下的生活規律框架, 而“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是走向群體性的快樂,

Advertisiment
最終目的都是希望孩子能幸福。 只是要提醒父母, 絕對不要為了達成這些目標, 而搞壞了親子關係, 失去了家庭和諧, 孩子的安全感一崩解, 什麼快樂童年也就甭提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