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聰目明”可以教出來
常言道:聰明,
聰明,
耳聰目明。
孩子一旦學會用眼看,
用耳聽,
用五官有目的、有計劃地去觀察事物,
便會更聰明了。
因為人對五彩繽紛大千世界的認識始於感知和觀察,
它是孩子變聰明的起點。
您也許說:孩子有眼睛,
有耳朵,
還不會觀察?其實,
觀察並非易事,
即使是讓成人對發生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的同一件事,
在事後進行描述,
也會因各人觀察力的不同,
使其描述事實的準確率有很大差異,
何況孩子的感知和觀察存在目的性差、持續性差、概括性差、精確性差的特點。
所以,
不是有了眼睛,
Advertisiment
那麼, 您該怎樣針對孩子的這些特點, 來發展其觀察力, 教孩子耳聰目明呢?
激發觀察的興趣
如果你們恰巧在野外, 您捉來一隻青蛙, 問孩子:“你知道青蛙是怎樣鑽到地下過冬的嗎?”孩子十有八九會說:“是頭向下挖土鑽進去的。 ”其實, 青蛙是屁股向下, 後腿不斷向上蹬土, 慢慢“坐”進泥土裡去的。 您跟孩子講明之後, 他一準會哈哈大笑, 定要找機會興致勃勃地去實際觀察一番了。 如此, 他觀察起來會既持久又精細。
明確觀察的目的
國外有一個教學實驗:一位女教師給孩子們講松鼠。 她掛上一張畫有松鼠的掛圖, 講了許多松鼠的習性和生活方式等等, 卻一點兒也沒談到松鼠的外貌。 隨後她取下掛圖,
Advertisiment
教會觀察的方法
您可以教孩子這些觀察順序:由上向下, 由左向右, 由外向裡, 由整體到細節, 由主要的明顯特徵到次要的不明顯的特徵等。 比如, 觀察大紅蘿蔔, 可以教他先看蘿蔔是什麼形狀,
Advertisiment
結合語言和活動
結合語言活動, 不僅可以提高效率, 加深印象, 更重要的在於對觀察所得的具體認識便於進行概括。 比如觀察“b”與“d”、“f”與“t”的差別, 邊觀察邊說一說, 就特別容易把它們區分開來。 結合語言活動的具體辦法有兩種:一是讓孩子自己邊觀察, 邊自言自語說出事物的特徵;二是大人在孩子觀察時從旁用語言提示。
多種感官協同運用
比如, 讓孩子觀察冰, 可以用眼看, 用手摸, 用東西敲打, 再觀察小冰塊在手裡如何化成水, 水放在哪兒會結成冰。 這樣, 孩子不僅知道了冰的好多特徵, 還知道了冰與水的關係。 您知道, 觀察, 絕不等於單純用眼睛看,
Advertisiment
適當鼓勵和監督
鼓勵和監督, 既可以促使孩子觀察持續的時間長一些, 又可以強化孩子觀察的積極性。 就是孩子因為觀察什麼東西正入迷而不顧吃飯的時候, 您也該從保護他們的積極性出發, 可不能潑冷水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