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爸爸的死亡”對子女的影響

“爸爸的死亡”對子女的影響

根據斯蒂芬・波特的觀點, 爸爸的去世是對子女產生重要影響的“爸爸要素”之一。 不論是男女老少, 當人們在談論自己去世的爸爸時, 都會意識到爸爸對自己的影響並由衷地感到驚訝。 與爸爸不是很親昵的人也不例外。 當爸爸去世時, 人們都表示受到了很大的衝擊或者是一種難以承受的喪失。

已成人的子女會在爸爸去世後, 常常回憶自己走過的路並深思熟慮。 慢慢地, 自己喜歡的事物會突然變得很細小, 變得無所謂。 即使過了很多年, 爸爸的去世還是會對子女的生活持久地產生影響。

Advertisiment
每當斯蒂芬・波特想要換一個職業時, 都會在心裡聽到爸爸曾喃喃自語道:我從沒那樣輕易地放棄我的子女。

阿爾貝・加繆也是在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爸爸。 成人後的阿爾貝・加繆由於不能忘記對爸爸的懷念, 便開始在各個記錄保管所尋找爸爸的痕跡。 據說當加繆死于車禍時, 在他的車裡發現了144頁關於他爸爸的手稿。

對韓國人信口雌黃的日本極端右翼分子石原慎太郎因在《斯巴達式教育》一書中曾提出過“夭折的爸爸是最理想的爸爸”這一令人瞠目結舌的說法, 引起輿論的一片譁然。

他居然說理想的爸爸是某一天突然在海裡遇難的漁夫爸爸。 身為漁夫的爸爸手把手地教未成熟的兒子撒網、捕魚、拉網等技能。

Advertisiment
然後又教兒子為了捕魚應該如何應對潮水、雲霧、風等自然現象。 這些都是爸爸一句一句講出來, 兒子一句一句記住, 手把手教出來的人生智慧和應對自然的武器。

但是, 如果老練的爸爸只是將這些技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兒子, 那麼兒子的一生也不過是爸爸一生的複製。 如果有一天, 在兒子眼裡如此完美的爸爸死于意想不到的大自然的陷阱裡, 那將會怎樣呢?而兒子只學到了應從爸爸那裡學會的三分之二的知識。 那麼兒子只能為了媽媽或者是年幼的弟弟成為漁夫, 自己隨著爸爸留下的人生痕跡摸索著、想像著, 將之前沒有學到的知識掌握在手裡。 經歷著反反復複的失敗, 在爸爸傳授的知識中逐漸添加自己摸索出來的技巧。

Advertisiment
如果能夠有豐厚的收穫, 那麼他就會想像著爸爸曾經帶回來的成果, 產生強烈的共鳴。

儘管石原慎太郎提出的夭折的爸爸才是子女最理想的爸爸這一主張令人震驚, 不過回首歷史上的偉大人物, 大多數人的確都不幸經歷了幼年喪父的悲慘遭遇。 被稱為人類最偉大聖人的孔子, 也是在三歲的時候就失去了爸爸, 從爸爸那裡沒有獲得任何的人生啟迪只能與身為妾室的媽媽相依為命。 大文豪托爾斯泰也在九歲時失去了爸爸。 托爾斯泰的爸爸為了孩子們的教育搬到了莫斯科, 卻不幸過早地離世。 前面提到的伯特蘭・羅素也是在兩歲的時候相繼失去雙親, 由奶奶撫養長大。

Advertisiment
代表朝鮮時代的大文豪退溪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