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禁果效應”:請允許孩子玩手機

越是禁止的東西, 人們越要得到手;越希望掩蓋某個資訊, 越能激起人們的窺探欲 。 這種由於單方面的禁止和掩飾而造成的逆反現象, 即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

禁果效應:
這與人們的好奇心與逆反心理有關。 玩手機也是, 你越不讓孩子玩, 孩子越好奇究竟手機有多好玩?為啥爸爸媽媽整天捨不得丟手, 卻不允許我玩?同時呢, 這種壓制還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你不讓我玩, 我偏要玩, 想盡一切辦法去玩, 哪怕去偷!
家長們根本沒辦法營造一個乾淨自然完全無電子產品的生活世界, 這明顯是不現實的!說到底,
Advertisiment
把電子產品隔絕出孩子的世界也許是對的, 但這種做法並無法持久, 一旦被孩子發現電子產品的魅力, 它的反彈效果可能會出乎所有家長意料!
孩子可以玩15分鐘手機
孩子可以玩手機, 但可不能隨便玩, 首先我們得規定時間, 而且是跟孩子一起協商規定, 比如15分鐘後主動把手機還給媽媽, 如果不能還, 那下次就堅決不給玩。
一般不建議讓孩子用手機看動畫片等視頻類資訊, 不僅僅是因為孩子在看視頻類內容時, 是在被動性地接收資訊, 會養成大腦的惰性, 不利於智力的成長。 還因為這些內容用電視也可以看, 沒必要離那麼近去看手機, 影響視力。
任何人看電子螢幕太久都會產生視疲勞, 造成視力下降,
Advertisiment
更何況是孩子。 孩子很容易對新鮮事物產生依賴感, 這個時候就要靠爸爸媽媽引導。 把電子產品交予孩子時, 請適當降低螢幕亮度, 減少光線對孩子眼睛的刺激。
然後一定要按你們協商的規則行事。 爸爸媽媽可以跟孩子協商, 吃飯後可以玩20分鐘手機或者iPad , 寫完作業後可以玩20分鐘的手機或者iPad , 然後時間到了就收起來。 如果孩子有意打破規則, 千萬不要理會孩子的苦苦哀求和吵鬧。 當他知道爸爸媽媽的底線不能打破時, 自然會接受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