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邏輯思維社會溝通能力”的教育

孩子此時已經開始嘗試編織具有目的性的邏輯思維, 因此父母應該把握好這個教育良機, 針對孩子未來社會生存環境中所必須的“邏輯思維社會溝通能力”進行刻意的培育。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教育寶寶的社會溝通能力

可在生活當中實施的培育策略建議:

父母陪同孩子吃飯、購物的時候, 依據孩子的“暫時性興趣點”, 鼓勵孩子點菜, 讓孩子向售貨員詢問等, 對孩子的“邏輯思維社會溝通能力”予以培育;

再例如, 在和小朋友遊戲過程中, 鼓勵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 完成自我目的性邏輯思維的實現;在確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

Advertisiment
不過多干涉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問題;等等。 類似這樣的培育策略都是以孩子能夠感知到的, 生動的生活為前提, 在良好安全感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基礎上, 經過父母良好的引導才能夠實現的。

在這裡我們要提醒的是, 在確保孩子身體健康、安全的前提下, 父母在孩子與社會客觀具體資訊環境進行接觸的過程中, 要盡可能地減少孩子“目的性邏輯思維”目的得以實現的替代作用, 以及孩子“目的性邏輯思維”目的實現過程中的轉移作用。 只有這樣, 才能使孩子真正獲得未來社會生存資訊環境中所必須的良好的“邏輯思維社會溝通能力”。

什麼是“替代”與“轉移”作用呢?我們用下面一個問題加以說明。

Advertisiment

父母經常出現的不良培育引導、提醒:

當孩子想要玩共用玩具(例如:幼稚園的大型遊戲設施、社區或公園遊樂設施等)時, 父母主動為孩子開闢“道路”―“替代”作用。

媽媽對正在玩玩具的小朋友:寶貝, 讓小弟弟玩一下可以嗎?他等了很久了。

媽媽:快來, 我們可以玩了, 小哥哥讓你玩了, 說謝謝。

孩子:謝謝, 哥哥!

當孩子發生狀況時, 父母主動出面為孩子解決, 對問題進行“轉移”處理―“轉移”作用。

媽媽:你怎麼哭了?發生什麼事情?

孩子只是哭。

媽媽:哦, 是你把叔叔的東西弄壞了是嗎?

媽媽對叔叔:對不起, 孩子小不懂事情, 給你添麻煩了。

媽媽:好了, 不哭了, 叔叔原諒你了, 我們回家吧!以後不要亂動別人東西就可以了。

當孩子不敢實現自己目的性邏輯思維的時候,

Advertisiment
父母主動幫助, 使孩子失去嘗試溝通的機會。

孩子:媽媽, 我想要一個氣球。

媽媽:好呀!你去問姐姐要一個吧!

孩子:你去幫我要!

媽媽:我不想去, 因為你喜歡, 你想要呀!自己去吧!沒有關係的。

孩子:不, 媽媽去!

媽媽:這孩子膽子就是小, 好吧!你等著媽媽!

等等, 諸如此類的現象父母一定要有意識, 盡可能的避免。

小編點評:通過“邏輯思維社會溝通能力”的教育理論和案例的分析是不是讓您更清晰了思路呢?分清主要和次要的, 快快跟孩子實行吧。


(兼職編輯:楊大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