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熊”孩子的破壞欲是怎麼來的

熊孩子幾乎是童年的必經之路, 無論到哪裡, 只要觸手可及, 熊孩子總有辦法在呆過的地方留下自己的“作案”痕跡, 小則亂開按鈕, 大則拿消防栓沖電梯, 無論是溫柔勸誡還是嚴厲呵斥, 都不能阻止他們旺盛的“破壞欲”, 令無數家長頭疼不已。

那麼, “熊”孩子是怎麼來的呢?既然堵不如疏, 那麼又如何引導“熊”孩子的“破壞欲”呢?

1.好奇心促使“熊”孩子想一探究竟

好奇是人類的天性, 尤其對還是一張白紙的孩子來說, 任何東西對他來說都是新鮮的, 具有無窮的吸引力, 正是這種吸引力, 促使他們想一探究竟。

Advertisiment
而“熊”孩子的好奇心, 只是比一般小孩旺盛點罷了。

面對“熊”孩子旺盛的好奇心, 與其害怕會造成破壞, 一味阻止, 不如和孩子一起瞭解, 這樣不僅可以解答孩子心中的疑惑, 也讓孩子學到了知識。 比如, 我經常給孩子講消防栓的用法, 包括公共場所的消防箱, 也經常打開給他看, 從具體的操作步驟到警鈴的用法, 我會一一讀給他聽, 而且鼓勵孩子在不同的地方重複打開消防箱觀察。 當然我也會把獨自操作的種種後果一一闡明, 杜絕他一時興起玩消防器材的可能。

我的孩子也會犯錯, 但不會過多地因為好奇心犯錯誤, 因為我在平時充分滿足了他的好奇心, 而他也非常明白那些行為背後的危險利害。

2.“熊”孩子是拿成人的標準丈量孩子

有一天,

Advertisiment
點點在桌上狂敲鍋碗瓢盆, 玩得不亦樂乎, 點爸怕打擾鄰居, 引起不快, 趕緊跑去阻止, 我拉住他說, 孩子這是在創造音樂呢。

這是不是一個“熊”孩子的行為?至少在點爸看來, 肯定是, 他的處理方法是阻止, 遏制住孩子的“錯誤行為”。 但事實上孩子只是在嘗試自己創造音樂, 體驗節拍。

於是我走過去, 先贊許了點點的行為:“這個節奏很好聽!”然後做出驚詫的表情說:“點點, 你是想創造音樂對不對?”點點立即得意地說:“是的, 是的, 你聽!”我立即按住點點的手說:“你要創造音樂很好, 但是你選的這個工具不是太好, 聲音太大容易干擾到別人, 而且盤子也容易被你弄壞, 你想想看, 能不能挑選一些其他工具代替?”點點立即明白了我的意思,

Advertisiment
他放下手中的工具, 一邊想一邊在家裡到處找, 有的他拿不准的還先敲出來試聽。 不一會兒, 他拿了幾個紙盒子, 還有一些塑膠盆, 我讓他到陽臺上, 他就在那片區域玩了很久敲擊音樂的遊戲。

所以, 當孩子做出熊孩子的行為時, 不要給孩子貼上“調皮”“淘氣”的標籤, 而是要學會“剔除”其中的破壞性因素, 去建設其中對自己有益的成分。

3.給“熊”孩子多一點包容和引導

“熊孩子”可能會帶來或大或小的破壞性, 當然社會沒有義務為熊孩子的行為買單, 所以需要家長把握其中的度, 尤其要把社會危害性誇大, 讓孩子理解“公民行為”的邊界, 不給社會和他人添麻煩, 這也是教養的體現。 至於在家裡, 儘管社會不予認同,

Advertisiment
家長還是要去包容孩子的行為, 反省自己的過失。

更重要的是, 要引導孩子學會在這些“熊”行為中逐漸糾正自己行為的偏差。 “亡羊補牢尤未晚也”, 自古以來我們的哲學就允許嘗試、允許失敗, 更何況“熊”帶來的並不一定就是失敗, 所有這些都是個體成長的寶貴經驗, 更是自我完善的不竭動力。

小結:每一項“熊”行為的背後都意味著孩子發展的新可能, 如果沒有這些嘗試和錯誤的交疊, 又何來創造性呢?“熊孩子”總是更有活力, 更有想法, 更有膽量, 更有行動力……事實上, 只要家長引導得當, 家有“熊孩子”實際上是一件幸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