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忙爸爸”如何保證父愛時間?

繼《爸爸去哪兒》熱播之後, 《爸爸回來了》再度掀起一股爸爸帶孩子的熱浪。 爸爸為什麼這麼火?原因之一在於, 人們之前太過注重媽媽的哺育與陪伴, 而忽視了爸爸的作用。 無論在親子培訓班還是父母成長工作坊, 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媽媽們的面孔, 而爸爸們則忙於事業, 很少出現。

心理學研究表明, 在家庭教育中, 父愛的作用與母愛同等重要, 共同構成孩子成長不可缺少的關係要素。 今年的父親節, 我們呼喚父親回歸家庭教育, 與母親攜手, 為孩子撐起一片健康成長的天空。 每天一點爸爸時間, 將父愛變成一份厚禮,

Advertisiment
陪伴孩子成長!

情景1 爸爸養家, 媽媽帶娃

33歲的何先生是一家企業的高管, 年薪頗豐的他, 還是一個6歲男孩的父親。 朋友們說到他年紀輕輕就能獲得如此的職位與高薪, 都是讚揚有加。 何先生的解釋是, 做爸爸讓他獲得了無限動力, 肩上的責任重了, 幹勁自然就足了, 如今的業績是拼搏的結果。

的確, 何先生相當努力和忙碌。 一年中他大半年在天上飛, 剩下半年還總是加班, 和妻子孩子吃頓團圓飯都是奢侈。 每次看到別人全家去旅遊度假, 何先生的妻子都羡慕不已, 提出也想去度假。 何先生答應了。 表面上全家人一起旅遊, 實際上何先生的心無法徹底放鬆。 應接不暇的電話幾乎將賓館和旅遊景點變成了會議室。

Advertisiment
好幾次, 接完電話才發現老婆孩子不知去向了。 妻子沖他發脾氣, 說旅遊一點兒意思都沒有。 何先生也很生氣, 花了時間又花了錢, 本想讓家人盡情玩耍, 妻子卻說沒意思, 再看兒子也是一副沒精打采的樣子。 六歲的男孩, 一到陌生地方就往媽媽懷裡鑽, 一點男子漢氣概都沒有。 看著兒子, 何先生更加氣不打一處來, 責怪妻子太寵兒子, 把他慣得沒有男孩樣。 妻子則一臉委屈, 責怪何先生把家當旅館……碧藍的海水和鬆軟的沙灘沒能撫平兩人的怒火, 兩口子吵得面紅耳赤。

看著妻子拉著兒子憤憤離開的背影, 何先生委屈不已:自己這麼奔波忙碌, 不就是為了這個家嗎?妻子不上班, 在家帶孩子, 這不是她的責任嗎?她動不動就發脾氣,

Advertisiment
可自己內心的委屈能向誰訴說?

情景分析:爸爸, 多給孩子一點時間

人們對男女的社會角色期待是有差異的, 男人的成功標準更多定位于事業成功;而對女人的最佳期待則是賢妻良母。 實際上從個人價值充分實現的角度來講, 一個人要想獲得豐富的成功體驗, 實現價值的方面應是多元的;家庭, 要想打造出更多的幸福元素, 需要家庭成員在各方面共同參與分享分擔;而孩子, 要想擁有更健全的人格, 需要父母雙方共同的陪伴和教育。 這些更高級的人生目標, 通過刻板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形式難以達到。

如果父親總不參與家庭教育, 不能給孩子陪伴時間, 那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就會有很多缺失。

Advertisiment
比如, 對男性角色缺少認識和認同。 諸如勇敢、進取這樣的男性特質, 無論對男孩和女孩都很關鍵;而作為女性溫柔、細膩的品質, 即使是男性, 擁有了也是非常受益的。 而父愛的長期缺席, 勢必會讓孩子在男性性格品質方面的薰陶受到影響, 看上去缺少男子漢氣概;而女孩則表現得缺少安全感, 過於敏感多疑。

以上事例中“6歲男孩, 一到陌生點的地方就往媽媽懷裡鑽, 一點男子漢的氣概都沒有。 ”的現象, 與何先生總不在兒子身邊有著很大關係。

所以, 作為爸爸們, 的確要調整對成功的理解, 分一些寶貴的時間和精力給家庭。

情景2 妻子女兒讓我感覺自己是局外人

說到從來不陪女兒玩這件事, 張先生顯得很冤枉:“不是我不願意陪她玩,

Advertisiment
是孩子根本不喜歡我!剛和我待了不足3分鐘, 就要找媽媽, 我有啥辦法?”

提到這些, 張先生直搖頭。 他說, 表面上自己不在乎, 但心裡不是滋味。 自從有了孩子, 他在這個家裡好像就是多餘的。

女兒喜歡媽媽, 一進家就讓媽媽抱。 長大懂事後, 只要他和妻子多說兩句, 女兒還不願意, 掰著媽媽的臉, 讓媽媽和她說話。 過去睡覺前, 他和妻子能做個小溝通, 自從有了女兒, 睡前溝通時間成了睡前故事時間。 女兒規定媽媽睡覺時不能面向爸爸, 只能對著自己;平時出去玩, 女兒也一定要挨著媽媽……而對於女兒的要求, 妻子都會滿足。

張先生提過意見, 妻子也試著讓女兒多跟爸爸接觸。 但張先生發現, 自己幹起工作滿腦子想法, 在女兒面前,卻像台生銹的機器,轉不起來。有時候眼瞅著女兒擺弄洋娃娃、積木塊,都不知道該和她說什麼,更沒有辦法像妻子那樣坐下來陪女兒開心地玩。他只能裝出很有興趣的樣子,看她玩。但實際上,這是很難做到的,不一會兒,張先生就走了神,要不拿起報紙看,要不拿出手機刷微信。一來二去,女兒看穿了爸爸,更不願意找他了。

被排除出局的張先生慢慢想開了:不如多在辦公室裡待會兒,下班了多找朋友們喝喝小酒聊聊天,好打發這份被排擠的失落。

可這樣一來,妻子又不樂意了,說他不顧家。張先生感慨道:做男人真難,做丈夫更難,做父親比登天還難!

情景分析:用耐心與愛心積極融入有孩子後的家庭

孩子到來前,夫妻是對方關注的焦點,但孩子一旦到來,會最先與母親建立緊密連接,這時,丈夫的位置便被替代了。這一方面是嬰兒生存本能決定的,因為他們需要母親的乳汁,需要母親的懷抱來滿足生理需求和安全感;同時,來自于母體的孩子,比起父親,與母親之間會有著無可替代的連接感。此時,作為父親,一方面要理解這種狀態的暫時存在,另一方面,也要盡可能地融入到新的家庭結構中,妻子也需要有意識地説明丈夫融入。

不過,融入是需要講究方法的,父親需要付出耐心和愛心。

上文中的張先生,也試圖努力和女兒建立良好的關係,但由於缺少方法,融入不了。其實,父親陪伴孩子的方式和特點與母親不一樣,張先生只是試圖照搬妻子的方式,卻怎麼都不像。孩子覺得爸爸的陪伴沒有媽媽耐心,也沒有媽媽有趣,自然不肯接受。而受挫後的張先生,最終放棄了努力,退了出去,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越融入不了越疏離,越疏離越融入不了。這種局面出現,不但爸爸難受,孩子的成長也會大受影響。

所以,爸爸們應該掌握與孩子建立關係的技巧,才能讓孩子真正感受到“爸爸的魅力”。

情景3 父愛就應該拒絕雞毛蒜皮?

女兒兩歲時做了一個手術,手術協議上說了一大堆嚇人的話,黃先生背著妻子簽了字。簽完後,自己背過身流眼淚,在妻子和女兒面前卻又故作輕鬆。女兒做手術昏迷了兩天,黃先生守在女兒床前,滴水未進。他激動地對醫生說,只要能救女兒可以將自己的命獻出來。女兒脫離危險了,黃先生默默離開,趕往工作崗位。女兒睜開眼沒有看到滿面憔悴的父親,第一眼看到的是媽媽,她的小手拂過媽媽的臉,媽媽激動的淚滴落在女兒手上……

談起這些,黃先生至今仍掩飾不住激動。他認為,父愛就應該如大山般穩健,如大海般深沉,是那種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壯烈。對於平日裡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黃先生笑笑:“交給她媽吧!”

女兒3歲了,至今見了父親都顯得挺陌生。原因是爸爸很少陪在女兒身邊,至於做遊戲,講故事之類的事情黃先生更不屑。有一次讀繪本,讀到小兔子米菲生病,爸爸媽媽一同去看望她,還給她帶了禮物。女兒竟然問媽媽,我生病時爸爸來嗎?媽媽給女兒講了爸爸辛苦陪伴她的故事,女兒的臉上無動於衷,過了一會兒說:“不對,是媽媽在陪我!”

問起黃先生聽到這些是否心酸,他大度地搖搖頭:“父親的愛,就應該不求回報!女兒現在還小,我相信她長大後會懂。”

黃先生一再強調,自己絕對不是不負責任的父親,該出手時一定出手,但是,他看不上日常生活中,一個大男人給予孩子雞毛蒜皮式的瑣碎的愛。

情景分析:父愛可以體現在生活細節上

黃先生說:“父母的愛,就應該不求回報!女兒現在還小,我相信她長大後會懂。”這樣的話,存在著對父愛理解的誤區。

首先,黃先生說的不求回報,只是暫時,而不是長久的。作為父母,在孩子小時候,我們是強者,有著保護和照顧孩子的義務;作為男人,還有著外界更精彩的世界作為精神支撐,所以,孩子對父母表現得是否關心,是否親密,在男性眼裡似乎不那麼重要。然而,隨著孩子長大,隨著父母的世界逐漸由外部的精彩轉向家庭小圈子,隨著年齡增長,父母開始關注孩子對自己的反應,開始希望與孩子有密切接觸,開始希望他們尊重自己、關心自己……這幾乎是每個父母都繞不過的規律。別忘了,孩子與父母的親密關係以及尊重等情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漫長的生活過程中培養起來的。如果你想到有一天自己對孩子有強烈的心理需求時,是否還能說父母的愛是不求回報的呢?只不過是此時此刻,你不要求回報而已。

黃先生說的不求回報,更多地是依自己的付出為標準,指的是孩子回報給父母感謝、關心,但實際上,父母對孩子的期待,遠不止這些。我們希望孩子更健康地成長,希望他們快樂、樂觀、堅韌……而孩子的這些素質讓父母感到驕傲、輕鬆,從這個意義來講,希望孩子優秀,本身就是父母對教育的回報需求。

從以上兩點來講,不存在“不求回報的愛”。愛孩子是潤物細無聲的過程,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需要體現在生活小事上,需要讓孩子感覺到同時能讀得懂,而千萬不要將父愛理解成一種高高在上的“清高”。

爸爸自述:爸爸帶你找勇氣

主人公/豆豆爸爸,32歲,醫生兒子/豆豆,5歲

我覺得有爸爸陪伴的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膽子比較大,這種素質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會影響到他以後對世界的探索。

我是一名醫生,工作很忙。但自從豆豆出生後,我會推掉工作之外的應酬,盡可能地抽出時間多陪伴他。

比如豆豆幾個月大的時候,表現得很膽小,抱他出門,他對外面的環境很謹慎,半天適應不過來。我覺得這可能是孩子先天的性格特徵。於是,我在欣賞他謹慎性格的同時,也會加強他勇氣方面的培養。

我不會像媽媽們那樣抱著孩子紮堆兒聊天,也不會像有些爸爸貌似陪孩子,實際上在玩手機。我會全身心投入,抱著他去任何一個他指向的地方,一步步引導他去認識事物。比如,到了一棵大樹旁,我會先告訴豆豆,這是大樹,樹幹的顏色,樹葉的狀態等等,然後我伸出手去摸一摸樹幹,再鼓勵豆豆也摸一摸。兒子開始時很小心,小手伸到一半就停下來。我繼續給他示範,漸漸地,豆豆敢用一個手指去試,到後來,就會像我一樣去摸大樹了。現在豆豆5歲了,他保持著遇事先觀察的習慣,同時也敢大膽探索。我想,後者是在我有意培養的基礎上形成的。

豆豆3歲時,不知受了什麼刺激,特別害怕黑夜,說外面有兇惡的大灰狼,有時還說有鬼。妻子受暗示性強,有時候,豆豆一緊張,她也跟著害怕,結果娘倆兒情緒互動,一到晚上,都不敢獨自去衛生間。

要打消豆豆的恐懼,就必須扭轉他對黑夜的看法。於是,每天晚上9點,當外面漆黑一片時,我帶著豆豆一起出去玩。開始他說害怕,我拍拍胸脯說:“有老爸呢,你忘了老爸是大力士?”兒子點點頭,放鬆多了。我故意拿上兒子的玩具槍,以便讓他有一種安全感。

時值深秋,我帶豆豆出去時,社區裡已經很少有人影了。秋風掃動樹葉沙沙作響,豆豆害怕。我平靜地告訴他:“聽,樹葉在唱歌呢!”我同時也哼著歌,豆豆就不那麼害怕了,還問我樹葉為啥會唱歌。我告訴他,因為到了秋天,樹葉都乾枯了,落到地上,有風吹過時,就會和地面以及碰到的其他樹葉摩擦出沙沙聲。兒子開心地點點頭。

我還給他講月亮的故事,講曾經有叔叔去過月球。“你猜猜那裡是什麼樣子的?”就此,我與兒子展開了一場饒有興趣的探討。豆豆小小年紀,對很多解釋也許聽不懂,但我的態度對他傳達出一種觀點:黑夜不可怕,黑夜裡有很多好玩的事物。

漸漸地,兒子不再那麼怕黑了。天氣漸涼,我們不出去玩的時候,我會在家給他講各種天文知識,還會講一些有趣的現象,比如,有些魚在夜晚會變得特別漂亮,有些花也只有在夜晚才開放……

同時,我還告訴妻子不要用“黑暗”話題嚇唬孩子,妻子雖然膽小,但是見到豆豆的進步,也覺得可喜,於是也很配合。

有一天,兒子對妻子說:“媽媽,你要不怕黑,有我保護你,還有星星和月亮也會保護我們”。我聽了心裡竊喜。

就這樣,用了一個多月時間,豆豆就由對黑暗的恐懼,變得能夠享受黑暗帶來的寧靜與樂趣了。做老爸的當然又欣喜又驕傲。妻子也感慨,這件事兒,還真得由我出面搞定。

由此我也得出一個觀點:孩子的成長,爸爸絕對不能缺席。既然這個世界由男人女人組成,一個孩子的雙親由爸爸媽媽組成,那是有道理的。爸爸千萬不要認為自己在家庭中無關緊要,其實,你深刻影響著孩子的未來。

爸媽論壇

豆爸觀點:我一直忙於工作,看著妻子把兒子照顧得井井有條,我挺得意的,也認同這種方式。看了這位爸爸的故事,我才發現自己對養好孩子的認識太狹隘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僅是吃好喝好睡好,也不僅是身體看上去健康,還有精神需求,而這些精神需求,包含著爸爸的陪伴和鼓勵。接下來,我會調整家庭分工,多一些時間陪伴兒子。

晶晶媽觀點:因為心疼老公,我盡可能地多照顧孩子,讓老公多一些休息時間。雖然因為不能和老公有太多交流而委屈,但我知道,有孩子後,家庭重擔更多在他身上,老公不容易。不過,就算做媽媽的有十八般本領,也替代不了爸爸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和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比如,上面那位爸爸能在夜晚帶著孩子出去,幫孩子克服恐懼,我是想不到也做不到的。恐怕我女兒身上也有爸爸不能陪伴帶來的缺憾,雖然她才1歲半,還沒有明顯表現出來,但我必須防患於未然。到孩子上幼稚園,我要改變全職帶孩子的現狀,分擔家庭開支,讓孩子爸爸騰出一些時間陪孩子。這樣我們這個家才能更平衡地發展。

強強爸觀點:以前我認為自己是經常陪孩子的,這位爸爸的故事讓我認識到,自己對兒子的陪伴數量夠,品質卻不達標。我經常帶著兒子去遊樂場,讓他玩玩具,自己則坐在邊上,一會兒發短信,一會兒打電話。有時候,兒子來我身邊問這問那,我曾因為不耐煩而訓斥他,還給他取了個綽號叫“小年糕”。現在看來,我是多麼不合格啊。爸爸陪孩子不應該是形式上的,而要用心。我決定探索出一套屬於我與兒子的“爸爸時間”。

蘋果媽觀點:我想對老公說:“這年頭兒,好男人的標準改變了,如果還把能掙錢當成衡量好男人的唯一標準,簡直太OUT了!”我們都知道社會競爭激烈,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不惜花重金,讓孩子參加各種活動、各種學習班。這些都是笨拙的做法,真正高明的做法是爸媽聯手,從不同角度陪伴孩子、引導孩子,滿足孩子對父愛和母愛的需求。這才是送給孩子童年最好的禮物。而一個被父愛和母愛同時澆灌的孩子,內心會生長出強大的力量,可以應對生活的挑戰和考驗。我想對老公說:“讓我們做最佳搭檔,好好愛孩子吧!”

爸爸的重要性,你認識到了嗎?

3歲以前孩子對媽媽的需求會比爸爸多,而媽媽在照顧孩子的生活方面,比爸爸更在行。於是很多插不上手的爸爸,或主動或被動地退了出去。但是,媽媽的重要並不等於爸爸不重要,爸爸對孩子的深遠影響一樣不可替代。

從胎兒時期開始,爸爸的作用已經無可替代了。研究人員建議,胎教時一定要讓丈夫參與進來,因為比起媽媽的聲音,胎寶寶更喜歡男中音,同時,對爸爸講的故事和哼的歌曲,也更偏好。很多孕媽媽發現,一旦丈夫撫摸著自己的肚皮講話,胎寶寶就會歡快地動起來。由此可見,爸爸一直被需要,只是太多時候,我們忽視了爸爸的作用。

父愛是規則

母愛更多地受到本能的影響,比如正在哺乳期的媽媽,即便寶寶不在身邊,只要看到寶寶的照片,乳汁也會漲滿。所以,母愛常常表現得氾濫而無規則。孩子可以隨意向媽媽撒嬌,耍賴。

但爸爸不一樣,他們對孩子始終充滿期待。作為男性,爸爸以追求目標為導向,即使面對幾個月的嬰兒,他們依然會對孩子有期望,這讓父愛看上去“有條件”,孩子慢慢會覺察,只有達到一定要求,才能得到爸爸的愛。而這種“有條件”,正是規矩建立的基礎。

一個孩子,缺少無條件的愛,會變得沒有安全感,對這個世界不信任;而缺少有規則的愛,會讓他變得不懂得遵守社會規則,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所以,二者缺一不可,母愛和父愛都很重要。

父親是力量的源泉

從社會進化的角度來講,男性象徵著決鬥、競爭、力量。雖然生於和平年代,男人們不需要拋頭顱灑熱血,但他們的競爭性和力量感可以表現在不同方面。比如職場,比如在綠草如茵的競技場……都是展現競爭性的地方。而一個孩子,早晚要離開媽媽的溫暖懷抱,去適應充滿溫暖、但也夾雜冷酷的世界。父親的舉手投足,都在為他們呈現最初的力量和榜樣。就像在媽媽的懷抱中能體會溫暖一樣,靠在爸爸的肩膀上,孩子會感覺到力量。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個能與父親處理好關係的人,才能獲得更多財富。而與父親的良好關係,是從高品質的父愛時間開始的。

父愛,會為兒子樹立“他想成為的樣子”,會為女兒樹立“她要找的人的樣子”。當然,我們不能要求父親成為“強大的完人”,而孩子,也勢必會站在父母的肩膀上,並最終高於父母。但,無論一個有多少缺點的父親,他如果能給予孩子足夠的父愛時間,都等於給了孩子一個有力量的精神胚胎,孩子會在這個胚胎的基礎上發展出更大力量,完成自我成長。

父愛是疆界

我們不但在領土上需要疆界,在心靈上同樣需要疆界。疆界,將我們與別人分開,完成自我意識的確立。心理疆界明晰的人,懂得尊重自我,也懂得自我的責任,他們能很好地與別人建立關係,同時,又懂得尊重自己和別人。而父親是孩子最早確立心理疆界的榜樣。

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與孩子用一個碗進餐的媽媽,與孩子同蓋一床被子的媽媽,但爸爸很少會這麼做。比起女性來,男性需要的心理距離更遠一些。這是一種雄性捍衛領土的本能。所以,與媽媽成天黏在一起的孩子容易模糊心理疆界感,而父親的介入,一方面會將孩子與媽媽適度拉開,另一方面會以自己的方式告訴孩子,請尊重心理疆界。

父愛是愛的榜樣

一個不能給孩子“爸爸時間”的男人,能給妻子的時間也少之又少。

新生兒幾個月大的時候,就能意識到媽媽與爸爸的關係不一般。隨著漸漸長大,他們會清晰地感覺到爸爸與媽媽的相處模式,這既是他們未來人際關係的相處模型,也是步入婚姻後與另一半的相處模型。同時,在父親與母親的互動中,他們還可以讀懂責任、寬容、愛護……這些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對婚姻的理解。所以,有婚姻學家認為:父親愛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愛他們的母親。這當然不是說父親不需要給孩子“爸爸時間”,而是說在一家人相處的過程中,父親所表現出來行為。

可以這樣說,一個肯給孩子“爸爸時間”的男人,也是肯把時間給妻子的人,因為決定我們行為的是觀念,而只有愛的觀念,才能衍生出各種愛的行為。

“忙爸爸”如何保證父愛時間

忙碌和壓力幾乎成了現代爸爸們逃不掉的狀態。但是不管你身處什麼樣的角色和狀態,都有著一份終身的職業——父親。如何在忙碌中給孩子一份珍貴的父愛禮物,是每個爸爸都需要做的功課!

保證家庭日

可以是一週一次,也可以是一月一次,還可以是一個季度一次。總之,每隔一段時間,需要有一個“家庭日”。在家庭日中,爸爸媽媽可以一起陪寶寶出去玩,也可以在家裡聊聊天,還可以帶寶寶完成畫畫、建城堡等任務。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全面感受爸爸媽媽不同的陪伴方式,漸漸完成孩子對男性特徵與女性特徵的瞭解和認識。

給孩子與眾不同的陪伴

作為丈夫,需要盡可能地瞭解妻子帶孩子的風格,在自己帶孩子時,盡可能做到互補。比如,妻子擅長給孩子講故事,那麼爸爸在陪孩子時,就要盡可能多些室外活動;妻子擅長對孩子的情感教育,那麼在自己教育孩子時,就更多些科普知識的薰陶……總之,“特色”會讓短暫的“爸爸時間”更有品質。

連接方式多樣化

對於經常出差的爸爸來講,應該想出更多地與孩子建立連接的方式,而不是乾脆放棄“爸爸時間”。比如,你可以通過電話與孩子溝通,也可以通過微信給孩子留言,甚至可以給孩子寫一封電子郵件,讓媽媽讀給孩子,還可以從你出差的地方每天給孩子寄一張明信片,寫上你對孩子說的話……總之,只要你開動腦筋,總能想出更多與孩子連接的方式。

拿出專屬的“爸爸時間”

對於工作我們有專門的時間,工作時間內,我們不希望被家庭瑣事干擾,也不希望被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分散精力。其實陪伴孩子也是如此。只是太多時候,我們缺少對這段時間的重視,導致它總被其他事情替代。從現在開始,劃定一個專屬的“爸爸時間”吧!在這個時間段,關掉手機,遠離電腦電視,全身心投入到孩子身上,陪他搭積木,給他講故事。比起“媽媽時間”來,“爸爸時間”可能短暫,但只要堅持,父愛的力量一定會滲透進孩子幼小的心靈。

做更有效地溝通

一個有效的陪伴,一定是一段能達到心靈默契的時間,而達到心靈默契的前提是父親能夠有效地與孩子進行溝通。很多爸爸喜歡在這個時間裡面給孩子講道理,比如:“玩過的玩具應該及時收拾!”“你要講衛生!”其實,2歲的孩子已經進入了第一個叛逆期,他們對父母的安排開始感到反感。比較好的方式,是在激發起孩子興趣的前提下,來幫助孩子建立好習慣。比如,爸爸可以問“我們想想有什麼好辦法讓這裡變整齊!”“細菌的故事你聽過嗎?想聽嗎?”爸爸做這樣的引導,會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心裡。總之,既然“爸爸時間”寶貴,那麼提高“爸爸時間”的品質是必須的了。

在女兒面前,卻像台生銹的機器,轉不起來。有時候眼瞅著女兒擺弄洋娃娃、積木塊,都不知道該和她說什麼,更沒有辦法像妻子那樣坐下來陪女兒開心地玩。他只能裝出很有興趣的樣子,看她玩。但實際上,這是很難做到的,不一會兒,張先生就走了神,要不拿起報紙看,要不拿出手機刷微信。一來二去,女兒看穿了爸爸,更不願意找他了。

被排除出局的張先生慢慢想開了:不如多在辦公室裡待會兒,下班了多找朋友們喝喝小酒聊聊天,好打發這份被排擠的失落。

可這樣一來,妻子又不樂意了,說他不顧家。張先生感慨道:做男人真難,做丈夫更難,做父親比登天還難!

情景分析:用耐心與愛心積極融入有孩子後的家庭

孩子到來前,夫妻是對方關注的焦點,但孩子一旦到來,會最先與母親建立緊密連接,這時,丈夫的位置便被替代了。這一方面是嬰兒生存本能決定的,因為他們需要母親的乳汁,需要母親的懷抱來滿足生理需求和安全感;同時,來自于母體的孩子,比起父親,與母親之間會有著無可替代的連接感。此時,作為父親,一方面要理解這種狀態的暫時存在,另一方面,也要盡可能地融入到新的家庭結構中,妻子也需要有意識地説明丈夫融入。

不過,融入是需要講究方法的,父親需要付出耐心和愛心。

上文中的張先生,也試圖努力和女兒建立良好的關係,但由於缺少方法,融入不了。其實,父親陪伴孩子的方式和特點與母親不一樣,張先生只是試圖照搬妻子的方式,卻怎麼都不像。孩子覺得爸爸的陪伴沒有媽媽耐心,也沒有媽媽有趣,自然不肯接受。而受挫後的張先生,最終放棄了努力,退了出去,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越融入不了越疏離,越疏離越融入不了。這種局面出現,不但爸爸難受,孩子的成長也會大受影響。

所以,爸爸們應該掌握與孩子建立關係的技巧,才能讓孩子真正感受到“爸爸的魅力”。

情景3 父愛就應該拒絕雞毛蒜皮?

女兒兩歲時做了一個手術,手術協議上說了一大堆嚇人的話,黃先生背著妻子簽了字。簽完後,自己背過身流眼淚,在妻子和女兒面前卻又故作輕鬆。女兒做手術昏迷了兩天,黃先生守在女兒床前,滴水未進。他激動地對醫生說,只要能救女兒可以將自己的命獻出來。女兒脫離危險了,黃先生默默離開,趕往工作崗位。女兒睜開眼沒有看到滿面憔悴的父親,第一眼看到的是媽媽,她的小手拂過媽媽的臉,媽媽激動的淚滴落在女兒手上……

談起這些,黃先生至今仍掩飾不住激動。他認為,父愛就應該如大山般穩健,如大海般深沉,是那種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壯烈。對於平日裡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黃先生笑笑:“交給她媽吧!”

女兒3歲了,至今見了父親都顯得挺陌生。原因是爸爸很少陪在女兒身邊,至於做遊戲,講故事之類的事情黃先生更不屑。有一次讀繪本,讀到小兔子米菲生病,爸爸媽媽一同去看望她,還給她帶了禮物。女兒竟然問媽媽,我生病時爸爸來嗎?媽媽給女兒講了爸爸辛苦陪伴她的故事,女兒的臉上無動於衷,過了一會兒說:“不對,是媽媽在陪我!”

問起黃先生聽到這些是否心酸,他大度地搖搖頭:“父親的愛,就應該不求回報!女兒現在還小,我相信她長大後會懂。”

黃先生一再強調,自己絕對不是不負責任的父親,該出手時一定出手,但是,他看不上日常生活中,一個大男人給予孩子雞毛蒜皮式的瑣碎的愛。

情景分析:父愛可以體現在生活細節上

黃先生說:“父母的愛,就應該不求回報!女兒現在還小,我相信她長大後會懂。”這樣的話,存在著對父愛理解的誤區。

首先,黃先生說的不求回報,只是暫時,而不是長久的。作為父母,在孩子小時候,我們是強者,有著保護和照顧孩子的義務;作為男人,還有著外界更精彩的世界作為精神支撐,所以,孩子對父母表現得是否關心,是否親密,在男性眼裡似乎不那麼重要。然而,隨著孩子長大,隨著父母的世界逐漸由外部的精彩轉向家庭小圈子,隨著年齡增長,父母開始關注孩子對自己的反應,開始希望與孩子有密切接觸,開始希望他們尊重自己、關心自己……這幾乎是每個父母都繞不過的規律。別忘了,孩子與父母的親密關係以及尊重等情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漫長的生活過程中培養起來的。如果你想到有一天自己對孩子有強烈的心理需求時,是否還能說父母的愛是不求回報的呢?只不過是此時此刻,你不要求回報而已。

黃先生說的不求回報,更多地是依自己的付出為標準,指的是孩子回報給父母感謝、關心,但實際上,父母對孩子的期待,遠不止這些。我們希望孩子更健康地成長,希望他們快樂、樂觀、堅韌……而孩子的這些素質讓父母感到驕傲、輕鬆,從這個意義來講,希望孩子優秀,本身就是父母對教育的回報需求。

從以上兩點來講,不存在“不求回報的愛”。愛孩子是潤物細無聲的過程,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需要體現在生活小事上,需要讓孩子感覺到同時能讀得懂,而千萬不要將父愛理解成一種高高在上的“清高”。

爸爸自述:爸爸帶你找勇氣

主人公/豆豆爸爸,32歲,醫生兒子/豆豆,5歲

我覺得有爸爸陪伴的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膽子比較大,這種素質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會影響到他以後對世界的探索。

我是一名醫生,工作很忙。但自從豆豆出生後,我會推掉工作之外的應酬,盡可能地抽出時間多陪伴他。

比如豆豆幾個月大的時候,表現得很膽小,抱他出門,他對外面的環境很謹慎,半天適應不過來。我覺得這可能是孩子先天的性格特徵。於是,我在欣賞他謹慎性格的同時,也會加強他勇氣方面的培養。

我不會像媽媽們那樣抱著孩子紮堆兒聊天,也不會像有些爸爸貌似陪孩子,實際上在玩手機。我會全身心投入,抱著他去任何一個他指向的地方,一步步引導他去認識事物。比如,到了一棵大樹旁,我會先告訴豆豆,這是大樹,樹幹的顏色,樹葉的狀態等等,然後我伸出手去摸一摸樹幹,再鼓勵豆豆也摸一摸。兒子開始時很小心,小手伸到一半就停下來。我繼續給他示範,漸漸地,豆豆敢用一個手指去試,到後來,就會像我一樣去摸大樹了。現在豆豆5歲了,他保持著遇事先觀察的習慣,同時也敢大膽探索。我想,後者是在我有意培養的基礎上形成的。

豆豆3歲時,不知受了什麼刺激,特別害怕黑夜,說外面有兇惡的大灰狼,有時還說有鬼。妻子受暗示性強,有時候,豆豆一緊張,她也跟著害怕,結果娘倆兒情緒互動,一到晚上,都不敢獨自去衛生間。

要打消豆豆的恐懼,就必須扭轉他對黑夜的看法。於是,每天晚上9點,當外面漆黑一片時,我帶著豆豆一起出去玩。開始他說害怕,我拍拍胸脯說:“有老爸呢,你忘了老爸是大力士?”兒子點點頭,放鬆多了。我故意拿上兒子的玩具槍,以便讓他有一種安全感。

時值深秋,我帶豆豆出去時,社區裡已經很少有人影了。秋風掃動樹葉沙沙作響,豆豆害怕。我平靜地告訴他:“聽,樹葉在唱歌呢!”我同時也哼著歌,豆豆就不那麼害怕了,還問我樹葉為啥會唱歌。我告訴他,因為到了秋天,樹葉都乾枯了,落到地上,有風吹過時,就會和地面以及碰到的其他樹葉摩擦出沙沙聲。兒子開心地點點頭。

我還給他講月亮的故事,講曾經有叔叔去過月球。“你猜猜那裡是什麼樣子的?”就此,我與兒子展開了一場饒有興趣的探討。豆豆小小年紀,對很多解釋也許聽不懂,但我的態度對他傳達出一種觀點:黑夜不可怕,黑夜裡有很多好玩的事物。

漸漸地,兒子不再那麼怕黑了。天氣漸涼,我們不出去玩的時候,我會在家給他講各種天文知識,還會講一些有趣的現象,比如,有些魚在夜晚會變得特別漂亮,有些花也只有在夜晚才開放……

同時,我還告訴妻子不要用“黑暗”話題嚇唬孩子,妻子雖然膽小,但是見到豆豆的進步,也覺得可喜,於是也很配合。

有一天,兒子對妻子說:“媽媽,你要不怕黑,有我保護你,還有星星和月亮也會保護我們”。我聽了心裡竊喜。

就這樣,用了一個多月時間,豆豆就由對黑暗的恐懼,變得能夠享受黑暗帶來的寧靜與樂趣了。做老爸的當然又欣喜又驕傲。妻子也感慨,這件事兒,還真得由我出面搞定。

由此我也得出一個觀點:孩子的成長,爸爸絕對不能缺席。既然這個世界由男人女人組成,一個孩子的雙親由爸爸媽媽組成,那是有道理的。爸爸千萬不要認為自己在家庭中無關緊要,其實,你深刻影響著孩子的未來。

爸媽論壇

豆爸觀點:我一直忙於工作,看著妻子把兒子照顧得井井有條,我挺得意的,也認同這種方式。看了這位爸爸的故事,我才發現自己對養好孩子的認識太狹隘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僅是吃好喝好睡好,也不僅是身體看上去健康,還有精神需求,而這些精神需求,包含著爸爸的陪伴和鼓勵。接下來,我會調整家庭分工,多一些時間陪伴兒子。

晶晶媽觀點:因為心疼老公,我盡可能地多照顧孩子,讓老公多一些休息時間。雖然因為不能和老公有太多交流而委屈,但我知道,有孩子後,家庭重擔更多在他身上,老公不容易。不過,就算做媽媽的有十八般本領,也替代不了爸爸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和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比如,上面那位爸爸能在夜晚帶著孩子出去,幫孩子克服恐懼,我是想不到也做不到的。恐怕我女兒身上也有爸爸不能陪伴帶來的缺憾,雖然她才1歲半,還沒有明顯表現出來,但我必須防患於未然。到孩子上幼稚園,我要改變全職帶孩子的現狀,分擔家庭開支,讓孩子爸爸騰出一些時間陪孩子。這樣我們這個家才能更平衡地發展。

強強爸觀點:以前我認為自己是經常陪孩子的,這位爸爸的故事讓我認識到,自己對兒子的陪伴數量夠,品質卻不達標。我經常帶著兒子去遊樂場,讓他玩玩具,自己則坐在邊上,一會兒發短信,一會兒打電話。有時候,兒子來我身邊問這問那,我曾因為不耐煩而訓斥他,還給他取了個綽號叫“小年糕”。現在看來,我是多麼不合格啊。爸爸陪孩子不應該是形式上的,而要用心。我決定探索出一套屬於我與兒子的“爸爸時間”。

蘋果媽觀點:我想對老公說:“這年頭兒,好男人的標準改變了,如果還把能掙錢當成衡量好男人的唯一標準,簡直太OUT了!”我們都知道社會競爭激烈,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不惜花重金,讓孩子參加各種活動、各種學習班。這些都是笨拙的做法,真正高明的做法是爸媽聯手,從不同角度陪伴孩子、引導孩子,滿足孩子對父愛和母愛的需求。這才是送給孩子童年最好的禮物。而一個被父愛和母愛同時澆灌的孩子,內心會生長出強大的力量,可以應對生活的挑戰和考驗。我想對老公說:“讓我們做最佳搭檔,好好愛孩子吧!”

爸爸的重要性,你認識到了嗎?

3歲以前孩子對媽媽的需求會比爸爸多,而媽媽在照顧孩子的生活方面,比爸爸更在行。於是很多插不上手的爸爸,或主動或被動地退了出去。但是,媽媽的重要並不等於爸爸不重要,爸爸對孩子的深遠影響一樣不可替代。

從胎兒時期開始,爸爸的作用已經無可替代了。研究人員建議,胎教時一定要讓丈夫參與進來,因為比起媽媽的聲音,胎寶寶更喜歡男中音,同時,對爸爸講的故事和哼的歌曲,也更偏好。很多孕媽媽發現,一旦丈夫撫摸著自己的肚皮講話,胎寶寶就會歡快地動起來。由此可見,爸爸一直被需要,只是太多時候,我們忽視了爸爸的作用。

父愛是規則

母愛更多地受到本能的影響,比如正在哺乳期的媽媽,即便寶寶不在身邊,只要看到寶寶的照片,乳汁也會漲滿。所以,母愛常常表現得氾濫而無規則。孩子可以隨意向媽媽撒嬌,耍賴。

但爸爸不一樣,他們對孩子始終充滿期待。作為男性,爸爸以追求目標為導向,即使面對幾個月的嬰兒,他們依然會對孩子有期望,這讓父愛看上去“有條件”,孩子慢慢會覺察,只有達到一定要求,才能得到爸爸的愛。而這種“有條件”,正是規矩建立的基礎。

一個孩子,缺少無條件的愛,會變得沒有安全感,對這個世界不信任;而缺少有規則的愛,會讓他變得不懂得遵守社會規則,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所以,二者缺一不可,母愛和父愛都很重要。

父親是力量的源泉

從社會進化的角度來講,男性象徵著決鬥、競爭、力量。雖然生於和平年代,男人們不需要拋頭顱灑熱血,但他們的競爭性和力量感可以表現在不同方面。比如職場,比如在綠草如茵的競技場……都是展現競爭性的地方。而一個孩子,早晚要離開媽媽的溫暖懷抱,去適應充滿溫暖、但也夾雜冷酷的世界。父親的舉手投足,都在為他們呈現最初的力量和榜樣。就像在媽媽的懷抱中能體會溫暖一樣,靠在爸爸的肩膀上,孩子會感覺到力量。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個能與父親處理好關係的人,才能獲得更多財富。而與父親的良好關係,是從高品質的父愛時間開始的。

父愛,會為兒子樹立“他想成為的樣子”,會為女兒樹立“她要找的人的樣子”。當然,我們不能要求父親成為“強大的完人”,而孩子,也勢必會站在父母的肩膀上,並最終高於父母。但,無論一個有多少缺點的父親,他如果能給予孩子足夠的父愛時間,都等於給了孩子一個有力量的精神胚胎,孩子會在這個胚胎的基礎上發展出更大力量,完成自我成長。

父愛是疆界

我們不但在領土上需要疆界,在心靈上同樣需要疆界。疆界,將我們與別人分開,完成自我意識的確立。心理疆界明晰的人,懂得尊重自我,也懂得自我的責任,他們能很好地與別人建立關係,同時,又懂得尊重自己和別人。而父親是孩子最早確立心理疆界的榜樣。

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與孩子用一個碗進餐的媽媽,與孩子同蓋一床被子的媽媽,但爸爸很少會這麼做。比起女性來,男性需要的心理距離更遠一些。這是一種雄性捍衛領土的本能。所以,與媽媽成天黏在一起的孩子容易模糊心理疆界感,而父親的介入,一方面會將孩子與媽媽適度拉開,另一方面會以自己的方式告訴孩子,請尊重心理疆界。

父愛是愛的榜樣

一個不能給孩子“爸爸時間”的男人,能給妻子的時間也少之又少。

新生兒幾個月大的時候,就能意識到媽媽與爸爸的關係不一般。隨著漸漸長大,他們會清晰地感覺到爸爸與媽媽的相處模式,這既是他們未來人際關係的相處模型,也是步入婚姻後與另一半的相處模型。同時,在父親與母親的互動中,他們還可以讀懂責任、寬容、愛護……這些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對婚姻的理解。所以,有婚姻學家認為:父親愛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愛他們的母親。這當然不是說父親不需要給孩子“爸爸時間”,而是說在一家人相處的過程中,父親所表現出來行為。

可以這樣說,一個肯給孩子“爸爸時間”的男人,也是肯把時間給妻子的人,因為決定我們行為的是觀念,而只有愛的觀念,才能衍生出各種愛的行為。

“忙爸爸”如何保證父愛時間

忙碌和壓力幾乎成了現代爸爸們逃不掉的狀態。但是不管你身處什麼樣的角色和狀態,都有著一份終身的職業——父親。如何在忙碌中給孩子一份珍貴的父愛禮物,是每個爸爸都需要做的功課!

保證家庭日

可以是一週一次,也可以是一月一次,還可以是一個季度一次。總之,每隔一段時間,需要有一個“家庭日”。在家庭日中,爸爸媽媽可以一起陪寶寶出去玩,也可以在家裡聊聊天,還可以帶寶寶完成畫畫、建城堡等任務。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全面感受爸爸媽媽不同的陪伴方式,漸漸完成孩子對男性特徵與女性特徵的瞭解和認識。

給孩子與眾不同的陪伴

作為丈夫,需要盡可能地瞭解妻子帶孩子的風格,在自己帶孩子時,盡可能做到互補。比如,妻子擅長給孩子講故事,那麼爸爸在陪孩子時,就要盡可能多些室外活動;妻子擅長對孩子的情感教育,那麼在自己教育孩子時,就更多些科普知識的薰陶……總之,“特色”會讓短暫的“爸爸時間”更有品質。

連接方式多樣化

對於經常出差的爸爸來講,應該想出更多地與孩子建立連接的方式,而不是乾脆放棄“爸爸時間”。比如,你可以通過電話與孩子溝通,也可以通過微信給孩子留言,甚至可以給孩子寫一封電子郵件,讓媽媽讀給孩子,還可以從你出差的地方每天給孩子寄一張明信片,寫上你對孩子說的話……總之,只要你開動腦筋,總能想出更多與孩子連接的方式。

拿出專屬的“爸爸時間”

對於工作我們有專門的時間,工作時間內,我們不希望被家庭瑣事干擾,也不希望被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分散精力。其實陪伴孩子也是如此。只是太多時候,我們缺少對這段時間的重視,導致它總被其他事情替代。從現在開始,劃定一個專屬的“爸爸時間”吧!在這個時間段,關掉手機,遠離電腦電視,全身心投入到孩子身上,陪他搭積木,給他講故事。比起“媽媽時間”來,“爸爸時間”可能短暫,但只要堅持,父愛的力量一定會滲透進孩子幼小的心靈。

做更有效地溝通

一個有效的陪伴,一定是一段能達到心靈默契的時間,而達到心靈默契的前提是父親能夠有效地與孩子進行溝通。很多爸爸喜歡在這個時間裡面給孩子講道理,比如:“玩過的玩具應該及時收拾!”“你要講衛生!”其實,2歲的孩子已經進入了第一個叛逆期,他們對父母的安排開始感到反感。比較好的方式,是在激發起孩子興趣的前提下,來幫助孩子建立好習慣。比如,爸爸可以問“我們想想有什麼好辦法讓這裡變整齊!”“細菌的故事你聽過嗎?想聽嗎?”爸爸做這樣的引導,會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心裡。總之,既然“爸爸時間”寶貴,那麼提高“爸爸時間”的品質是必須的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