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活”化經驗,“筒芯再造”區域遊戲變遷

經驗既可以指幼兒與他人或事物相互作用的過程, 也可以指幼兒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的感知、認知、能力和情感等。 強調經驗的獲得意味著強調幼兒是活動的主體, 強調幼兒在活動中的作用, 強調關注活動過程而不是活動結果。 我們在開展幼兒遊戲活動的過程中, 關注幼兒的需要和興趣, 鼓勵幼兒親身經歷學習過程, 支持幼兒獲得切身感悟並積累有益經驗。 筆者以“筒芯再造”區域遊戲活動為例, 分析教師如何“活”化幼兒經驗。

一、原始方案

學期初的區域活動“筒芯再造”中, 教師和幼兒一起收集了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紙筒芯作為操作材料,

Advertisiment
教師設計了一系列不同層次的藝術創想活動, 意圖讓幼兒在活動中感受藝術創想的魅力。 教師根據大班幼兒的能力, 將活動室設為三個區域, 分別為:拓印區, 改變紙筒芯的形狀後, 進行紙筒芯百變拓印, 並嘗試利用輔助材料進行添畫創想;造型區, 嘗試運用兩個及多個紙筒芯拼搭不同造型;連接區, 運用紙筒芯切割後的橫截面, 連接成創意花窗。

教師根據既定的方案開始了“筒芯再造”活動。 活動過程中, 教師觀察了幼兒的活動情況, 發現了這些問題:幼兒願意投入活動區活動, 但活動熱情不夠高;幼兒嘗試各個區域活動內容, 但持續時間不長;幼兒嘗試創想製作, 但想法單一,

Advertisiment
創意不夠。

很明顯, 幼兒在活動中的實際情況和教師所預期的活動效果有很大偏差, 活動並不受幼兒的歡迎, “讓幼兒利用紙筒芯的創造活動來感受創想的魅力”這個目標也沒有很好地達成。

二、改進方案

1. 關注幼兒經驗, 重新設計方案

虞永平教授在《幸福、經驗、幼稚園課程》文章中提到:“幼稚園的課程要回歸幼兒的經驗, 真正關注幼兒生活, 關注幼兒行動和思維, 關注幼兒體驗和感受以及情感過程的課程內容才是真正適合幼兒的課程。 ”教師重新審視原始方案, 對活動主題的確定、活動目標的設定、活動形式的組織、指導策略的跟進等方面進行了思考。 一個個問題出現在教師的頭腦中:我們設計活動之前是否關注到了幼兒的原有經驗?“筒芯再造”活動內容是否來自幼兒的生活?活動過程中是否有幼兒的思維參與?幼兒活動的自主體驗體現在哪裡?幼兒在活動中是否感受到快樂?

Advertisiment

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 我們推翻了原先的方案, 尋找有效解決問題的策略, 讓“筒芯再造”區域遊戲真正成為幼兒喜歡的遊戲活動, 並讓幼兒在活動中收穫新的經驗, 體會滿足和快樂。

2.抓住幼兒興趣, 自主創設農場

教師走近幼兒, 瞭解幼兒的關注熱點, 在交談的過程中, 教師發現幼兒對最近去的秋遊場所“綠光農場”很感興趣, “綠光農場”中的遊樂場、採摘區、童話式建築等是幼兒經常討論的話題, 我們甚至可以在幼兒的繪畫作品、手工製作中看到和“綠光農場”相關的元素。

Advertisiment
於是, 迎合幼兒的興趣, 以“綠光農場”為原型的“新農場”建造主題應運而生。

“好的幼稚園課程就是會不斷地促發幼兒的興趣, 催生新的活動, 能讓幼兒專注地投入到當前和不斷生髮的行動中去。 ”在“新農場”建造主題確定後, 幼兒和教師共同規劃這個項目, 主要針對這幾個問題展開了討論:我們可以把“新農場”打造成什麼樣, 可以有哪些區?牧場區準備飼養哪些家畜動物?田地裡要種植哪些農作物?遊樂場裡可以建造哪些遊樂設施?

討論過程中, 幼兒回憶著農場裡的真實場景, 大膽地構想我們的“新農場”, 很快, “新農場”的雛形就規劃出來了, 幼兒開始投入建造。 接下來就要考慮如何運用紙筒芯來加工、塑形、改造、組合,

Advertisiment
以完成“新農場”的建造了, 幼兒開始分組、分工商量製作方法:如何堆砌小池塘?如何連接牧場區和遊樂場區?還需要哪些輔助材料和筒芯可以組合表現……這時, 教師再針對幼兒的操作情況進行個別技能指導。

一個個問題不斷地產生, 導引著幼兒去發現、去探索, 在這樣一個動態、螺旋上升式的探索過程中, 幼兒有了更多的機會去嘗試解決問題, 動手能力、創新思維得到激發。

三、收穫與感悟

帶著思考, 帶著問題, 教師走近幼兒去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主題, 傾聽幼兒的想法, 啟動幼兒的靈感, 讓幼兒享有“筒芯再造”活動的自主權, “筒芯再造”活動大變身了。 活動主題變“筒心再造”為“筒芯再造之新農場”;活動主體變教師為幼兒;活動內容變拓印區、拼接區、造型區為牧場區、建築區、採摘區、農作物區、遊樂園區;活動形式變製作活動為遊戲活動;活動評價變關注活動結果為關注活動過程。

“筒心再造”活動經歷了“規劃——實踐——反思——再實踐——再思考”的過程,幼兒從“被遊戲”轉變為“真遊戲”,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調整策略,關注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體驗和感受,支持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獲得有益經驗。對此,教師總結了此次活動的收穫。

1. 內在經驗的啟動

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點確立了“新農場”活動主題,並把自己的身份在群體中逐漸隱退,把幼兒推向前沿,盡可能多地提供空間給幼兒發揮自主性,把諸如“農場中做什麼”“用什麼來做”等問題交給幼兒決定,最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初步的計畫。由於幼兒在之前的秋遊中已經積累了關於農場的經驗,所以幼兒提出了很多想法,並嘗試在活動中實現。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斷調整、創新、完善,共同商量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徹底地啟動了原有經驗,成為活動的主人。

2. 鮮活的經驗來源

“新農場”的主題來自于幼兒的興趣,對幼兒來說,這個主題是有經驗基礎的,幼兒剛遊玩過“綠光農場”,有比較深刻的記憶。在原始方案中,無主題的紙筒創造沒有經驗可以追溯,幼兒製作出來的都是獨立的物體,彼此間沒有任何關聯,對幼兒也就沒有吸引力。而給“筒芯再造”活動增加“新農場”的主題,就連接了幼兒的已有經驗,這個經驗是鮮活的。幼兒有機會通過活動對現實經驗進行再現和加工,“農場”裡的場區、動植物、建築物等彼此間相互依存,成為一個整體,在幼兒眼中被賦予了生命,活動的趣味性大大增加。

3. 靈活的經驗遷移

“筒芯再造之新農場”活動中,幼兒可以對原有經驗進行再現,也可以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生成新的內容,如在真實的“綠光農場”中只有採摘園沒有果園,幼兒提出建造果園是將自己生活中別處的經驗遷移到了這裡,這也是幼兒對原有經驗的拓展和重建。又如,幼兒將細的紙筒芯聚集在一起象徵柵欄,將粗的紙筒芯圍成圓形象徵園舍,這些都是幼兒在“綠光農場”中看見的東西。這樣的創造活動給了幼兒更多改造、拓展的空間,促進了幼兒思維的靈活性、發散性和創造力。

4. 快活的經驗提升

遊戲是一種“重過程,輕結果”的活動,幼兒在遊戲的過程中感到快樂是遊戲活動的基本目的。原始的“筒芯再造”活動是一個結構單一的製作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幼兒或許可以獲得操作技能的提升,但卻無法得到快樂。調整後的“筒芯再造之新農場”活動,則有著完整的活動結構——幼兒提出計畫、調整、實踐、發現問題、再調整。幼兒在不斷重組、連接、更新經驗的同時,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創意,當新農場完成時,幼兒獲得的不僅僅是操作技能的提升,還感受到了無比的快樂,這也是教師開展這次活動的基本目的。

“筒心再造”活動經歷了“規劃——實踐——反思——再實踐——再思考”的過程,幼兒從“被遊戲”轉變為“真遊戲”,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調整策略,關注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體驗和感受,支持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獲得有益經驗。對此,教師總結了此次活動的收穫。

1. 內在經驗的啟動

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點確立了“新農場”活動主題,並把自己的身份在群體中逐漸隱退,把幼兒推向前沿,盡可能多地提供空間給幼兒發揮自主性,把諸如“農場中做什麼”“用什麼來做”等問題交給幼兒決定,最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初步的計畫。由於幼兒在之前的秋遊中已經積累了關於農場的經驗,所以幼兒提出了很多想法,並嘗試在活動中實現。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斷調整、創新、完善,共同商量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徹底地啟動了原有經驗,成為活動的主人。

2. 鮮活的經驗來源

“新農場”的主題來自于幼兒的興趣,對幼兒來說,這個主題是有經驗基礎的,幼兒剛遊玩過“綠光農場”,有比較深刻的記憶。在原始方案中,無主題的紙筒創造沒有經驗可以追溯,幼兒製作出來的都是獨立的物體,彼此間沒有任何關聯,對幼兒也就沒有吸引力。而給“筒芯再造”活動增加“新農場”的主題,就連接了幼兒的已有經驗,這個經驗是鮮活的。幼兒有機會通過活動對現實經驗進行再現和加工,“農場”裡的場區、動植物、建築物等彼此間相互依存,成為一個整體,在幼兒眼中被賦予了生命,活動的趣味性大大增加。

3. 靈活的經驗遷移

“筒芯再造之新農場”活動中,幼兒可以對原有經驗進行再現,也可以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生成新的內容,如在真實的“綠光農場”中只有採摘園沒有果園,幼兒提出建造果園是將自己生活中別處的經驗遷移到了這裡,這也是幼兒對原有經驗的拓展和重建。又如,幼兒將細的紙筒芯聚集在一起象徵柵欄,將粗的紙筒芯圍成圓形象徵園舍,這些都是幼兒在“綠光農場”中看見的東西。這樣的創造活動給了幼兒更多改造、拓展的空間,促進了幼兒思維的靈活性、發散性和創造力。

4. 快活的經驗提升

遊戲是一種“重過程,輕結果”的活動,幼兒在遊戲的過程中感到快樂是遊戲活動的基本目的。原始的“筒芯再造”活動是一個結構單一的製作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幼兒或許可以獲得操作技能的提升,但卻無法得到快樂。調整後的“筒芯再造之新農場”活動,則有著完整的活動結構——幼兒提出計畫、調整、實踐、發現問題、再調整。幼兒在不斷重組、連接、更新經驗的同時,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創意,當新農場完成時,幼兒獲得的不僅僅是操作技能的提升,還感受到了無比的快樂,這也是教師開展這次活動的基本目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