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隔代教育”讓我們“心驚肉跳"

許多老師發現, 班上性格有明顯缺陷的個別學生, 身上都有“隔代教育”的影子, 這種現象已引起教育界人士的警覺。

溺愛, 是許多老人無法擺脫的陰影

如今, 只要談起對孩子的教育, 人人都知道不能對孩子溺愛, 也知道溺愛只會害了孩子。 但是, 落實到具體每一個人身上, 一些老人就自覺或不自覺地溺愛孩子。

有心理學家認為, 溺愛, 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心理活動, 特別是老人, 幾十年的風雨和坎坷, 老人已經別無所求。 但是, 許多老人在對待孫子輩的教育上, 卻或多或少帶著某種感情☆禁☆色彩, 總認為自己在感情上對子女有所欠缺,

Advertisiment
想利用對孫子輩撫養彌補一下失去的情感。

由於老人往往溺愛孩子, 而較少理會這種滿足是否對孩子有益, 過分的溺愛和遷就容易使孩子產生“自我中心”意識, 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個性。 過分保護遏制了孩子的獨立能力和自信心的發展, 增強了孩子的依賴性, 容易使孩子變得更加嬌氣。 祖輩深受傳統思想的束縛, 接受新生事物較慢, 影響孩子創新個性的形成。

在許多家庭, 大家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父母在對孩子的過錯行為進行教育時, 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總免不了在旁邊插上一兩句話, “孩子還小, 不懂事。 ”“你們小時候我都沒有這樣對待過你。 ”“孫子乖, 待會兒我給你買吃的,

Advertisiment
氣死你老爸”諸如此類的話, 讓孩子更加有恃無恐。

在前面案例二中提到的家庭教育, 由於孩子已經形成“以我為中心”概念, 家裡不管什麼好的, 首先就得滿足孩子。 吃東西, 肯定是最好的夾在孩子碗裡, 而且一堆老高, 生怕孩子餓著似的。 爺爺家管教稍嚴一點點, 外公外婆的電話就不停地追到爺爺家, 擔心孩子受皮肉之苦。 據說, 孩子的父親一次氣極打了兒子一下, 外婆就在旁邊傷心地陪外孫哭, 而且責怪女婿讓孩子受苦了。 老兩口都是有一定文化的人, 可沒見他們教孩子學點知識, 小孩只知道用玩具手機模仿“大老闆”口氣擺佈老人, 而他們覺得孩子很可愛、聰明。

有鄰居說, 他們看在眼裡, 疼在心裡, “這家子人如此沒有原則地寵愛孩子,

Advertisiment
既表現出老人的極端不負責任, 又說明他們有某種私心”。 鄰里指出, 這種私心就是在某種程度上把孩子當成自己晚年的玩物。

孩子的父母說, 我們很無奈

據調查顯示, 我市目前0-6歲的孩子, 10個中就有五六個主要由隔代老人教育。 隨著社會老齡化趨勢的形成, 祖輩承擔對孫輩的家庭教育正成為家庭的教育特色。 調查表明, 孩子年齡愈小, 與祖輩生活在一起的比率愈高。 社會競爭加劇, 工作節奏加快, 許多年輕父母們將更多的精力集中於事業。

一位外資企業的張女士已經做了4年的媽媽, 帶孩子的經驗卻只有半年。 她說, 自己有時間也屬於各種各樣的社交和兩人世界, 孩子讓爺爺奶奶帶著沒什麼不好。

Advertisiment
而更多的父母選擇讓老人帶孩子則是出於無奈。 做了2年半爸爸的王先生就說:“其實我和孩子她媽都想跟孩子有更多的接觸時間, 但工作實在太忙, 我們也沒辦法。 ”

九龍坡某小院的章先生日前對記者訴苦, 他一個人在外工作, 每天的壓力太大了, 根本沒有時間教育孩子, 章的妻子幾年前因單位沒有效益放回家閑呆著。 據說, 這位太太是家裡的獨子, 從小到大就沒做過什麼家務, 更談不上教育下一代了。 章太太成天在家與鄰居從玩“金花兒”、麻將到“鬥地主”, 5歲不到的女兒, 就丟給孩子的爺爺奶奶管, 而爺爺奶奶生活了幾十年, 由於兩人的性格不合, 幾乎每天都能聽到老人的磕碰吵鬧聲, 結果孫女在家學會了動不動就賭氣、指桑駡槐、摔東西甚至髒話。

Advertisiment

在“現在就這麼一個孩子, 遷就一點有何不可”的觀念支配下, 許多孩子的父母也就懶得批評老輩子對孫子輩的嬌慣。 記者從我市部分小學、中學瞭解到, 班上成績優秀、懂禮貌、思想活躍的孩子, 幾乎沒有一個在家裡被老人或父母過分寵愛過。

孩子教育該誰管?

記者曾聽到一位元年輕母親說的話, 她說, 我要了孩子, 就要對孩子的未來負責, 再苦再累, 我也要讓孩子在我的身邊接受我和孩子的父親的教育。

有專家說, 我們並不完全反對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也有優勢。 比如, 不少祖輩家長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 願意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生活, 而且能夠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敘述。 加上祖輩家長具有撫養和教育孩子的實踐經驗, 對孩子在不同的年齡容易出現什麼問題,應該怎樣處理,他們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而且,祖輩家長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是有效處理孩子教育問題的有利條件等等。

老師和兒童心理學專家在分析孩子的教育時,都會告訴做父母的一句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見,父母對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如今,殘酷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許多年輕的父母的確因事業和飯碗而不得不疲勞地奔波,無暇顧及對孩子從生活到人生道路教育的關照。但是,這並不能成為父母不管孩子的理由,也不能成為祖輩溺愛孫輩的理由。

父母要和孩子多接觸,父母趨於理性,而隔代老人趨於感性。父母教孩子一種知識,給孩子買一樣東西,滿足孩子一個要求,往往考慮這樣做對孩子的成長是否有益處,著眼于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但老人對待孩子往往有一種溺愛的傾向,以儘量滿足孩子的願望為出發點,而較少理會這種滿足對他們有益還是有害。

家庭教育專家李洪曾說,隔代教育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只有清楚地認識到隔代教育的利與弊,在發揮其教育優勢的同時,認真克服種種負面影響,才能使孩子現有的家庭教育狀況得以改進,使我們的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他建議年輕的父母,不管多麼忙,都要抽點時間與孩子在一起,不要完全把對孩子的教育權、撫養權交給老人,這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做法。

對孩子在不同的年齡容易出現什麼問題,應該怎樣處理,他們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而且,祖輩家長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是有效處理孩子教育問題的有利條件等等。

老師和兒童心理學專家在分析孩子的教育時,都會告訴做父母的一句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見,父母對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如今,殘酷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許多年輕的父母的確因事業和飯碗而不得不疲勞地奔波,無暇顧及對孩子從生活到人生道路教育的關照。但是,這並不能成為父母不管孩子的理由,也不能成為祖輩溺愛孫輩的理由。

父母要和孩子多接觸,父母趨於理性,而隔代老人趨於感性。父母教孩子一種知識,給孩子買一樣東西,滿足孩子一個要求,往往考慮這樣做對孩子的成長是否有益處,著眼于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但老人對待孩子往往有一種溺愛的傾向,以儘量滿足孩子的願望為出發點,而較少理會這種滿足對他們有益還是有害。

家庭教育專家李洪曾說,隔代教育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只有清楚地認識到隔代教育的利與弊,在發揮其教育優勢的同時,認真克服種種負面影響,才能使孩子現有的家庭教育狀況得以改進,使我們的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他建議年輕的父母,不管多麼忙,都要抽點時間與孩子在一起,不要完全把對孩子的教育權、撫養權交給老人,這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做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