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逗”孩子有大智慧 出快樂,別逗出傷害

見到天真可愛的孩子, 總有大人想去逗一逗。 其實, 成人“逗”孩子玩並不是什麼稀奇事, 但“逗”孩子也要分怎麼逗, 逗的結果是孩子和大人都高興, 這才叫“逗”。 許多“逗”孩子都是打著愛的名義——這孩子真可愛啊!來嚇唬嚇唬他, 看他怎麼辦!其實“逗”孩子是一種幽默感的相互傳染, 智慧的“逗”, 既愉悅孩子的身心, 又增進了感情。 而用粗魯的方式“逗”孩子, 不僅讓孩子感到不舒服不高興, 還可能帶來負面的心理陰影。

以下案例中3種逗孩子的方式, 你覺得哪一種合適呢?

1 蕊蕊拿了一塊點心, 正打算往嘴巴裡送一口,

Advertisiment
爸爸突然跑過來奪下蕊蕊的點心, 塞到嘴巴裡咬了一大口, 還對著蕊蕊做鬼臉。 蕊蕊呢, 則大聲哭喊起來:“我的蛋糕被爸爸吃了!我的點心被爸爸吃了!”

2 波波用積木塊圍成一個桶狀, 然後把自己的小兔子放在桶口上, 媽媽走過來看到這一幕後, 一邊笑一邊說:“波波, 你的小兔子坐馬桶呢!”波波眼睛一亮, 隨後哈哈大笑:“小兔子坐馬桶, 小兔子坐馬桶!”

3 然然伸出拇指和食指用手比劃成一個小手槍, 然後對著爸爸“啪啪”, 爸爸應聲而倒, 嘴巴裡還發出“啊”的一聲, 然然一邊笑一邊等爸爸站起來重複“啪啪!”

兩個不同的概念:捉弄孩子與“逗”孩子

捉弄孩子 成人無視孩子的感受, 有意地批評或者欺騙孩子, 故意使孩子哭泣和害怕, 而成人從中得到樂趣,

Advertisiment
給孩子帶來的卻是羞辱、擔憂和失落。 就像前面的第一個案例, 在孩子毫無防備下, 爸爸突然拿走孩子喜歡的食物, 引發了蕊蕊哭泣。 食物在孩子手裡, 所有權就歸孩子了。 很多大人總想試試孩子會不會分享, 總是反復地問:“媽媽能不能咬一口, 爸爸能不能吃一半。 ”當孩子不答應時還會威脅孩子:“下次不帶你去遊樂園!”“以後不給你買了!”這個時刻的孩子還沒有發展出分享的心理能力, 他會認為爸爸媽媽吃了, 我就沒有了, 永遠沒有了。 他也無法做到延遲滿足自己, 如過幾天爸爸媽媽再買來再吃。

強迫孩子讓出自己的東西或者奪走孩子的東西, 這樣“逗”的方式不但讓孩子覺得不好玩, 還會傷害孩子的安全感,

Advertisiment
不能建立其對他人的信任。 特別要注意的是, 惡意作弄孩子, 可能造成心理陰影, 千萬不要拿孩子特別害怕的東西去嚇唬他。 捉弄的刹那, 成人開心了, 可是要平復孩子的情緒卻要花費很長時間, 而且總讓他處在消極的情緒中, 你也會無意間造就一個遇事消極的小傢伙。

“逗”孩子 成人以兒童的快樂為前提, 充滿了溫情, 洋溢著幸福和歡樂。 看看案例2和案例3是不是這樣呢?爸爸媽媽認真觀察著孩子的遊戲, 爸爸媽媽的兩個逗孩子的行為都說明:“孩子, 我知道你在玩什麼, 我們和你一起玩!”看, 快樂的遊戲是不是繼續下去了, 而且還增加了孩子的想像力?這樣的“逗”, 快樂的不是成人是孩子, 會讓孩子形成新的遊戲靈感, 在與父母高品質的相處中增進對父母的感情。

Advertisiment

“逗”孩子其實也有大智慧

尊重孩子的感受

孩子願不願意接受成人的“逗”呢, 看看他的反應我們就知道要不要“逗”了。 很多大人總是一試才發現, 孩子哭得一塌糊塗, 才會吸取教訓。 逗孩子時候最好把我們自己也變成一個孩子, 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 預測一下你的行為之後, 孩子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會帶給他們什麼樣的影響。 有時候, 大人可以借著一個不經意的行動就在悄悄地改變孩子的習慣與想法。

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一會讓孩子笑一會讓孩子哭的大人會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總是琢磨不定, 誰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會生氣。 ”你橫眉怒目地逗孩子呢, 可你逼真的表情就讓孩子覺得是真的。

Advertisiment
他可分不清楚假像還是真實。 一個忽冷忽熱的成人無形中會與孩子建立交往的壁壘, 逼著孩子小心點對待你。 不管怎麼逗孩子都應該保證孩子心理是輕鬆的, 如果有害怕、擔心這樣的小情緒也應該幫孩子及時調節好。

“逗”孩子應把握度

有一種逗是滿目取悅孩子, 爸爸估計假扮小狗, 讓孩子扔東西, 爸爸來撿東西。 或者當孩子拿著棍子打自己時, 還配合著哈哈樂。 務必避免類似涉及人的自尊與安全的遊戲, 莫讓孩子漠視他人的尊嚴, 把危險遊戲作為開心點。

TIPS 遇上他人作弄孩子, 該怎麼做?

有時候, 帶孩子出門, 遇上熟人逗孩子, 屬於上述案例一的情況, 孩子無法接受時, 可以採取以下策略:

對孩子解釋

告訴孩子:“這不是真的,叔叔這是逗你玩的,如果你不想把餅乾分給叔叔可以不給”。也可以讓孩子告訴那位叔叔:“我覺得這樣不好玩,你別這樣了。”

對親友說“不”

以委婉的方式制止親友的行為,找個話題岔開,“點點,去給叔叔拿個蘋果”“點點,你該喝水了”。再和親友解釋,或者提示親友:“我上次這樣逗他,他難受了好幾天呢!”也可以找個藉口暫時避開親友:“哎呀,我們和人約好了,要遲到了,下次聊。”

告訴孩子:“這不是真的,叔叔這是逗你玩的,如果你不想把餅乾分給叔叔可以不給”。也可以讓孩子告訴那位叔叔:“我覺得這樣不好玩,你別這樣了。”

對親友說“不”

以委婉的方式制止親友的行為,找個話題岔開,“點點,去給叔叔拿個蘋果”“點點,你該喝水了”。再和親友解釋,或者提示親友:“我上次這樣逗他,他難受了好幾天呢!”也可以找個藉口暫時避開親友:“哎呀,我們和人約好了,要遲到了,下次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