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青春”寶寶,親子衝突巧妙化解

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寶貝乖巧懂事, 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 寶寶就像故意跟爸爸媽媽作對一樣, 不停地唱起了反調。 這時候, 爸爸媽媽要用什麼方法來化解寶寶“小青春”時的逆反呢?下面我們就請教育專家來幫爸爸媽媽們排憂解難。

媽媽的煩惱:乖寶寶成了“小杠頭”

最近幾個月, 5歲的小佳佳開始跟爸爸媽媽“杠”上了:吃飯前要求她先去洗手, 她連連搖頭不肯洗;8點半該睡覺了, 她跺腳表示反抗;就連天冷要加件衣服這件事, 她也撅著嘴巴一臉的不情願……總之, 無論大小事情, 原本聽話的小傢伙就這麼“擰巴”起來了,

Advertisiment
好像故意要跟爸爸媽媽對著幹似的, 這可怎麼辦才好呢?

專家解讀:

“唱反調”是寶寶堅持自我的一種方式。 寶寶的成長是有章可循的, 隨著寶寶身體的逐漸變化, 感官的逐漸成熟, 其內心也在經歷一個擺脫依賴、走向獨立的過程。

1歲左右的寶寶牙牙學語、蹣跚學步, 懵懂地意識到自己原是媽媽以外的一個獨立個體, 於是開始步入人生的“反抗初期”;2歲多, 寶寶的自我意識萌發, 喜怒哀樂就會毫不掩飾的表現出來, 並開始運用簡單的肢體動作去抵制自己不中意的東西;到了3至4歲, 寶寶喜歡按照自己的方式處事並從中獲得一定的自我滿足感。 這種狀況在寶寶進入幼稚園或小學以後尤為明顯:面對新環境充滿好奇,

Advertisiment
結交新朋友彼此學習, 對老師更是相當依戀。

寶寶在這個階段逐步學會觀察、思考和反省。 此時, 爸爸媽媽的管制成了寶寶需要率先排除的力量, 於是, 爸爸媽媽說什麼, 寶寶偏不幹什麼。 表面看來, 這些“不滿意”、“不合拍”就是越來越“不聽話”的表現。

美國發育心理學家蘇珊娜·阿爾斯·德納姆指出:“不聽話是這個年齡段寶寶堅持自我的方式。 ”更形象的表達就是我們可以把此階段喚作寶寶的“小青春”。 此時, 寶寶認識上的對抗、情緒上的抵觸以及行為上的背道而馳, 均可歸結為“逆反心理”的正常表現, 這也是寶寶獨立性品質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

雖然寶寶有了“自我主張”是件應該高興的事, 但基於寶寶的心智發展水準,

Advertisiment
這種主張往往缺乏自我意願的合理性判斷, 如果處理不當, 勢必會對寶寶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在寶寶的這個階段, 傳統家庭慣用的高壓政策, 就是不惜以粗暴手段逼迫寶寶“就範”、“變乖”的處理方法, 都很有可能導致寶寶抵觸情緒的升級, 或者直接剝奪掉他們自我意識發展的機會。 相反, 一味放任自流, 或者對寶寶百依百順, 也勢必會寵出刁鑽任性的“小霸王”。 久而久之, 這兩種極端的應對方式都會打亂寶寶的好惡觀, 導致生成一系列的行為問題。

巧應對:因勢利導4步曲

當發現寶寶跟爸爸媽媽唱反調時, 爸爸媽媽可以試著從以下幾方面做好準備:

1.理解寶寶, 讀懂寶寶的心理需求。

有個並不陌生的故事:商場上媽媽沉浸于購物的喜悅,

Advertisiment
寶寶卻始終哭鬧不安, 很多人都不解這是為什麼。 原來寶寶看到的只有大人們的腿!如此豈會有快樂可言?

爸爸媽媽需要放低身段, 以寶寶的眼光感受生活, 站在寶寶的角度分析問題, 給寶寶自由表達的機會, 幫助寶寶在與爸爸媽媽的相處中找到朋友般的親近感, 進而願意跟爸爸媽媽分享自己的心情。 當一種民主和諧的親子關係建立起來後, 無端的對抗現象自然會弱化許多。

通常情況下, 爸爸媽媽固執地以為寶寶是在無理取鬧, 事實上寶寶有屬於自己的世界, 任性往往是他們最直接的抗議。 爸爸媽媽應該瞭解寶寶的特質和喜好, 當寶寶專注于自己的行為計畫時, 爸爸媽媽不要打擾他,

Advertisiment
不要強制他, 甚至可以尋找一個從容的過渡點, 加入到寶寶的世界去陪伴他。 比如寶寶正在畫畫, 爸爸媽媽就沒必要拉他去彈琴, 可以跟寶寶談論一下他的畫作或是和他一起畫畫。

但是, 對於寶寶還沒有足夠能力加以判斷的事情, 爸爸媽媽就必須謹慎對待了。 比如, 下雨天與其問寶寶是否要穿雨衣, 倒不如直接幫寶寶穿上來得更好。 再比如, 當頑皮的寶寶企圖突破爸爸媽媽預定的安全底線, 敢於拎、碰熱水瓶或敢於在沒有防護措施的高處攀爬等, 這時, 爸爸媽媽就務必要在第一時間內堅定制止。 即使是這樣的情況, 爸爸媽媽仍要注意語氣需平和, 同時語言要簡潔, 講明事情的嚴重程度即可, 切忌喋喋不休式地利用“超限效應”導致寶寶不滿情緒的爆棚。

2.尊重寶寶,共守成長法則。

寶寶的良好習慣不是在一朝一夕養成的,這需要調動各種因素的量的累積,其中之一就是秩序感的建立。基於愛的本能,爸爸媽媽一直習慣于要求寶寶做什麼,安排寶寶怎樣做,強制寶寶不折不扣地去演繹大人設置的規定。

而在寶寶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思維發展質的飛躍使寶寶不再對爸爸媽媽的話言聽計從……一句話,他們已經在試圖擺脫爸爸媽媽固有的愛護方式,希望重新建立和認定專屬於自己的獨立性法則。如果某一天,寶寶突然跟爸爸媽媽說“不”,這時,爸爸媽媽不妨敞開心扉,盡情擁抱寶寶長大的現實吧。

另一方面,爸爸媽媽還可以抓住寶寶這一“雛鳥離親”的心理特徵並巧妙加以運用,可以找個機會誠邀寶寶坐下來,和顏悅色地同他商榷出新的“成長法則”,最好記得採用一個醒目的方式加以記錄,比如準備一張彩紙,輔以幾行寶寶能看懂的簡單文字,或者加入一些生動的符號,完成之後貼在寶寶床頭或其他醒目的位置,目的在於提醒寶寶保持主人翁的身份而遵守自己指定的規則。

定下規則後,僅僅想依靠寶寶的自覺履行是遠遠不夠的,爸爸媽媽對寶寶執行力的監管也不容忽視。爸爸媽媽要慢慢地引導寶寶去遵循這些法則,當寶寶按照規則做出了恰當的行為表現時,爸爸媽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以進一步強化寶寶對自身合適行為的心理認同;相反,爸爸媽媽可以故意嗔怪道:“哎呀,我好像記得法則……”不要擔心寶寶是否會發脾氣,相信他會在爸爸媽媽的恍然大悟中羞紅了小臉,然後冷靜下來,重新再來一次判斷和調整——這是培養寶寶生活規律化的起點。

3.制定目標,讓寶寶收穫成功的體驗。

某些時候,寶寶看起來不聽話,實際上是因為難以企及爸爸媽媽想要的高度。一些爸爸媽媽總是懷揣“望子成龍”的夢想,常常因此忽略了寶寶真正的內心需求和接受能力。明明是自己在“揠苗助長”尚且不知,目標無法實現時還會不停地埋怨寶寶,遷怒寶寶。這時,寶寶很有可能在既委屈又無奈的情況下,乾脆由著自己的性子去做。

爸爸媽媽應該給寶寶提出“跳一跳就夠得到”的具體要求,即通過學習、訓練、堅持即可達成的目標,並能讓寶寶最終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每個寶寶都是爸爸媽媽掌心裡的寶,即便寶寶多麼渴盼長大,也一樣撇不開爸爸媽媽的情感支撐。那麼,怎樣兼顧寶寶的這種矛盾心理呢?爸爸媽媽要給寶寶傳達一份神聖的感覺,不要強加給寶寶“不許”和“必須”的字眼,告訴寶寶他“能夠”做到什麼,給寶寶被信任的機會。比如,寶寶在屋子裡玩滑板車,爸爸媽媽可以這樣跟寶寶交流:“如果去外邊小廣場上玩,我想不但可以曬曬太陽,你也一定能玩出更多、更好看的花樣吧?”

4.提供選擇,讓寶寶自己做主。

當寶寶擺出極不服氣的表情時,爸爸媽媽不要急於落實自己的命令,不如兜個圈圈,試試這樣的方式:“是先看十分鐘的動畫片再去吃飯呢,還是等吃完飯以後再看三十分鐘的《海綿寶寶》?你可以自己做個選擇喔!”這種“迂回式”的處理方法可以幫寶寶淡忘掉最初的念頭,旁敲側擊地點亮寶寶另做決定的興趣,既有效規避了爸爸媽媽與寶寶的正面對抗,也能在曲徑通幽中鍛煉到寶寶的取捨能力。

總而言之,爸爸媽媽們要注意了,多數情況下,爸爸媽媽眼裡的“險灘”恰恰是衝撞到了寶寶長大的需求,對付寶寶“小青春”的逆反心理,聰明的爸爸媽媽要學會轉移矛盾指向,始終和寶寶站在同一戰線上,這樣才能帶動寶寶,和他一起成長。

2.尊重寶寶,共守成長法則。

寶寶的良好習慣不是在一朝一夕養成的,這需要調動各種因素的量的累積,其中之一就是秩序感的建立。基於愛的本能,爸爸媽媽一直習慣于要求寶寶做什麼,安排寶寶怎樣做,強制寶寶不折不扣地去演繹大人設置的規定。

而在寶寶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思維發展質的飛躍使寶寶不再對爸爸媽媽的話言聽計從……一句話,他們已經在試圖擺脫爸爸媽媽固有的愛護方式,希望重新建立和認定專屬於自己的獨立性法則。如果某一天,寶寶突然跟爸爸媽媽說“不”,這時,爸爸媽媽不妨敞開心扉,盡情擁抱寶寶長大的現實吧。

另一方面,爸爸媽媽還可以抓住寶寶這一“雛鳥離親”的心理特徵並巧妙加以運用,可以找個機會誠邀寶寶坐下來,和顏悅色地同他商榷出新的“成長法則”,最好記得採用一個醒目的方式加以記錄,比如準備一張彩紙,輔以幾行寶寶能看懂的簡單文字,或者加入一些生動的符號,完成之後貼在寶寶床頭或其他醒目的位置,目的在於提醒寶寶保持主人翁的身份而遵守自己指定的規則。

定下規則後,僅僅想依靠寶寶的自覺履行是遠遠不夠的,爸爸媽媽對寶寶執行力的監管也不容忽視。爸爸媽媽要慢慢地引導寶寶去遵循這些法則,當寶寶按照規則做出了恰當的行為表現時,爸爸媽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以進一步強化寶寶對自身合適行為的心理認同;相反,爸爸媽媽可以故意嗔怪道:“哎呀,我好像記得法則……”不要擔心寶寶是否會發脾氣,相信他會在爸爸媽媽的恍然大悟中羞紅了小臉,然後冷靜下來,重新再來一次判斷和調整——這是培養寶寶生活規律化的起點。

3.制定目標,讓寶寶收穫成功的體驗。

某些時候,寶寶看起來不聽話,實際上是因為難以企及爸爸媽媽想要的高度。一些爸爸媽媽總是懷揣“望子成龍”的夢想,常常因此忽略了寶寶真正的內心需求和接受能力。明明是自己在“揠苗助長”尚且不知,目標無法實現時還會不停地埋怨寶寶,遷怒寶寶。這時,寶寶很有可能在既委屈又無奈的情況下,乾脆由著自己的性子去做。

爸爸媽媽應該給寶寶提出“跳一跳就夠得到”的具體要求,即通過學習、訓練、堅持即可達成的目標,並能讓寶寶最終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每個寶寶都是爸爸媽媽掌心裡的寶,即便寶寶多麼渴盼長大,也一樣撇不開爸爸媽媽的情感支撐。那麼,怎樣兼顧寶寶的這種矛盾心理呢?爸爸媽媽要給寶寶傳達一份神聖的感覺,不要強加給寶寶“不許”和“必須”的字眼,告訴寶寶他“能夠”做到什麼,給寶寶被信任的機會。比如,寶寶在屋子裡玩滑板車,爸爸媽媽可以這樣跟寶寶交流:“如果去外邊小廣場上玩,我想不但可以曬曬太陽,你也一定能玩出更多、更好看的花樣吧?”

4.提供選擇,讓寶寶自己做主。

當寶寶擺出極不服氣的表情時,爸爸媽媽不要急於落實自己的命令,不如兜個圈圈,試試這樣的方式:“是先看十分鐘的動畫片再去吃飯呢,還是等吃完飯以後再看三十分鐘的《海綿寶寶》?你可以自己做個選擇喔!”這種“迂回式”的處理方法可以幫寶寶淡忘掉最初的念頭,旁敲側擊地點亮寶寶另做決定的興趣,既有效規避了爸爸媽媽與寶寶的正面對抗,也能在曲徑通幽中鍛煉到寶寶的取捨能力。

總而言之,爸爸媽媽們要注意了,多數情況下,爸爸媽媽眼裡的“險灘”恰恰是衝撞到了寶寶長大的需求,對付寶寶“小青春”的逆反心理,聰明的爸爸媽媽要學會轉移矛盾指向,始終和寶寶站在同一戰線上,這樣才能帶動寶寶,和他一起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