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狠心”教育的負面影響

真正高明的教育, 是在輕鬆的親子互動中悄然完成、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這往往建立在高明的親子溝通技能上。

“爸爸!”女兒指著床頭上的結婚照喊著爸爸, 是在向照片上的爸爸求救!“我對女兒是不是太狠了?”我不禁問自己。

女兒很怕我, 身旁沒有別人的時候, 我狠狠批評女兒, 女兒連哭都不敢, 努力地將淚水忍回去, 小嘴委屈地撇著。 看女兒這可憐的小模樣我很心疼, 但是我覺得對女兒要求嚴格不是錯!女兒長大了, 對大人的話幾乎都能理解了, 但我發現她是越大越氣人, 不讓她做什麼她偏做什麼,

Advertisiment
我總是忍不住對她橫眉冷對, 大聲訓斥。

鏡頭1:女兒吃飯時喜歡玩這拿那, 遇到她心情不順時餵飯的我可要倒楣了, “噗”一下, 嘴裡的東西全部噴到我的臉上。 我被襲擊後心情很壞, 一聲“吼”, 接著便是批評教育, 女兒則哭著找姥姥解救自己, 掙扎著離開小餐桌。

鏡頭2:女兒長大了, 更淘氣了, 就連穿衣服都像打仗似的, 你追我趕, 鬥爭不斷。 我這老腰本來就不好, 趴著追逐實在不是我的強項, 寶貝的身手又實在令人敬佩, 一個閃身、一個回眸、一個賓士, 累得我呀!“你給我過來。 ”又是一頓批評教育。 寶貝發現事情不妙, 小臉立刻轉多雲了。

女兒很怕我, 我對女兒是不是太狠了?我成了總是讓她“晴轉多雲”的那個人, 或許我的態度要轉變?我是要好好反思一下了。

Advertisiment

桐媽解析

沒有哪個媽媽不愛自己的孩子, 但同在愛的名義下, 媽媽們對待寶寶的方式有所不同, “鴿派”媽媽可能會秉持著慈愛的風格, “鷹派”媽媽可能推崇嚴厲的規範, “威笑有旎”顯然屬於後者。

兩種方式孰優孰劣, 雖不能一概而論, 不可否認的卻是以下事實:

⒈ 經常在負面說教中長大的寶寶, 容易對自己的行為有著較多的負性認識, 這種負面感受積累到一定程度, 寶寶可能形成自卑、畏縮等不良性格傾向。

⒉ 寶寶天生擔心被遺棄, 這種遺棄感的來源之一便是父母的不良情緒, 如果你常以負面情緒對待寶寶, 寶寶就可能認為你不那麼愛她, 因而經常處於焦慮和恐懼當中, 從而可能出現兩種相反的行為:一個極端是變得非常聽話,

Advertisiment
想著辦法讓你開心, 以此來討好你, 避免被遺棄;另一個極端是自暴自棄, 想著辦法對抗你, 以此來報復你的遺棄。 一般來說, 前種行為經常會被視為教育的成果, 後者則讓你頭疼不堪, 實際上, 這兩種行為都是不正常的。

⒊ 在你強硬的規範之下, 寶寶也許會變成一個“好孩子”, 但這可能是對“高壓”的畏懼, 而非自我意識到的改變, 一旦脫離了你的視野, 就可能是另一副情景。

⒋ 寶寶成人後的行為模式雖然會不可避免地帶有先天的影響, 但也有後天的習得, 而你對待他的方式, 就可能成為他行為的範本。 從這個意義上說, 如果你總是對他的行為過於強硬, 寶寶不僅難以學會欣賞別人, 還容易習得你的簡單的處理方式。

Advertisiment

雖然同樣是出於深沉的愛, 相對“狠心”的育兒方式卻不可避免地帶來上述負面影響。 如果媽媽有心調整自己的行為, 可以朝兩個方面努力:

⒈ 端正對寶寶行為的認識, 多一分寬容

對寶寶行為的強烈反應, 有時候是因為你把他看成了“小大人”, 無意中用大人的行為規範去衡量寶寶, 但事實是, 直到小學低年級之前, 寶寶的“不良”行為都不會帶有道德角度的惡意, 他並不是存心想把事情搞壞, 而往往是源於內心的某種情感訴求或宣洩需要。

比如, 當寶寶需要你陪伴的時候, 可能會通過搗鬼來吸引你的注意力;當他想逃避某個任務時, 可能會通過說謊來找各種藉口……如果此時你的反應停留在問題的表面,

Advertisiment
就會因為怕寶寶“變壞”而做出強烈反應, 如果再急於制止他的“不良”行為, 寶寶可能就會感到不被理解, 更變本加厲地折騰你。 相反, 如果能深刻認識到寶寶行為背後的原因, 也就對他的行為多了一份理解, 反應方式也許就會柔和許多。

⒉ 增強親子溝通技能, 多一份從容

一般來說, 傾向於以強硬方式育兒的父母, 多半是出於對自身教育方式的不自信, 想直接動用成人的“威勢”來解決問題, 但寶寶是“吃軟不吃硬”的, 強硬手段只能讓他迫於恐懼而改變, 一旦這種外在的威脅消失了, 行為就容易反彈。 真正高明的教育, 是在輕鬆的互動中悄然完成、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後面這種理想狀態的達成, 往往建立在高明的親子溝通技能上, 你只有加強相關知識的學習,才能讓自己的教養之路多一份從容。

案例提供/威笑有旎

撰文/房欲飛(桐媽)

房欲飛,教育學博士,曾主修幼稚教育專業,愛女桐桐誕生之後,遂把她當“課題”來“研究”,已經形成100萬字左右的育兒手記,多次受邀為著名嬰幼教育雜誌供稿,現已發表相關文章30餘篇。

你只有加強相關知識的學習,才能讓自己的教養之路多一份從容。

案例提供/威笑有旎

撰文/房欲飛(桐媽)

房欲飛,教育學博士,曾主修幼稚教育專業,愛女桐桐誕生之後,遂把她當“課題”來“研究”,已經形成100萬字左右的育兒手記,多次受邀為著名嬰幼教育雜誌供稿,現已發表相關文章30餘篇。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