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 一位在大學任教的朋友和我聊起孩子的學習問題。 夫妻兩個都是博士, 特別是丈夫還是美國一所知名大學的“海龜”。 可是小學三年級的兒子的成績卻總在班級名列倒數, 讓夫妻倆非常頭疼, 班主任屢次找到夫妻倆聊天, 夫妻兩個也不知道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他問我為什麼, 我說“主要是因為你的夫人太能幹了”。
他以為我在和他開玩笑, 認為我在指他夫人忙於事業無暇輔導孩子學習,
Advertisiment
我接著問當孩子沒辦法做出題目時, 他的夫人是怎麼教導孩子的。 他說, 每次不到五分鐘, 夫人就火冒三丈, 對著孩子大叫“你怎麼這麼笨!”。
我說:“你看 , 問題就出在這裡, 你兒子的母親太聰明了, 他這麼小怎麼可能比他母親聰明呢?”人往往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 就是好為人師。 仗著自己的年齡經歷, 喜歡“高屋建瓴”地指導別人做事情, 給別人提意見, 批評別人。
因為孩子在幼小時對母親有著本能的依賴, 所以, 母親的性格、語言和行為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Advertisiment
美國心理學家、哲學家埃裡希·弗羅姆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一文中指出, 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 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 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 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 能夠繼承父母的優點、摒棄父母的缺點。
做到這樣, 最好的辦法就是母親在孩子面前必須收斂起自己的鋒芒, 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母親。 母親在孩子面前, 不是在談判桌前, 不需要用批評、挑剔和要求完美的眼光去看待孩子, 母親咄咄逼人的態度、尖酸刻薄的語言、駕馭一切的行為和自以為是的判斷, 對孩子的自尊、自信的傷害遠大於應試教育。
Advertisiment
而對於孩子來說, 從他出生那一刻起, 孩子對母親這個角色的要求, 幾乎是永恆不變的。 母親應該保持著一個謙虛的心, 她的最終目的在於發展和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和自信心, 讓孩子自己具備學習能力和鑽研能力。
所以, 當孩子遇到難題時來請教媽媽, 媽媽應該杜絕“你怎麼這麼笨, 連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你應該這樣做, 不應該那麼做”、“你做這個沒有意義, 我走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這樣類似的話。 正確的方式, 應該是“媽媽也不會做, 要不媽媽和你一起學習一下, 寶寶你教媽媽做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