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昨天”是什麼

剛過三歲生日的祥祥, 晚上睡覺前突然對媽媽說:“天亮的時候, 我們去樂童玩好不好?”“樂童?什麼是樂童?”媽媽不解地問。 祥祥解釋:“就是昨天嘛!昨天我生日的時候, 我們去樂童玩啊!”這下媽媽才明白, 祥祥指的是上個月他生日時, 全家去兒童樂園玩的事。
用具體事件標示時間
在三歲以前, 幼兒幾乎都是活在“當下”, 對於時間的流逝沒有什麼感覺, 言談中自然很少提到過去或未來所發生的事, 他們對時間的知覺, 主要依靠本身的“生物時鐘”來提供時間的訊息。 比如:肚子餓了, 便知道喝奶的時間到了。
大約三歲開始,
Advertisiment
孩子的時間概念積極形成, 言談中也越來越常使用與時間有關的字眼。 此階段幼兒的時間知覺是與事件的聯繫為主, 包括:周遭環境或大自然的變化, 如日夜的差別, 以及生活中的具體事例, 如吃飯、睡覺、上學等, 都是幼兒知覺時間概念變化的主要指標。 “早晨”對幼兒來說是“天亮的時候”, “白天”就是“上學的時間”, “晚上”則是“天黑的時候”。
所以, 孩子有時可能會發生混淆。 假如孩子記得放學的時間是“天黑了”, 那麼天一黑, 他就認為“媽媽來接我回家”的時間到了。 如果一大早就下起雨來, 天色比較陰暗, 幼兒可能會納悶:“天已經黑了, 為什麼媽媽還沒來接我?”
幼兒不太瞭解時間名詞的意義
三歲幼兒語言發展迅速, 有關時間的字彙吸收得很快,
Advertisiment
在言談中可聽到他們經常使用的有關時間的名詞。 提到過去的事情, 他們常會說“昨天”“有一次”;有關未來的字彙則有“下次”、“明天”、“以後”、“等我長大的時候”。 但是, 有些相應於時間名詞的時間概念卻尚未形成, 許多大人往往高估了他們的時間概念。
儘管對時間的估算, 仍不太掌握得住, 但是幼兒很喜歡模仿大人說“一下下”、“再等一分鐘”、“來不及了, 快盡到了”……, 有的幼兒雖然還不會看時鐘, 但遊戲時, 他們也會學大人看看手錶, 然後說“兩點了”或“吃飯的時間到了”。 其實孩子往往並不十分確定“一分鐘”、“五分鐘”、“兩點”的真正意義, 也搞不清“昨天”和“上個月”的不同。
幫助孩子增進時間觀念
由於時間摸不著, 也看不見,
Advertisiment
大人要與幼兒討論時間, 最好儘量引用具體的事例。 比如:“午睡醒來, 就是遊戲時間”、“爸爸下班回家的時候, 就可以看小丸子”, 這樣孩子比較聽得懂, 也能幫助孩子逐漸建立時間表的觀念, 瞭解在特寫的時間才能做特定的事情。
此外, 儘管幼兒的時間概念發展常不及他對時間字彙的掌握, 但是學習使用時間字彙, 可以增進幼兒的時間觀念。 反之, 幼兒時間概念的形成, 也能幫助他們更正確地使用時間名詞。 兩者之間有相輔相成之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