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躲貓貓”不止是遊戲這麼簡單

每個孩子的心理都藏著一個“躲貓貓”遊戲, 當孩子7、8個月的時候就熱衷於藏在大人的後邊, 大一點的時候更喜歡藏在櫃子裡, 門後邊等等。 幾乎每個孩子都樂此不疲, 其實對孩子來說“躲貓貓”不止是遊戲這麼簡單!

1.躲貓貓, 就是這麼任性!

我們蒙上眼睛, 然後慢慢打開, 這麼簡單的動作竟會讓小天使們發出那麼迷人的笑聲, 我們的心會瞬間融化, 我們面對著他們也快樂地笑著, 然後再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這個美妙的遊戲。

你要知道, 小寶寶可不會識文斷字, 也不認識很多人, 但這個遊戲對他們卻有著持久的魔力,

Advertisiment
它已不再是一種習慣或潮流, 它正在向我們展示出人類認知和思想建構的基礎, 吸引我們去瞭解和探索。

2.皮亞傑:“客體永久性”理論

早期有關躲貓貓遊戲的理論指出, 當某個事物在小寶寶的視線中失而重現時, 他們會感到特別驚喜!這是因為, 小寶寶是慢慢意識到自己周圍的世界的。 因此, 這種解釋似乎不太能說服我們成人。 因為, 當你聽到我的聲音時, 你肯定知道我在你身邊不遠處;抑或當球滾到沙發後面時, 你也肯定知道它不會消失, 它還在那。 但請仔細想想, 你是怎麼肯定這個答案的?

著名的瑞士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管這個理論就叫做“客體永久性”!他表示, 寶寶在最初2年都是在“學習”這個理論,

Advertisiment
那麼自然而言, 躲貓貓在這個階段也最“流行”。 由此可見, 躲貓貓絕不僅僅是個遊戲, 它能幫助寶寶反復測試存在的理論基礎——即事物不會因為看不見而不存在, 科學一點講就是“兒童具備了, 脫離對物體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該物體持續存在的意識”。

此外, 由於躲貓貓有助於人類認知能力的發展, 那麼很有可能是進化保留了這一遊戲, 並讓它被寶寶們所接受和喜愛。 但對此, 我是表示懷疑的。

3.躲貓貓的“驚喜+期待”

躲貓貓, 有著所有優質笑話的基本結構——驚喜, 以及與之協調的期待。 GerrodParrott和HenryGleitman對6個月、7個月、8個月的嬰兒進行了一次試驗, 並證實了上述觀點。 多數時候, 躲貓貓進行得都比較常規, 但偶爾會做一些非常規的調整, 比如, 一個人藏起來後再出現時就換成另一個人;或是一個人藏在一個地方而出現在另一個地方。

Advertisiment
獨立觀察者就是要通過錄影來觀察小寶寶們在看到不同情況時微笑和大笑的程度。

結果是, 寶寶們在這些非常規的躲貓貓遊戲中微笑和大笑的程度偏低。 不僅如此, 隨著寶寶長大, 他們對常規躲貓貓遊戲的滿意度, 以及對非常規躲貓貓遊戲的滿意度, 兩者之間的差距也在逐漸加大(8個月大的小寶寶對非常規躲貓貓遊戲的滿意度最低)。 就此, 研究人員解釋, 這是由於寶寶能根據遊戲預測結果所致。 隨著寶寶長大, 他們的預測力會越來越強, 這就意味著與實際之間的不協調性會愈發突顯——他們對遊戲也就越來越沒有興趣了。

Advertisiment

4、躲貓貓不只是遊戲

躲貓貓之所以經久不衰的另一個秘密, 是因為它不只是遊戲!隨著寶寶長大, 大人們也會根據寶寶的新本領來調節遊戲規則, 大人小孩都能在新的、大致相似而略有不同的遊戲中獲得樂趣。

最早版本的躲貓貓是簡單的“循聲而見(looming)”, 就是大人說“我要出來啦!”, 然後慢慢把臉靠近寶寶能清晰看到的位置;當寶寶長大一些時, 他們喜歡看大人藏起來然後再出現;再過一年的功夫, 孩子們就能自己掌控遊戲了, 自己躲自己藏然後再自己跑出來。

通過這種方式, 躲貓貓能與不斷成長的嬰兒眼中的世界達成並保持很好的一致性, 同時兼顧他們與日俱增的掌控力, 以及保有的好奇心和驚喜感。

同時, 值得慶倖的是,

Advertisiment
我們這些成年人很喜歡小寶寶的笑聲, 所以我們願意不厭其煩、樂此不疲地重複躲貓貓這個遊戲來聊以自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