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像“爸爸”一樣照顧和控制著妻子;她像“女兒”一樣依賴、黏著丈夫。 當更需要被照顧的孩子出生後, “爸爸”和“女兒”的婚姻坍塌了……
5年婚姻, 從天堂到地獄走進諮詢室時, 大衛和曉蘭這對夫妻都是一臉的委屈。 曉蘭是名醫生, 專業能力很強;大衛開了一家公司, 生意做得有聲有色。 然而, 工作能力卓越的兩個人, 面對婚姻危機卻束手無策。
丈夫大衛說:“我和曉蘭已經結婚5年了。 前幾年, 我倆感情挺好的。 曉蘭的性格單純, 很聽我的話。 可自從去年女兒出生後, 我感覺壓力越來越大, 不僅要照顧女兒, 還得伺候老婆。
Advertisiment
“有了孩子後, 她不僅沒有變得成熟, 反而更加依賴我。 上班時, 我最怕接她的電話, 一來電話准有事兒!家裡的燈不亮了, 她得先給我打電話, 我再向物業報修;孩子的奶粉沒了, 是在網上訂還是去店裡買, 就和我討論半天……”
大衛雙手一攤, “沒見過這麼磨人的老婆!我太累了, 感覺自己生活在地獄裡!要不是為了女兒, 真想和她離婚算了!”
“你怎麼專往自己臉上貼金呢?”曉蘭聽完大衛的控訴, 有些坐不住了。 “要不是你總管著我, 我也不至於像你說的那麼低能!大衛心很細, 方方面面都能考慮到。 剛結婚時, 我很享受他的照顧。
Advertisiment
一時間, 夫妻倆各說各的理, 爭執不下。
“父親”和“女兒”的婚姻一段婚姻能夠持續5年,
Advertisiment
大衛想了想說:“嗯, 需要一種當家作主的感覺吧。 ”我問:“這種需要是從哪裡來的呢?”
大衛沉默了一會兒, 說:“小時候, 爸爸工作忙, 媽媽體弱多病, 所以我從小就十分獨立。 從7歲起, 陪媽媽掛號取藥, 回家還要做飯、熬藥, 家裡的事都是我說了算。 大學畢業後, 我自己創業, 在公司說一不二。 ”
我說:“你習慣承擔照顧者的角色。 但是, 你的付出有一個前提:我對你好, 你必須聽我的。 對嗎?”
大衛有些不好意思地承認:“對, 我的控制欲很強!”
我問了曉蘭相同的問題, 曉蘭回答說:“我在婚姻中, 需要被人疼愛和照顧。 這種需要來自我的父母:我媽不管我, 我爸管我管得很嚴。
Advertisiment
“大衛是不是很像你爸呢?”
曉蘭連連點頭:“像!超像的!”她吐了一下舌頭, 孩子氣十足。
我繼續說:“所以, 你對大衛的感覺也很糾結:他管你時, 你討厭他霸道;他不管你了, 你又覺得他不愛你了, 對嗎?”
曉蘭突然情緒失控了, 沖著丈夫哭喊:“你每天晚上都抱著女兒一起睡, 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女兒身上!你知不知道我心裡多難受, 多失落?你不管我, 不理我, 我妒忌死女兒了……”
看見妻子像個孩子似的號啕大哭, 大衛把她抱在懷裡, 輕輕拍著她的背。 過了好一會兒, 曉蘭的情緒才平靜下來, 但緊緊地攥著丈夫的衣服不鬆手。
Advertisiment
我問大衛:“你現在是什麼感受?”
大衛歎了一口氣, 說:“我自責、愧疚、後悔……我確實把她當成孩子一樣管。 曉蘭變成這樣, 我是有責任的。 ”
“責任具體指什麼呢?”我問。
“以前, 我不讓她吃肯德基、不讓她亂花錢, 以為都是為了她好!現在我明白, 我是借著為她好的名義, 滿足自己的控制欲。 ”
我說:“當你把曉蘭當成一個孩子對待, 命令她, 管束她, 控制她, 剝奪她的成長機會……她自然就很難成長, 承擔不了妻子和母親的責任。 ”
接著, 我教給大衛一個簡單有效的辦法, 調整夫妻之間的互動模式。 只要大衛想向曉蘭發號施令時, 都問自己一句話:“我是把她當成妻子, 還是孩子?”想替曉蘭做決定、包辦家務時, 問自己:“我這樣做, 對她的成長有幫助嗎?”同時反復對自己重複一句話:“曉蘭是我的妻子, 不是我的女兒;我是曉蘭的丈夫,不是她的爸爸!”通過一次次地自我覺察,幫助自己調整心態,平等地和妻子溝通。
讓內心的孩子慢慢長大根據完型心理學的理論,成長就是重現童年的創傷,然後按照來訪者能夠接受的方式,實現其未能完成的夢想,完整地修復創傷,清除個人成長中的阻力。
一周後,我對曉蘭進行單獨諮詢,幫助她“長大”。因為曉蘭在心理上是個“小孩”,所以,我運用小孩最喜歡的“玩偶”來治療。
“來,曉蘭,咱們一起玩過家家!”我請她在擺放玩偶的架子上自己挑選3個玩偶,分別代表爸爸、媽媽和“我”。曉蘭的選擇是:“大熊”是爸爸,“兔子”是媽媽,小泰迪熊是自己。
我拿起“大熊”,問:“告訴爸爸,你現在幾歲?”曉蘭拿起“泰迪熊”,自然地回答:“3歲!”“寶寶看起來好乖呀,你想要什麼?”大熊問。“我想要一個糖葫蘆,上面有大大的糖簪子的那種!”曉蘭的語氣,也一下子變成了3歲的孩子。
“好咧!孩子媽媽,寶寶要吃糖葫蘆,你快去給她買!”接著,我拿起兔子玩偶,裝作遞東西一樣,碰了一下“泰迪熊”玩偶,說:“寶寶,給你糖葫蘆!你看,上面的糖簪子大嗎?”
“大!”曉蘭一邊擺弄著“泰迪熊”,一邊高興地說。忽然擔心地問:“爸爸,吃了那麼多糖,牙會壞嗎?”
“沒事兒的,偶爾吃一次不怕,吃完了糖葫蘆,咱們刷牙!”“大熊”爽快地說。3歲的曉蘭缺少的不是糖葫蘆,而是一種被關注的感覺。當她肆意地撒嬌,而“父母”無條件地接納時,她這個階段的情感缺失就被滿足了。
通過催眠的時間回溯技術,曉蘭又回到6歲。曉蘭說:“有一次,爸爸帶回來一個鐵盒罐頭。我趁著他們看電視,自己偷偷打開吃。一拉蓋子,手被劃破了,疼得直哭。媽媽質問爸爸,你買這破玩意兒幹啥?爸爸吼她,我買的是破玩意兒,你怎麼不給孩子買,你成天不管孩子……結果,他倆把我扔在一邊,吵了一晚上。當時,我特別傷心,為什麼爸爸媽媽總是在吵架,為什麼不能看到我……”說到最後,曉蘭有些哽咽,說不下去了。
“來,寶貝兒!媽媽在這兒呢!”“兔子”向“泰迪熊”熱情地揮了揮手。等待“泰迪熊”猶豫地靠近時,立刻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溫柔地問:“手哪裡破了,疼嗎?”
“大熊”也遞來“創可貼”:“爸爸知道,你只是好奇,沒有人怪你……”聽到這句話,曉蘭哭了,手裡緊緊地攥著“泰迪熊”,渾身簌簌發抖。“哭吧,寶貝兒,是爸爸不好……”“大熊”抱著“泰迪”,輕聲安慰。曉蘭的情緒得到很好的宣洩。
就這樣,我們在諮詢室裡重新經歷了曉蘭的所有創傷:10歲時,她被老師留校,沒有家長來接;14歲時,和同學打架,媽媽不問青紅皂白地打了她一頓;17歲時,媽媽丟下她和生病的父親,獨自在外面玩到淩晨兩點才回家……
玩偶治療結束後,曉蘭擦了擦眼淚,緩緩地說:“蘭老師,謝謝您,我舒服多了!我的心,好像沒有那麼空了,也不那麼委屈和害怕了……我愛大衛,也愛女兒。我會努力讓自己成長,變成一個稱職的妻子和母親!”
在第三次諮詢時,我引導大衛和曉蘭溝通生活細節,形成書面約定,並且嚴格遵守。大衛適度放權,讓曉蘭參與到家庭建設中。每隔一年,由曉蘭安排一次家庭旅行,從目的地到途中的衣食住行,全部由曉蘭負責,多給她成長機會。同時,曉蘭主動承擔部分家務,每天至少陪伴女兒一個小時。夫妻倆要在生活中不斷練習平等式的對話,確定自己的家庭角色。
經過半年時間的努力調整,夫妻關係重新平衡。而這種獨立、平等的關係更加健康和穩定。
專家結論:婚姻有救
在這段婚姻裡,曉蘭扮演“女兒”的角色,大衛扮演“爸爸”的角色,兩個人彼此滿足對方的情感需要。然而,女兒的出生卻打破了這個平衡。工作繁忙的大衛無力照顧兩個“女兒”,他開始渴望曉蘭扮演“妻子”和“母親”的角色,而曉蘭還沉溺在“女兒”的角色裡。同時,女兒出生後,大衛把注意力放到更加脆弱的嬰兒身上,曉蘭感覺自己被“爸爸”忽視了,她嫉妒、痛苦,卻又不敢直接表達。她像一個爭寵的孩子似的,表現得更加無助、黏人。所以,挽救婚姻的關鍵是曉蘭。她必須成長,哪怕這種成長會伴隨著痛苦。
不是我的女兒;我是曉蘭的丈夫,不是她的爸爸!”通過一次次地自我覺察,幫助自己調整心態,平等地和妻子溝通。讓內心的孩子慢慢長大根據完型心理學的理論,成長就是重現童年的創傷,然後按照來訪者能夠接受的方式,實現其未能完成的夢想,完整地修復創傷,清除個人成長中的阻力。
一周後,我對曉蘭進行單獨諮詢,幫助她“長大”。因為曉蘭在心理上是個“小孩”,所以,我運用小孩最喜歡的“玩偶”來治療。
“來,曉蘭,咱們一起玩過家家!”我請她在擺放玩偶的架子上自己挑選3個玩偶,分別代表爸爸、媽媽和“我”。曉蘭的選擇是:“大熊”是爸爸,“兔子”是媽媽,小泰迪熊是自己。
我拿起“大熊”,問:“告訴爸爸,你現在幾歲?”曉蘭拿起“泰迪熊”,自然地回答:“3歲!”“寶寶看起來好乖呀,你想要什麼?”大熊問。“我想要一個糖葫蘆,上面有大大的糖簪子的那種!”曉蘭的語氣,也一下子變成了3歲的孩子。
“好咧!孩子媽媽,寶寶要吃糖葫蘆,你快去給她買!”接著,我拿起兔子玩偶,裝作遞東西一樣,碰了一下“泰迪熊”玩偶,說:“寶寶,給你糖葫蘆!你看,上面的糖簪子大嗎?”
“大!”曉蘭一邊擺弄著“泰迪熊”,一邊高興地說。忽然擔心地問:“爸爸,吃了那麼多糖,牙會壞嗎?”
“沒事兒的,偶爾吃一次不怕,吃完了糖葫蘆,咱們刷牙!”“大熊”爽快地說。3歲的曉蘭缺少的不是糖葫蘆,而是一種被關注的感覺。當她肆意地撒嬌,而“父母”無條件地接納時,她這個階段的情感缺失就被滿足了。
通過催眠的時間回溯技術,曉蘭又回到6歲。曉蘭說:“有一次,爸爸帶回來一個鐵盒罐頭。我趁著他們看電視,自己偷偷打開吃。一拉蓋子,手被劃破了,疼得直哭。媽媽質問爸爸,你買這破玩意兒幹啥?爸爸吼她,我買的是破玩意兒,你怎麼不給孩子買,你成天不管孩子……結果,他倆把我扔在一邊,吵了一晚上。當時,我特別傷心,為什麼爸爸媽媽總是在吵架,為什麼不能看到我……”說到最後,曉蘭有些哽咽,說不下去了。
“來,寶貝兒!媽媽在這兒呢!”“兔子”向“泰迪熊”熱情地揮了揮手。等待“泰迪熊”猶豫地靠近時,立刻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溫柔地問:“手哪裡破了,疼嗎?”
“大熊”也遞來“創可貼”:“爸爸知道,你只是好奇,沒有人怪你……”聽到這句話,曉蘭哭了,手裡緊緊地攥著“泰迪熊”,渾身簌簌發抖。“哭吧,寶貝兒,是爸爸不好……”“大熊”抱著“泰迪”,輕聲安慰。曉蘭的情緒得到很好的宣洩。
就這樣,我們在諮詢室裡重新經歷了曉蘭的所有創傷:10歲時,她被老師留校,沒有家長來接;14歲時,和同學打架,媽媽不問青紅皂白地打了她一頓;17歲時,媽媽丟下她和生病的父親,獨自在外面玩到淩晨兩點才回家……
玩偶治療結束後,曉蘭擦了擦眼淚,緩緩地說:“蘭老師,謝謝您,我舒服多了!我的心,好像沒有那麼空了,也不那麼委屈和害怕了……我愛大衛,也愛女兒。我會努力讓自己成長,變成一個稱職的妻子和母親!”
在第三次諮詢時,我引導大衛和曉蘭溝通生活細節,形成書面約定,並且嚴格遵守。大衛適度放權,讓曉蘭參與到家庭建設中。每隔一年,由曉蘭安排一次家庭旅行,從目的地到途中的衣食住行,全部由曉蘭負責,多給她成長機會。同時,曉蘭主動承擔部分家務,每天至少陪伴女兒一個小時。夫妻倆要在生活中不斷練習平等式的對話,確定自己的家庭角色。
經過半年時間的努力調整,夫妻關係重新平衡。而這種獨立、平等的關係更加健康和穩定。
專家結論:婚姻有救
在這段婚姻裡,曉蘭扮演“女兒”的角色,大衛扮演“爸爸”的角色,兩個人彼此滿足對方的情感需要。然而,女兒的出生卻打破了這個平衡。工作繁忙的大衛無力照顧兩個“女兒”,他開始渴望曉蘭扮演“妻子”和“母親”的角色,而曉蘭還沉溺在“女兒”的角色裡。同時,女兒出生後,大衛把注意力放到更加脆弱的嬰兒身上,曉蘭感覺自己被“爸爸”忽視了,她嫉妒、痛苦,卻又不敢直接表達。她像一個爭寵的孩子似的,表現得更加無助、黏人。所以,挽救婚姻的關鍵是曉蘭。她必須成長,哪怕這種成長會伴隨著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