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自己說話”是基本社交能力,美國從幼稚園就開始教!

前幾天有位麻麻在微信上找到我, 發來很長的一段文字, 非常理解這位元麻麻的心情, 雖然孩子沒被欺負, 但這種看起來溫和順從的“老好人“性格的確讓她擔憂, 我和她語音聊了一會兒, 談到美國這邊關於孩子表達自己觀點的一些教育方法, 我想應該對不少家長也有用, 索性整理成文供大家參考。

這是個很系統的話題, 英文裡有個說法, “If you don’t speak up for yourself, who else will?”, 翻譯過來就是“如果連你自己都不為自己說話, 都不為自己爭取權益的話, 誰會幫你呢?” 所以, 歐美學校普遍把這個視為孩子的基本社交能力, 美國幼稚園、小學的Social Skills(社交教育)裡專門有個知識點,

Advertisiment
叫Being Assertive, 就是培養孩子自信堅定地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 這個能力的鍛煉需要家長和學校老師相互配合, 總的來說有以下幾點:

1. 讓孩子知道:他的聲音很重要!

這點估計已經是很多家長的共識, 平時在群裡和朋友圈經常能看到不少朋友的分享, 很多日常生活小事, 大家都會徵求孩子意見, 比如衣服、鞋子選什麼款式, 房間牆壁想塗成什麼顏色, 晚飯吃飯還是吃面等等, 只要不是什麼原則性問題, 都會尊重採納孩子的意見。

不過這裡特別想提醒大家的是, 其實除了一些生活小事, 大事上也不妨和孩子討論討論, 比如一些熱門的新聞事件, 同樣可以問問孩子的看法。 用老美的說法就是, 無論大事小事,

Advertisiment
得讓孩子從小就知道“Their Voice Matters”, 他們的聲音很重要。

比如前陣子川普當選總統後, 不少孩子就用自己的方式發出了聲音, 四歲的小女孩Rose是川普的反對者, 爸爸媽媽覺得她還太小, 不適合參加大型的示威抗議活動, 但一點兒也不妨礙她表達自己的意見——在家裡的後院組織芭比娃娃遊行抗議:

這些聲音不是憑空而來, 都是爸爸媽媽平時讓她參與“大事“討論的結果。 有時孩子的看法可能聽起來幼稚可笑, 但請不要直接下結論, 儘量支持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 即使你不同意, 也可以鼓勵他, “你的想法很有意思”。

大多數孩子都很敏感, 如果有些事情爸爸媽媽會問他的意見, 而另一些事卻從不和他討論, 勢必會讓他感覺到,

Advertisiment
噢, 有些事我說啥都是不算的。 其實無論什麼事, 孩子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都有把想法說出來的權利。 如果孩子在“大事”上能有自己的意見和見解, “小事”上就更有自信去表達了。

有些家長可能會有疑問, 如果把孩子完全當大人看, 凡事問問他的意見, 會不會亂來?比如要是問他要不要睡覺, 那肯定是繼續玩不想睡啊。 當然, 對於自製力還不夠強的低齡孩子, 我們尊重他的意見, 給他選擇的權利, 但也要適當限制一下選項哦, 比如同樣是睡覺這個問題, 可以問孩子, 5分鐘之後睡還是10分鐘之後睡, 玩一盤桌遊後睡還是聽兩個故事之後睡?^_^

2. 讓孩子學會:“不 ”要這麼說出來!

遇到一些自己心裡不樂意, 感到不舒服的情況時, 類似前面的丁丁,

Advertisiment
玩具玩了一半好朋友要拿去玩, 他心裡肯定是想說“不”的, 但沒說出來,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孩子不知道該怎麼說。 那家長該怎麼引導呢?

記得逃逃上學前班時, 教室裡貼著這麼一張海報, 它提醒孩子, 遇到不合理自己不樂意的事情時, 不要像老鼠一樣溫和順從, 不要像狐狸一樣狡猾欺騙, 也不要像獅子一樣怒吼咆哮, 正確的態度是要Be assertive, 自信、堅定地維護自己的權益。

Assertive可以理解成介於passive(消極被動的)和aggressive(激進, 氣勢洶洶的) 中間的一個詞。 單純的aggressive考慮的是自己想要什麼, 單純的passive則側重於考慮別人要什麼, 而assertive是一種客觀的共贏思維, 考慮的是雙方需求的交集。

比如孩子正在看一本書, 另外一位孩子突然過來鬧著要看,

Advertisiment
把書搶走, 看看這3種態度的區別:

Passive:(默默地)好吧, 你拿去吧~~

Aggressive:(上前搶回來)你幹什麼?把書還給我!

Assertive:(堅定地說)這本書我正在讀, 請把它還給我, 我讀完了你可以看。

很顯然, assertive既保護了自己, 也考慮到別人, 這是說“不”的正確方式, 也是一種思維習慣。 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留心多給孩子舉例子, 比如排隊時有人突然插進來, 可以這麼說“我是排在他(前面一個人)後面的, 隊尾是那位穿了黃色外套的阿姨”。 維護了自己的權益, 也給了對方幫助;比如家有兩寶要搶電視, 可以教他們“媽媽說今晚是我的電視夜, 由我來選擇看什麼, 明晚輪到你, 到時你可以看你喜歡的”……

3. 讓孩子懂得:堅定表達並不難!

懂得很多道理, 但到了實踐的時候, 孩子可能還是會猶豫, 他會擔心,當他說不,說出不同想法的時候,別人可能會生氣,會不跟他玩了。克服這種顧慮,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多跟孩子練習,練習,再練習!

記得有次逃逃鋼琴比賽前,他的鋼琴老師說,不管你練習得怎樣,比賽時你一定要假裝彈得很好,當時覺得這個策略挺搞笑。後來發現他在學Being assertive的時候,老師也這樣說,“If you act assertive, you start feeling assertive” ,如果你裝得很自信堅定,你就會開始感覺到自己真的很自信堅定了。我漸漸理解到,這個 “裝” ,其實就是不斷地練,一開始可能很不自然,所以感覺是 “裝” 的,而練著練著就習慣成自然了。那麼,Being assertive需要練些什麼呢?

練說話的姿態:

包括說話的聲音和姿勢,要有合適的音量,不能太小聲,顯得很沒底氣,也不能太大聲過於激動。

身體也要挺直,不能弓著身子顯得過於謙卑,因為你和對方是平等的。

說話時注視對方的眼睛,眼神要真誠,不能東漂西移,如果盯著別人眼睛很難做到,可以看著額頭到鼻子之間的區域,這樣自己比較舒服,對方也會感覺你在注視著他。這招我以前上演講培訓課時也學過,的確很管用。

這些肢體語言,爸爸媽媽平時在家就可以和孩子多練習。

練說話的措辭:

該說些什麼呢?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之前我曾經在分享美國小學社交課堂時提到的“I message”, 就是很好的套路,用四個“關鍵字”這樣組織語言:

I feel(我感覺到)… 表達了自己的感受

When(當…的時候)… 陳述客觀事實

Because(因為)… 陳述客觀事實

I would like(我希望)… 對自己和他人都公平

同樣是書看了一半被搶走的例子,可以這樣說,“當你把我的書搶走時,我很不開心,因為我還沒有看完,我希望你把它還給我,等我看完之後你可以看。” 這裡有個小技巧是,多說自己的感受,自己希望怎麼樣,少指責對方怎樣不對,也就是句子儘量用“我…”開頭,而少用“你…”,溝通會更加順暢。

這招其實爸爸媽媽平時和孩子溝通中也可以用到,順便也給孩子做示範。比如媽媽正在收拾房間,孩子過來搗亂,一邊嚷嚷“媽媽陪我玩”一邊把整理好的東西弄亂,這時,與其說“你怎麼這麼不聽話,把東西弄得亂糟糟”,不如說“媽媽好不容易收拾好,現在又亂了,我又得重新收拾,媽媽好累啊,而且這樣就更沒時間陪你玩了”。人都愛面子,孩子也不例外,有時明知理虧,但聽到批評,難免會第一時間對抗起來,相反如果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難處,很可能會得到理解和幫助呢。而且, 耳濡目染多了爸爸媽媽這樣的表達方式,孩子自然也會模仿。

“為自己說話” ,我感覺不僅是孩子,我們很多大人也需要練習。這其實也是整個華裔群體的普遍弱點。

在美國,華裔群體被稱為“model minority”,意思是模範少數民族,源于華裔的受教育程度、收入都高於美國的平均水準,而犯罪率大大低於平均值。但這個稱呼也有另一層意味,比起其他種裔,華裔在很多方面都特別溫和順從,“聲音”很小,這甚至影響了整個華裔的權益。以前可能是因為我們底氣不足,但現在我們的國家已經越來越強大了,不缺底氣,缺的可能就是類似上面這樣的技巧和練習了,不妨和孩子一起練練!

告訴自己,也告訴孩子:

If you don’t speak up for yourself,

who else will?

如果連你自己都不為自己說話,

都不為自己爭取權益的話,

誰會幫你呢?

他會擔心,當他說不,說出不同想法的時候,別人可能會生氣,會不跟他玩了。克服這種顧慮,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多跟孩子練習,練習,再練習!

記得有次逃逃鋼琴比賽前,他的鋼琴老師說,不管你練習得怎樣,比賽時你一定要假裝彈得很好,當時覺得這個策略挺搞笑。後來發現他在學Being assertive的時候,老師也這樣說,“If you act assertive, you start feeling assertive” ,如果你裝得很自信堅定,你就會開始感覺到自己真的很自信堅定了。我漸漸理解到,這個 “裝” ,其實就是不斷地練,一開始可能很不自然,所以感覺是 “裝” 的,而練著練著就習慣成自然了。那麼,Being assertive需要練些什麼呢?

練說話的姿態:

包括說話的聲音和姿勢,要有合適的音量,不能太小聲,顯得很沒底氣,也不能太大聲過於激動。

身體也要挺直,不能弓著身子顯得過於謙卑,因為你和對方是平等的。

說話時注視對方的眼睛,眼神要真誠,不能東漂西移,如果盯著別人眼睛很難做到,可以看著額頭到鼻子之間的區域,這樣自己比較舒服,對方也會感覺你在注視著他。這招我以前上演講培訓課時也學過,的確很管用。

這些肢體語言,爸爸媽媽平時在家就可以和孩子多練習。

練說話的措辭:

該說些什麼呢?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之前我曾經在分享美國小學社交課堂時提到的“I message”, 就是很好的套路,用四個“關鍵字”這樣組織語言:

I feel(我感覺到)… 表達了自己的感受

When(當…的時候)… 陳述客觀事實

Because(因為)… 陳述客觀事實

I would like(我希望)… 對自己和他人都公平

同樣是書看了一半被搶走的例子,可以這樣說,“當你把我的書搶走時,我很不開心,因為我還沒有看完,我希望你把它還給我,等我看完之後你可以看。” 這裡有個小技巧是,多說自己的感受,自己希望怎麼樣,少指責對方怎樣不對,也就是句子儘量用“我…”開頭,而少用“你…”,溝通會更加順暢。

這招其實爸爸媽媽平時和孩子溝通中也可以用到,順便也給孩子做示範。比如媽媽正在收拾房間,孩子過來搗亂,一邊嚷嚷“媽媽陪我玩”一邊把整理好的東西弄亂,這時,與其說“你怎麼這麼不聽話,把東西弄得亂糟糟”,不如說“媽媽好不容易收拾好,現在又亂了,我又得重新收拾,媽媽好累啊,而且這樣就更沒時間陪你玩了”。人都愛面子,孩子也不例外,有時明知理虧,但聽到批評,難免會第一時間對抗起來,相反如果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難處,很可能會得到理解和幫助呢。而且, 耳濡目染多了爸爸媽媽這樣的表達方式,孩子自然也會模仿。

“為自己說話” ,我感覺不僅是孩子,我們很多大人也需要練習。這其實也是整個華裔群體的普遍弱點。

在美國,華裔群體被稱為“model minority”,意思是模範少數民族,源于華裔的受教育程度、收入都高於美國的平均水準,而犯罪率大大低於平均值。但這個稱呼也有另一層意味,比起其他種裔,華裔在很多方面都特別溫和順從,“聲音”很小,這甚至影響了整個華裔的權益。以前可能是因為我們底氣不足,但現在我們的國家已經越來越強大了,不缺底氣,缺的可能就是類似上面這樣的技巧和練習了,不妨和孩子一起練練!

告訴自己,也告訴孩子:

If you don’t speak up for yourself,

who else will?

如果連你自己都不為自己說話,

都不為自己爭取權益的話,

誰會幫你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