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爬行高手”速成班:父母謹記“一二三”法則

對於寶寶的行為能力發育, 有俗語是這樣形容的:二抬四翻六會坐, 七滾八爬周會走。 隨著月齡的增加, 寶寶的肢體動作逐漸豐富, 與抬頭、翻身不同, 爬行代表著寶寶主動探索世界的第一步, 也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良好的爬行能力, 不僅能為寶寶走路打下良好基礎, 也對促進大腦發育有重要影響。

但是, 有些家長會發現, 自家的寶寶始終不會爬, 或者爬行動作很怪異, 這是為什麼?又該如何解決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讓寶寶成為“爬行高手”的“一二三”法則!

一點必知:瞭解爬行對於寶寶的重要性

Advertisiment

相關調查結果顯示, 在3-13歲的兒童中, 有10%-30%的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注意力不集中、平衡能力差, 易摔倒、膽小內向、手腳笨拙、愛哭等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 這些問題並非取決於後天的教育, 而是兒童大腦發育過程中某些功能不協調所致, 在醫學上被稱為“感覺統合失調”。 而人類一生中手腳等各個肢體與大腦綜合協調使用的第一步, 就是嬰幼兒時期的爬行階段。 寶寶爬行時須用四肢支撐身體的重量, 從而帶動手、腳及胸腹背部、四肢的肌肉得到鍛煉, 大腦的神經控制系統也會因此而迅速發育成熟, 因此, “會爬”可以為寶寶未來站立、行走以及大腦發育打下堅實基礎。

二項準備:統籌內外為寶寶爬行打基礎

外在--選擇得體衣物,

Advertisiment
適當地點

教寶寶學習爬行, 最好給寶寶穿連體衣物, 這種衣服的上衣和褲子是一個整體, 爬行時不會暴露寶寶腰部和小肚子。 同時衣服要合體, 面料要舒適、柔軟, 避免妨礙四肢運動和寶寶爬行的興致。 有些寶寶由於體重增長, 用肘和膝爬行時, 皮膚容易磨破。 因此, 爬行時最好給寶寶穿上護肘、護膝。

家中的床和地面是寶寶爬行的最佳地點。 在地面爬行時, 要考慮地面材質, 過涼過硬都會不舒服, 家長可以在地面上鋪一塊地毯, 也可以用地拼墊鋪出一塊寶寶練習爬行的小天地。

內在--強健骨骼發育, 四肢靈活

寶寶最初學習爬行的姿勢因人而異, 基本上是以腹部為支撐點蠕動, 伴隨四肢不規則的滑動。 寶寶一開始可能是原地打轉,

Advertisiment
或者像蟲子一樣向前行進緩慢, 感覺有些吃力。 由此可見, 爬行對寶寶四肢的力量和發育有很高要求。 寶寶的肌肉可以在鍛煉中逐漸增長, 而骨骼則需要父母們著重注意!

寶寶骨骼發育是否強健不僅取決於補鈣是否充分, 與維生素A和維生素D的補充是否到位聯繫更為密切。 維生素D可以促進鈣質吸收, 使鈣質易於沉積在骨骼上, 同時維持肌肉的收縮功能, 確保骨骼發育和肌肉力量。 維生素A對於寶寶的骨骼發育同樣重要, 它不但有助於保持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之間的均衡, 對鈣質在腎臟的重吸收、減少流失也有重要意義, 缺乏維生素A會導致骨骼、牙齒發育遲緩等情況。

維生素AD補充不到位的寶寶在學習爬行時,

Advertisiment
很可能會出現不愛動或四肢無力的情況。 因此, 媽媽們要遵循醫生建議從寶寶出生15天起, 每天1粒維生素AD滴劑(伊可新)並堅持到3歲, 為寶寶學習爬行和走路打好營養基礎。

三種技巧:鼓勵寶寶爬行需掌握方法

1、家長有意引導

寶寶出生3個月後, 頭逐漸可以直立, 家長可以經常讓孩子趴著玩, 每次3-5分鐘, 隨著月齡增長, 循序漸進。 如果寶寶不喜歡爬, 家長可以在遊戲中幫助寶寶練習爬行, 最好是家長和孩子一起爬。 7-9個月是孩子模仿能力形成期, 訓練孩子爬行時, 家長需先做示範, 例如追逐滾動的球, 拿到後放在孩子面前, 讓寶寶模仿著爬。

2、借助外在工具

家長可以把家裡的小席子卷成圓狀, 讓寶寶趴在席子上,

Advertisiment
將席子一邊壓在身下。 媽媽推動席子, 讓寶寶隨著席子的展開而朝前爬。 另外, 讓寶寶趴在床上, 用毛毯兜住胸腹部, 爸爸把毛毯提起, 媽媽推動寶寶左手、右腳, 前進一步後, 換推動寶寶右手、左腳, 輪流進行。 家長還可以在目的地擺放寶寶喜歡的玩具或食物, 引導寶寶努力往前, 並要多給寶寶鼓勵。

3、增加親子互動

生活中, 還可以通過增加親子互動來鼓勵寶寶爬行。 讓爸爸躺在床上, 寶寶趴在一側, 媽媽在另一側, 這時媽媽可以牽住寶寶的右手, 輔助推動寶寶左腿, 反之亦然。 這個遊戲能夠促使寶寶從自己的一側爬到媽媽這一側。 這個互動遊戲不僅能練習寶寶爬行、增強寶寶排除困難的能力, 還能增加親子間的交流互動, 一舉多得。

一舉多得。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