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耐心”媽媽成長記(圖)

“耐心”媽媽成長記

編輯/小篆 文/ 若葵

當爸爸媽媽的我們總是一廂情願地希望:

孩子的行為能跟上我們的思路和節拍,能沿著我們預想的方向成長,

儘量不出差錯、不惹麻煩、不調皮搗蛋……

――但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都需要學習,然後慢慢地成長為有“耐心”的爸爸媽媽。

趁你接電話的工夫, 剛剛學會用剪刀的女兒將你心愛桌布上的花一朵一朵地剪下來, 使那塊新買的桌布迅速遭遇了被“肢解”的厄運;你正心急火燎地趕寫一個文案, 3歲的兒子卻纏著你、提出了一連串你不知如何回答的“為什麼”, 你的思緒被迫脫離了既定的軌道、再難繼續;4歲的女兒在超市里神不知鬼不覺地將一包口香糖裝進兜裡,

Advertisiment
出來後得意地向你炫耀自己的“戰利品”;5歲的兒子從院子裡玩回來, 在你10分鐘前擦得一塵不染的地板上撒下一片片沙子, 這在他已不是“初犯”了……如果遇到這些情況, 你會怎麼樣?相信不少媽媽第一時間內的感受是;“我的肺都要氣炸了!”

我們總是一廂情願地希望:孩子的行為能跟上爸爸媽媽的思路和節拍、能沿著我們預想的方向成長, 儘量不出差錯、不惹麻煩、不調皮搗蛋, 能分清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或者在做出了淘氣的事情、製造了不少的混亂之後能長記性, 犯過的錯誤不會再犯, 也使我們不再將同樣的話說第二遍。

Advertisiment
然而, 事實上孩子很難有如此高度的自律。 他們會不停地弄出一些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惡作劇, 或一而再、再而三, 甚至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沒完沒了地重複同一個錯誤。 今天我們制止了他的不好行為, 明天他卻變本加厲地做出更壞的舉動, 以致我們的忍耐超出了可以承受的限度, 大發雷霆, 直至聲嘶力竭。

其實, 管教不需要大喊大叫, 而咆哮式的教育恰恰最終將“教育”的結果抵消為零。 因為在情緒失控的時候, 不能自持的父母甚至搞不清自己到底對孩子說了些什麼。

假如你的苦口婆心並不能改變孩子無動於衷、我行我素的狀況, 你的衝動在孩子身上也激不起任何起色, 那麼與其將說教升級為叫嚷或一味地懲罰,

Advertisiment
不如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哪方面做得不妥當?然後換一個思路, 嘗試用一種新的方法;有時我們需要第一萬次地下決心――對孩子要始終保持耐心。 因為, 養育寶寶的過程, 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操練父母耐心的過程。

寶寶酷愛“肉加磨”

無論是到朋友家作客, 還是去動物園、遊樂場, 要想讓3歲的陽陽在爸爸媽媽預想的時間內出門, 那簡直是不可能的!媽媽會不停地催促:趕快穿衣服、吃早飯, 別玩玩具了、把你的圖畫書收起來, 快點兒上個廁所、快來穿鞋……可陽陽怎麼也快不起來, 照樣你急你的、我幹我的。

▲ 錯誤態度:

錯誤態度一:陽陽的“沒有時間概念”, 終於讓媽媽忍無可忍地咆哮起來:“你知道不知道, 我們就要遲到了!”“你再磨蹭,

Advertisiment
今天就不帶你出去玩了!”

錯誤態度二:媽媽和孩子之間的衝突演變成一場戰爭!

★ 失誤在這裡:

媽媽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節奏和自己的心理節奏不同步這個事實;而強求孩子“抓緊時間”, 也超出了寶寶實際的理解能力。 所以, 媽媽的憤怒只能使陽陽感到一頭霧水, 並不明白自己錯在哪裡。 像她這麼大的寶寶, 是沒有“遲到”和“早晚”意識的, 在孩子的時鐘裡, 只有“當下”和“此時”, 不考慮幾分鐘以後的“未來”。

對這個年齡的寶寶來說, 玩就是學習, 他們在玩耍時投入了全部的情感和智力, 希望自己的節奏不被“打亂”。 如果孩子總是被迫地遵循或配合大人們的時間表, 對自己的環境無法控制, 他們的自信心、自尊心就容易受到傷害。

Advertisiment

● 達標做法:

在孩子對時間的慢節奏和爸爸媽媽對時間的緊迫感之間, 尋求一種平衡。

第一步:頭一天晚上, 讓寶寶提前半小時入睡, 早上比平時提前半小時起床;再把出門的時間推遲半小時。 這樣, 寶寶就多了一個小時做外出前的準備。

第二步:協助寶寶跟上爸爸媽媽的“步調”, 避免衝突。 比如給孩子一些提示:“10分鐘之內把衣服穿好”、“用5分鐘的時間把玩具送回家好不好”、“再過10分鐘, 我們就得走了”……給孩子一個緩衝的機會。

第三步:別指望一次提醒能夠奏效, 最好隔5分鐘、3分鐘再提示一次, 讓孩子對自己所剩的時間心中有數。

小傢伙 “大問號”

3歲的妙妙看著天上的太陽和雲朵, 突然問:“媽媽, 看那朵雲, 剛才還像一條可愛的小狗, 現在怎麼什麼都不像了?晴天為什麼不打雷、也沒有閃電呢?天黑的時候,太陽躲到哪裡去了?為什麼我看到的月亮有時是圓圓的、有時又是彎彎的呢?‘天’到底什麼時候才結束呀?我和媽媽會死嗎?”……最近,不管媽媽正忙著什麼,妙妙總是跟在她身旁問這問那,一環扣一環,大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架勢。

▲ 錯誤態度:

錯誤態度一:對妙妙的提問,媽媽心情好、自己知道答案的時候還能解釋得比較詳細。但如果自己正忙著,對問題一知半解或同妙妙一樣困惑,就會用三言兩語敷衍過去,或乾脆就裝作沒聽見、不予理睬或故意轉移其注意力。

錯誤態度二:妙妙不厭其煩地追問最終讓媽媽不耐煩了:“你還有完沒完?”“別胡思亂想!”

★ 失誤在這裡

在回應寶貝的提問時,媽媽不負責任的態度和簡單粗暴的方式容易給孩子心理帶來不好的暗示――他們會誤以為自己不該問這些、總提這麼幼稚的問題很“傻”,從而抑制了思考和探索的熱情,有可能打擊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性;長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也很難建立起來。:

● 達標做法:

無論寶寶問什麼,都要給他一個回應。

第一步:停下來,仔細聽聽寶寶的問題。

第二步:給妙妙一個準確的答案。比如告訴她:光的速度比聲音的速度快,所以我們先看到閃電後聽到雷聲。回答最好簡潔明瞭,避免複雜。

第三步:對於比較抽象的問題,給孩子一個合理的、易於接受的解釋。比如,回答“‘天’到底什麼時候才結束呀?”媽媽不妨說:“日子無窮無盡,每一天都一樣長。我們睡覺的時候,日子也在繼續。”至於“生死”,那是大自然的規律,誰也逃脫不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

第四步:假如妙妙的問題媽媽也想問,就和孩子一起查查書或到網上找一找。

第五步:碰巧媽媽忙得脫不開身,就和孩子約定一個“回答她問題的時間”。

3歲 開始自作主張

“寶寶,先把地上的玩具送回家。”媽媽看著散落滿屋子的汽車、積木,對正在玩橡皮泥的陶陶說。可3歲半的陶陶對媽媽置之不理,等媽媽說到第三遍,他才不高興地說了聲:“不!”

▲ 錯誤態度:

錯誤態度一:媽媽氣衝衝地一邊數落著陶陶的不是,一邊自己收拾散落的玩具。

錯誤態度二:媽媽一把奪過陶陶捏的小碗,厲聲說:“快去收,不然,我就把玩具和橡皮泥都扔掉!”

★ 失誤在這裡

當孩子專注地做一件事情時,他們的全部注意力都在這件事上,不願意被強迫從正在做的事情上離開,甚至聽不到叫他的名字,媽媽的嘮叨也就成了耳邊風,而媽媽的代勞更助長了陶陶的我行我素。另外,要“把玩具扔掉”的揚言也不會變成現實,這反倒讓孩子覺得媽媽說話不算數。:

● 達標態度:

3歲,是學規矩的時候了。有了這個意識,孩子的行動就有了大方向,至少,他在道理上是明白的。

第一步:給寶寶立規矩。比如,告訴陶陶,每玩完一樣東西必須收好,才能玩下一種。

第二步:這些規則一直延續到他長大,不能朝令夕改。因為,說話不算數、言行不一致會使孩子從父母的行為中找到可鑽的空子,竭盡所能逃避懲罰,逐漸變成“投機分子”。

第三步:千萬不要在孩子“就這一次”面前動搖。否則他會抓住你的弱點由一次而一百次、一千次、一萬次。

“耐心”媽媽成長記

該吃苦時就吃苦

“吃飯的時候不能離開餐桌”是媽媽對琳琳的要求,但琳琳就是喜歡在就餐時間和家人鬧著玩,坐不了5分鐘便在房間裡亂跑、甚至玩起了捉迷藏……

▲ 錯誤態度:

錯誤態度一:媽媽一邊命令、訓斥琳琳吃飯沒規矩,一邊端著飯碗跟在她後面地喂。

錯誤態度二:媽媽生氣地大喊:“說過多少次了,吃飯的時候不許在房間裡亂跑!我數到‘3’,你必須坐到餐桌這兒來!”

★ 失誤在這裡:

媽媽只告訴了琳琳“吃飯的時候不能離開餐桌”,但並沒有對孩子講清楚為什麼要這樣和不這樣做會有什麼後果。所以,琳琳把媽媽的話當耳邊風、明知故犯。

● 達標態度:

有時候,讓孩子感受切膚之痛,她就不會心存僥倖了。

第一步:講明後果:“不可以邊吃邊玩,否則,就不能繼續吃了;而且,在下頓飯之前,除了白開水任何東西都不能吃。”

第二步:說到做到。讓孩子經歷一次“痛苦”——親身經歷過的事情比僅僅聽說或看到的印象深刻。

第三步:適當的獎勵也是讓孩子自覺服從管教的好辦法。如果琳琳能堅持一個星期好好吃飯,媽媽可以滿足她一個願望。問問孩子:“星期天你想吃肯德基還是去動物園?”

第四步:讓孩子對做到了和犯規了之後的獎懲心中有數,直接看到原因和結果之間的連帶關係,並逐漸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養成好習慣。

沙發穿上了“新衣服”

3歲半的萌萌專注地畫《洪恩Gogo學英語》中的恐龍。恐龍很大、也很生動,仿佛是一氣呵成的。只是,把它畫在了新買的白色真皮沙發上!

● 錯誤態度:

錯誤態度一:媽媽一聲大喝嚇得萌萌直哆嗦,拿著畫筆的手停在了半空,一臉無辜地看著媽媽。

錯誤態度二:媽媽重重的一巴掌落在了萌萌的背上,水彩筆也被撅斷了。

★ 失誤在這裡:

成人和孩子之間的衝突有很多源於視角不同,萌萌並不知道在沙發上作畫是一個錯誤,孩子的想法是:我把沙發“裝扮”得多漂亮!她甚至還期待著媽媽的誇獎呢!媽媽沒有讀懂孩子的心理,也沒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

● 達標態度:

保持一顆童心,或許,你能為孩子的“罪過”找到正面的解釋。

第一步:萌萌的行為有一定的破壞性,但媽媽千萬要將心中的憤怒沉下去再沉下去,穩住自己,努力只考慮事情本身;而不是把孩子以往的“不是”全羅列起來、並預測未來可能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給自己“火上澆油”。

第二步:弄清楚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試圖找到對策。

第三步:對孩子的行為表示理解,同時指出失誤在哪裡。比如,媽媽誇誇萌萌的恐龍確實畫得很好,但如果把它畫在一張白紙上就更好了。

給孩子一個方向

正蹲在地上幹活的媽媽想坐下來,這時,5歲的童童拿起家裡唯一的小方凳準備玩“過家家”,不肯給媽媽坐。

▲ 錯誤態度:

錯誤態度一:給童童扣上“不孝”的帽子:這孩子真不懂事,一點也不知道媽媽的辛苦、不心疼媽媽。

錯誤態度二:找個“榜樣”:看隔壁的翹翹多乖,怕媽媽累著,每次都幫媽媽提東西。

★ 失誤在這裡:

孩子依賴父母的看法評價自己,如果你無休止地指出她的不足,時間久了孩子會對自己失去信心。因為,指責並不能達到管教孩子的目的。其實,每個孩子在內心深處都想做個好孩子,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

● 達標態度:

給孩子指出努力的方向。

第一步:用“讚賞”引領童童朝著“你希望她怎樣做”的方向去做,不妨對她說:“乖乖真懂事,怕媽媽累著、給媽媽送凳子來了,謝謝你寶貝!”即便童童心裡不是這麼想的,可被媽媽這麼一說,也能高高興興地這麼做。

第二步:激勵童童把好行為繼續下去。孩子做事不容易堅持,如果下一次她忘記了,不妨心平氣和地告訴她:“偶爾關心別人不難,難的是持久。你上次做得很棒!媽媽希望看到你能堅持下去。”

先來講個“條件”

6歲的貝貝做事習慣于和媽媽討價還價——彈琴前她會說:“如果我今天彈得好,你讓我吃一個霜淇淋,或者給我買一個螢光棒”;提醒她不要邊游泳邊玩,她的回應是:“我今天上游泳課認真,回來的時候給我買杯珍珠奶茶”;告訴她畫完畫自己把彩筆放回抽屜裡、將桌子收拾乾淨,她又說:“我要是堅持一個星期這樣做,你能不能帶我去動物園?” ……

▲ 錯誤態度:

錯誤態度一:對貝貝的條件,媽媽越來越反感,根本沒有商量:少說廢話,趕緊幹你該做的事!

錯誤態度二:發怒——大喊大叫、摔門,或者把孩子的畫筆摔到地上、將霜淇淋從窗戶扔到樓下。

★ 失誤在這裡:

失控的怒火會影響你管教孩子的成果。因為,一旦孩子習慣了你的這種方式,會拿你的話當作耳邊風,無論是批評還是表揚她都不在乎。這種方式的另一個副作用就是,給孩子做了一個壞榜樣,使她遇事很容易也學著你的樣子大喊大叫。

● 達標態度:

在將要發怒的時候,給自己急躁的情緒降溫,以不變應萬變。

第一步:強迫自己1分鐘不說話,也可以從1數到10、做幾次深呼吸。

第二步:也可以借助“哦,天哪!”或者“啊——”來宣洩自己的憤怒,代替連珠炮似地對孩子大喊大叫。

第三步:走開一會兒,使激動的心情“冷卻”下來,仔細想想到底發生了什麼,以及自己應該做出怎樣的回應。

第四步:冷靜、如實地指出貝貝的毛病,不冤枉她,孩子也能心平氣和地聽你說話,自覺自願地接受你的批評並按照要求去做。

第五步:貝貝付出了努力、達到了媽媽的要求,可以適當地給她一些獎勵。但不一定是物質的,媽媽可以和她做一個遊戲或給她講一個故事。

父母不能指望一次的管教能在孩子身上產生永久的效果,你還需要不斷地耐心重複、日積月累地薰陶。在這個漫長的教育過程中,孩子漸漸從被動地接受父母的管教,最終過渡到學會主動地自我約束。

現在怎麼什麼都不像了?晴天為什麼不打雷、也沒有閃電呢?天黑的時候,太陽躲到哪裡去了?為什麼我看到的月亮有時是圓圓的、有時又是彎彎的呢?‘天’到底什麼時候才結束呀?我和媽媽會死嗎?”……最近,不管媽媽正忙著什麼,妙妙總是跟在她身旁問這問那,一環扣一環,大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架勢。

▲ 錯誤態度:

錯誤態度一:對妙妙的提問,媽媽心情好、自己知道答案的時候還能解釋得比較詳細。但如果自己正忙著,對問題一知半解或同妙妙一樣困惑,就會用三言兩語敷衍過去,或乾脆就裝作沒聽見、不予理睬或故意轉移其注意力。

錯誤態度二:妙妙不厭其煩地追問最終讓媽媽不耐煩了:“你還有完沒完?”“別胡思亂想!”

★ 失誤在這裡

在回應寶貝的提問時,媽媽不負責任的態度和簡單粗暴的方式容易給孩子心理帶來不好的暗示――他們會誤以為自己不該問這些、總提這麼幼稚的問題很“傻”,從而抑制了思考和探索的熱情,有可能打擊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性;長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也很難建立起來。:

● 達標做法:

無論寶寶問什麼,都要給他一個回應。

第一步:停下來,仔細聽聽寶寶的問題。

第二步:給妙妙一個準確的答案。比如告訴她:光的速度比聲音的速度快,所以我們先看到閃電後聽到雷聲。回答最好簡潔明瞭,避免複雜。

第三步:對於比較抽象的問題,給孩子一個合理的、易於接受的解釋。比如,回答“‘天’到底什麼時候才結束呀?”媽媽不妨說:“日子無窮無盡,每一天都一樣長。我們睡覺的時候,日子也在繼續。”至於“生死”,那是大自然的規律,誰也逃脫不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

第四步:假如妙妙的問題媽媽也想問,就和孩子一起查查書或到網上找一找。

第五步:碰巧媽媽忙得脫不開身,就和孩子約定一個“回答她問題的時間”。

3歲 開始自作主張

“寶寶,先把地上的玩具送回家。”媽媽看著散落滿屋子的汽車、積木,對正在玩橡皮泥的陶陶說。可3歲半的陶陶對媽媽置之不理,等媽媽說到第三遍,他才不高興地說了聲:“不!”

▲ 錯誤態度:

錯誤態度一:媽媽氣衝衝地一邊數落著陶陶的不是,一邊自己收拾散落的玩具。

錯誤態度二:媽媽一把奪過陶陶捏的小碗,厲聲說:“快去收,不然,我就把玩具和橡皮泥都扔掉!”

★ 失誤在這裡

當孩子專注地做一件事情時,他們的全部注意力都在這件事上,不願意被強迫從正在做的事情上離開,甚至聽不到叫他的名字,媽媽的嘮叨也就成了耳邊風,而媽媽的代勞更助長了陶陶的我行我素。另外,要“把玩具扔掉”的揚言也不會變成現實,這反倒讓孩子覺得媽媽說話不算數。:

● 達標態度:

3歲,是學規矩的時候了。有了這個意識,孩子的行動就有了大方向,至少,他在道理上是明白的。

第一步:給寶寶立規矩。比如,告訴陶陶,每玩完一樣東西必須收好,才能玩下一種。

第二步:這些規則一直延續到他長大,不能朝令夕改。因為,說話不算數、言行不一致會使孩子從父母的行為中找到可鑽的空子,竭盡所能逃避懲罰,逐漸變成“投機分子”。

第三步:千萬不要在孩子“就這一次”面前動搖。否則他會抓住你的弱點由一次而一百次、一千次、一萬次。

“耐心”媽媽成長記

該吃苦時就吃苦

“吃飯的時候不能離開餐桌”是媽媽對琳琳的要求,但琳琳就是喜歡在就餐時間和家人鬧著玩,坐不了5分鐘便在房間裡亂跑、甚至玩起了捉迷藏……

▲ 錯誤態度:

錯誤態度一:媽媽一邊命令、訓斥琳琳吃飯沒規矩,一邊端著飯碗跟在她後面地喂。

錯誤態度二:媽媽生氣地大喊:“說過多少次了,吃飯的時候不許在房間裡亂跑!我數到‘3’,你必須坐到餐桌這兒來!”

★ 失誤在這裡:

媽媽只告訴了琳琳“吃飯的時候不能離開餐桌”,但並沒有對孩子講清楚為什麼要這樣和不這樣做會有什麼後果。所以,琳琳把媽媽的話當耳邊風、明知故犯。

● 達標態度:

有時候,讓孩子感受切膚之痛,她就不會心存僥倖了。

第一步:講明後果:“不可以邊吃邊玩,否則,就不能繼續吃了;而且,在下頓飯之前,除了白開水任何東西都不能吃。”

第二步:說到做到。讓孩子經歷一次“痛苦”——親身經歷過的事情比僅僅聽說或看到的印象深刻。

第三步:適當的獎勵也是讓孩子自覺服從管教的好辦法。如果琳琳能堅持一個星期好好吃飯,媽媽可以滿足她一個願望。問問孩子:“星期天你想吃肯德基還是去動物園?”

第四步:讓孩子對做到了和犯規了之後的獎懲心中有數,直接看到原因和結果之間的連帶關係,並逐漸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養成好習慣。

沙發穿上了“新衣服”

3歲半的萌萌專注地畫《洪恩Gogo學英語》中的恐龍。恐龍很大、也很生動,仿佛是一氣呵成的。只是,把它畫在了新買的白色真皮沙發上!

● 錯誤態度:

錯誤態度一:媽媽一聲大喝嚇得萌萌直哆嗦,拿著畫筆的手停在了半空,一臉無辜地看著媽媽。

錯誤態度二:媽媽重重的一巴掌落在了萌萌的背上,水彩筆也被撅斷了。

★ 失誤在這裡:

成人和孩子之間的衝突有很多源於視角不同,萌萌並不知道在沙發上作畫是一個錯誤,孩子的想法是:我把沙發“裝扮”得多漂亮!她甚至還期待著媽媽的誇獎呢!媽媽沒有讀懂孩子的心理,也沒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

● 達標態度:

保持一顆童心,或許,你能為孩子的“罪過”找到正面的解釋。

第一步:萌萌的行為有一定的破壞性,但媽媽千萬要將心中的憤怒沉下去再沉下去,穩住自己,努力只考慮事情本身;而不是把孩子以往的“不是”全羅列起來、並預測未來可能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給自己“火上澆油”。

第二步:弄清楚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試圖找到對策。

第三步:對孩子的行為表示理解,同時指出失誤在哪裡。比如,媽媽誇誇萌萌的恐龍確實畫得很好,但如果把它畫在一張白紙上就更好了。

給孩子一個方向

正蹲在地上幹活的媽媽想坐下來,這時,5歲的童童拿起家裡唯一的小方凳準備玩“過家家”,不肯給媽媽坐。

▲ 錯誤態度:

錯誤態度一:給童童扣上“不孝”的帽子:這孩子真不懂事,一點也不知道媽媽的辛苦、不心疼媽媽。

錯誤態度二:找個“榜樣”:看隔壁的翹翹多乖,怕媽媽累著,每次都幫媽媽提東西。

★ 失誤在這裡:

孩子依賴父母的看法評價自己,如果你無休止地指出她的不足,時間久了孩子會對自己失去信心。因為,指責並不能達到管教孩子的目的。其實,每個孩子在內心深處都想做個好孩子,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

● 達標態度:

給孩子指出努力的方向。

第一步:用“讚賞”引領童童朝著“你希望她怎樣做”的方向去做,不妨對她說:“乖乖真懂事,怕媽媽累著、給媽媽送凳子來了,謝謝你寶貝!”即便童童心裡不是這麼想的,可被媽媽這麼一說,也能高高興興地這麼做。

第二步:激勵童童把好行為繼續下去。孩子做事不容易堅持,如果下一次她忘記了,不妨心平氣和地告訴她:“偶爾關心別人不難,難的是持久。你上次做得很棒!媽媽希望看到你能堅持下去。”

先來講個“條件”

6歲的貝貝做事習慣于和媽媽討價還價——彈琴前她會說:“如果我今天彈得好,你讓我吃一個霜淇淋,或者給我買一個螢光棒”;提醒她不要邊游泳邊玩,她的回應是:“我今天上游泳課認真,回來的時候給我買杯珍珠奶茶”;告訴她畫完畫自己把彩筆放回抽屜裡、將桌子收拾乾淨,她又說:“我要是堅持一個星期這樣做,你能不能帶我去動物園?” ……

▲ 錯誤態度:

錯誤態度一:對貝貝的條件,媽媽越來越反感,根本沒有商量:少說廢話,趕緊幹你該做的事!

錯誤態度二:發怒——大喊大叫、摔門,或者把孩子的畫筆摔到地上、將霜淇淋從窗戶扔到樓下。

★ 失誤在這裡:

失控的怒火會影響你管教孩子的成果。因為,一旦孩子習慣了你的這種方式,會拿你的話當作耳邊風,無論是批評還是表揚她都不在乎。這種方式的另一個副作用就是,給孩子做了一個壞榜樣,使她遇事很容易也學著你的樣子大喊大叫。

● 達標態度:

在將要發怒的時候,給自己急躁的情緒降溫,以不變應萬變。

第一步:強迫自己1分鐘不說話,也可以從1數到10、做幾次深呼吸。

第二步:也可以借助“哦,天哪!”或者“啊——”來宣洩自己的憤怒,代替連珠炮似地對孩子大喊大叫。

第三步:走開一會兒,使激動的心情“冷卻”下來,仔細想想到底發生了什麼,以及自己應該做出怎樣的回應。

第四步:冷靜、如實地指出貝貝的毛病,不冤枉她,孩子也能心平氣和地聽你說話,自覺自願地接受你的批評並按照要求去做。

第五步:貝貝付出了努力、達到了媽媽的要求,可以適當地給她一些獎勵。但不一定是物質的,媽媽可以和她做一個遊戲或給她講一個故事。

父母不能指望一次的管教能在孩子身上產生永久的效果,你還需要不斷地耐心重複、日積月累地薰陶。在這個漫長的教育過程中,孩子漸漸從被動地接受父母的管教,最終過渡到學會主動地自我約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