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沒事,不疼”“我疼!”孩子的感覺誰說了算?

1.

我們常常想孩子能夠有獨立的個性就好了。

孩子能夠把自己的感情跟父母表達出來就更好了。

可是, 太多的時候, 我們都等不及, 取代或者否認了孩子的感受。

於是, 他們變得附庸、唯唯諾諾, 或者謊話不斷。

要麼就沉默不語, 對父母封住了自己的嘴巴。

我一直都覺得自己會站在孩子的角度, 尊重孩子的感受。

可還是會不自覺地犯一些這樣的小錯誤。

一天晚上, 兒子洗完澡後出門的瞬間, 我不小心拉了一下門。

然後他的腦袋碰到了門把。

看到他捂著頭想哭。

我趕緊跟他說:“沒事, 不疼!”

“不, 疼!”他非常大聲地反對。

Advertisiment

看到他那堅持而委屈地樣子, 我才意識到自己的不對。

因為他的感覺, 當然他最清楚。

我憑什麼這麼肯定地跟他說不疼?

疼與不疼, 難道不是這個被撞了頭的孩子說了算嗎。

我趕緊跟他道歉:“對不起啦!是爸爸不下心拉了門, 我下次注意點, 好不好。 ”

這時他揉揉頭, 沒事一樣的走開了。

因為小小的道歉, 對孩子意義非凡, 因為裡面是愛和尊重, 有療愈功能。

後來我去房間, 很認真地問他“你的頭還疼嗎?”

“真的很疼, 爸爸!不過現在沒有剛剛那麼痛了。 ”

“爸爸知道了, 下次我們一定要小心一點。 ”

我為他的堅持和憤怒感到開心。

因為這是他自我意識的發展。

如果一個孩子連自己的感受都不敢說, 什麼都父母說了算。

那他的人生堪憂。

Advertisiment

2.

當孩子摔倒了, 為什麼我們總是搶著說“不疼, 不疼”呢?

當孩子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搶走了, 孩子哭著不同意, 為什麼你會說“沒事, 沒事, 我們要大方一點, 再哭就顯得小氣啦!”

當孩子說自己不敢一個人去沒開燈的房間, 為什麼你會說:“真是膽小啊!明明有光啊!”

而很多的時候, 孩子哭著, 不問青紅皂白, 按照自己的意願安排, 最後出了問題, 背鍋的還是孩子。

我有一個小姑, 比我只大10多歲。

記得我小時候, 小姑在過節的時候會帶女兒回娘家。

我就負責跟小表妹玩。

有一件事我記得很清楚, 那時候晚上總是會聽到隔壁房間的打罵聲。

只要小表妹一哭, 她就會沖奶, 然後給她喝。

她不喝, 她就想方設法要她喝。

結果發現尿在了身上。

又打小表妹一頓屁股,

Advertisiment
還伴隨著一個新手媽媽的責駡和抱怨。

孩子也許就是被尿憋醒了, 想撒尿而已。

可是媽媽總是覺得她是要吃東西。

如今想想, 那時候姑姑剛剛有第一個孩子, 多少是不懂怎麼養孩子的。

很多的新手媽媽, 也常常是這樣。

孩子一哭就趕緊餵奶, 以為孩子是餓了。

其實孩子不僅僅為了吃東西才哭呢。

他們有時候是害怕, 通過哭聲喚起父母的注意。

因為在我們人類最初的時候, 嬰兒要哭鬧引起父母的注意, 才不會有危險發生。

而有時候他們只是需要一個擁抱。

或者是拉了粑粑, 需要清理。

……

當我那時候發現這個小小的孩子竟然有這麼多的想法時。

我就想方設法去探究他們行為背後的秘密。

把自己想像成孩子的樣子,

Advertisiment
站在他們當下的狀態去感受。

往往能找到答案。

而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對待孩子, 而非尊重孩子的感受。

往往是孩子受苦, 父母受累。

3.

網上有一個經典的段子:有一種冷是你媽說你冷。

這句話不僅僅是一個段子, 而是真實的寫照。

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父母說很冷, 孩子說不冷, 拒絕穿鞋襪。

父母說很熱, 孩子又說不熱, 要穿長褲。

洗澡水放好了, 媽媽摸一下說剛剛好, 但是孩子說太燙, 怎麼辦?

加冷水, 太冷了又怕孩子著涼。

很多孩子就被強制摁了下去。

吃完了飯, 孩子說飽了, 奶奶說你沒吃飽, 於是又用勺子塞幾口下去才放心。

然後說“你真的沒有吃飽, 還是奶奶說的對。 ”

餵養孩子和教養孩子是不一樣的。

請不要用自己的感受去取代孩子的感受。

Advertisiment

當孩子摔倒時, 第一句話應該問他“疼不疼?怎麼樣了?”

而不是用自己的主觀感受去取代孩子的感受。

孩子摔疼了, 得到關心, 並說出自己的感受, 是非常重要的。

用自己的權威去給孩子做主, 換不來真正的內在認同

當孩子維護自己的玩具時, 請不要給孩子做主安排。

因為玩具是孩子的, 那就要讓孩子去做主。

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意願。

引導他們進行分享或者互換, 而不是強制安排分享。

千萬記得別用自己的主觀意願, 給孩子們貼標籤

當孩子怕黑的時候, 不要嘲笑他們, 更不要打下膽小的標籤。

我們覺得那裡有室外的暗光或者客廳透進去的光。

可是孩子覺得那個很昏暗, 他感覺到不安和害怕, 是非常正常的感受。

我們應該尊重他。

4.

為人父母,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蹲下來,讓自己的眼光跟孩子平行。

感受孩子的內心,並且去保護好孩子的感覺。

就算丟臉,讓自己難堪也請堅定地站在孩子的一邊。

電影《怦然心動》裡,有一些故事非常打動我們。

比如女主人公朱莉的爸爸養育女兒的方法。

讓我們感受到父母尊重孩子內心的想法是多麼的重要。

這也是朱莉保持著獨特個性的一個家庭氛圍吧。

朱莉偶然之間爬上了一顆梧桐樹,看到了無與倫比美妙的風景便喜歡上這個地方。

當這棵樹最後要被砍時,所有的人都無法理解朱莉阻止砍伐的行為。

樹下圍滿了小鎮上的人,很多人以為這小姑娘是瘋了。

最後,朱莉爸爸來了,他爬上樹與女兒展開了一段這樣對話:

爸爸:乖女兒,該下來了

朱莉:爸爸,求你了,不要讓他們砍樹

朱莉: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整個世界!

爸爸:沒有什麼美景比我女兒的安全更重要!

朱莉:我不!

爸爸:朱莉安娜!是時候下來了。

我能想到我們很多的父母,看到孩子這樣的行為會覺得火冒三丈。

看到這麼多人圍觀會覺得丟臉。

到了那裡也是氣急敗壞地罵人,把孩子給揪下來打一頓以示警告。

可是朱莉的爸爸平和而堅定地勸說女兒下來。

並且顧及了女兒的感受,跟她說“在爸爸心裡沒什麼比你更重要”,表達了自己的愛。

但是又堅定地告訴她“即使你再捨不得這棵樹,但是時候下來了”。

最後大樹還是被無情地砍掉了。

看著女兒逐漸消沉,甚至自我否定“那只是顆樹,為什麼我就忘不了”時,父親什麼也沒說,只是畫了幅很美的梧桐送給朱莉。

並告訴她“那不只是顆樹,我希望你永遠記得你在那顆樹上的快樂”。

父親知道自己保不住女兒的梧桐樹,但他卻可以用畫畫的方式,重燃女兒在那顆樹上得到的快樂與成長。

那一刻,我們能看到女兒的眼睛裡含著淚水。

這樣的理解和愛,直抵內心。

什麼樣的孩子內心是充盈而幸福的?

往往是得到了父母理解尊重的孩子。

因為理解產生愛,建立安全感。

而尊重催生信任,利於孩子內心真正的獨立。

是非常正常的感受。

我們應該尊重他。

4.

為人父母,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蹲下來,讓自己的眼光跟孩子平行。

感受孩子的內心,並且去保護好孩子的感覺。

就算丟臉,讓自己難堪也請堅定地站在孩子的一邊。

電影《怦然心動》裡,有一些故事非常打動我們。

比如女主人公朱莉的爸爸養育女兒的方法。

讓我們感受到父母尊重孩子內心的想法是多麼的重要。

這也是朱莉保持著獨特個性的一個家庭氛圍吧。

朱莉偶然之間爬上了一顆梧桐樹,看到了無與倫比美妙的風景便喜歡上這個地方。

當這棵樹最後要被砍時,所有的人都無法理解朱莉阻止砍伐的行為。

樹下圍滿了小鎮上的人,很多人以為這小姑娘是瘋了。

最後,朱莉爸爸來了,他爬上樹與女兒展開了一段這樣對話:

爸爸:乖女兒,該下來了

朱莉:爸爸,求你了,不要讓他們砍樹

朱莉: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整個世界!

爸爸:沒有什麼美景比我女兒的安全更重要!

朱莉:我不!

爸爸:朱莉安娜!是時候下來了。

我能想到我們很多的父母,看到孩子這樣的行為會覺得火冒三丈。

看到這麼多人圍觀會覺得丟臉。

到了那裡也是氣急敗壞地罵人,把孩子給揪下來打一頓以示警告。

可是朱莉的爸爸平和而堅定地勸說女兒下來。

並且顧及了女兒的感受,跟她說“在爸爸心裡沒什麼比你更重要”,表達了自己的愛。

但是又堅定地告訴她“即使你再捨不得這棵樹,但是時候下來了”。

最後大樹還是被無情地砍掉了。

看著女兒逐漸消沉,甚至自我否定“那只是顆樹,為什麼我就忘不了”時,父親什麼也沒說,只是畫了幅很美的梧桐送給朱莉。

並告訴她“那不只是顆樹,我希望你永遠記得你在那顆樹上的快樂”。

父親知道自己保不住女兒的梧桐樹,但他卻可以用畫畫的方式,重燃女兒在那顆樹上得到的快樂與成長。

那一刻,我們能看到女兒的眼睛裡含著淚水。

這樣的理解和愛,直抵內心。

什麼樣的孩子內心是充盈而幸福的?

往往是得到了父母理解尊重的孩子。

因為理解產生愛,建立安全感。

而尊重催生信任,利於孩子內心真正的獨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