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你迫不及待吐槽!
別急, 別急!
咱們先捋一捋:“養孩子是不是一場比賽?”
有的家長認為, “才不是!我家孩子最好了, 不要跟別人比。 ”
也有的家長會滑向另一個極端, “當然是!不是說階級固化嗎?不努力、不比賽怎麼行?”
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 “養孩子的比賽”, 幾乎不可避免。
不少家長接受不了“別人的炫耀”, 卻無形中, 常常對自己的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盼和要求, “你看看別人家孩子!”
舉例來說:聽到別人講這些話, 你是不是心裡有些不自在?
“我家寶寶3個月就睡整覺了!你呀, 趕緊給孩子斷夜奶。 ”
“我家寶寶已經會走了,
Advertisiment
“我家開口早, 最近會背《詠鵝》了呢!”
當然, 還有一種情況可能是這樣的:
“唉, 我家寶寶怎麼這麼難帶?為什麼‘天使寶寶’都在別人家?”
“你個膽小鬼, 人家打你, 你不還手嗎?你看看石頭哥哥, 多勇敢!”
“寶寶, 快叫阿姨!誒?你這孩子, 幹嘛往媽媽身後躲啊?真沒出息!學學朵朵姐姐!”
表面上看, 這種“比賽”、“攀比”是虛榮, 是急於求成。
其實, “攀比”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心理, 並非一無是處。 家長在面對有意無意的“比賽”、“攀比”時, 如何理性看待, 調整心態, 甚至及時發現問題, 才是至關重要的。
“比賽”誰先會爬、站、走
孩子1歲以前, 因為沒經驗, 加上初為人父母的謹慎, 很多家長都是“照書養”。
書上說“七坐八爬”, 到了8、9月齡, 孩子如果還沒有會爬的跡象,
Advertisiment
此時, 恰好鄰居家的寶寶, 7月齡就爬得很利索, 更是讓家長坐如針氈, “寶寶不會有什麼問題吧?”“難道是缺鈣?”
類似的情況還有:“比賽”抬頭、站、走、長牙、身高體重……
為什麼這種“比賽”沒有意義?
關於大動作發展的時間規律, 有一個順口溜:1舉頭、2舉胸、3翻、6坐、7滾、8爬、9站……還有一些民間說法是“七坐八爬”。
不管是6月齡還是7月齡會坐, 都是出於統計學上的指導意見。 實際上, 每個孩子的生長發育, 存在很大差異。
家長可以多給孩子創造大動作發展的條件:
不要老抱著孩子不撒手, 剝奪孩子練習的機會;
讓孩子多趴, 因為趴, 是一切大運動發展的基礎;
讓孩子趴在相對比較硬的地方, 這樣孩子使起勁兒更容易;
如果家長和孩子互動,
Advertisiment
孩子出牙晚, 主要原因有遺傳和營養兩方面, 此外, 還和孩子出生的地區、季節、戶外活動的多少等因素有關。
這也是為什麼, 有的孩子4個月就開始出牙了, 有的孩子則要推遲到11~12個月, 甚至是1周歲以後。 通常來講, 只有孩子到了13個月以後, 乳牙還都沒有萌出, 才將這種情況算作乳牙萌出延遲。
因此, 家長們在孩子出牙的過程中, 無需和別的孩子比較, 更不必焦慮, 因為孩子出牙的個體差異很大!
再比如身高體重, 除了遺傳因素, 還受後天運動強度、飲食習慣、睡眠品質等因素影響。
一段時間內, 孩子長了多高、多重、生長發育是否遲緩, 應該以繪製生長曲線的方式連續來看,
Advertisiment
“比賽”誰輔食吃得好
孩子6個月, 該添加輔食了。
為什麼我家孩子對輔食興趣不大?隔壁小哥哥卻總是胃口那麼好?
連15個月的弟弟都會自己拿勺子吃飯了, 我家孩子拿到勺子只會玩, 還把輔食灑得到處都是!
18個月的妹妹自己吃飯吃得可香了, 我家的追著喂也不肯吃!
為什麼這種“比賽”值得借鑒?
孩子對輔食的興趣不大, “不如隔壁小哥哥胃口那麼好”, 家長需要分析:
是輔食性狀不符合孩子咀嚼和吞咽能力?
是食材太單一, 孩子吃膩了?
是餵養方式讓孩子覺得抗拒?
是孩子運動量不夠, 消耗太少?
還是餵養時機不對?比如孩子剛喝完奶,
Advertisiment
比如, 有很多家長怕孩子吃不飽, 總是希望孩子“多吃一口”, 於是“追著喂”、“哄著喂”、“邊玩邊喂”屢見不鮮。 實際上, 當寶寶開始玩食物, 或者當媽媽把勺子送到寶寶嘴邊, 寶寶把頭偏向一邊時, 就是“我吃飽了”的信號。
嬰幼兒每次進食量會有25%的差別, 所以每次進食不能絕對定量。 如果孩子不想吃了, 就停止, 不要追著喂, 造成不良進食習慣。
有的家長羡慕別的孩子會自己拿勺子吃飯, 其實, 只要家長懂得為孩子創造練習的機會, 並不是什麼難以實現的事。
建議家長根據孩子的磨牙情況和咀嚼能力, 適時引導孩子自己吃!當然, 食物的性狀一定要符合孩子的發育特點。 孩子在自己吃東西的時候, 要有大人在一旁看護。
一般來說, 孩子在7、8個月左右時,就可以接受細小顆粒的、軟爛的食物性狀了,這時候的輔食不一定全是泥糊狀了。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一些“手指食物”,供孩子練習自主進食。
當然,孩子剛開始練習自主進食,可能會把餐椅、地上弄得一團糟。家長要做好思想準備哦!好在這個過程很短暫,一般一、兩個月就好了。
“比賽”誰更熱情外向
在這個越來越講求交流、溝通、合作的社會裡,誰不希望寶寶成為社交小達人呢?畢竟,那些落落大方的孩子,真是討喜啊!
無奈的是,自家孩子在家“作威作福”,出門就蔫兒了……
可能是天生慢熱,孩子幾乎從來不主動跟別人打招呼,也不像別的孩子那麼熱情開朗。真是著急啊!
為什麼這種“比賽”沒有可比性?
人和人的先天性格是不同的,內向或外向本身,沒有絕對優缺點。
美國有一位研究內向性格的專家蘇珊·凱恩,她寫了一本書,叫《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她認為:那些表現得內向的人,可能更擅長深入思考和冷靜分析,儘管他們可能看起來不善言辭,但並不代表他們的內心不豐富。
因此,家長們不要隨意為孩子貼上“內向”、“害羞”的標籤,因為的確有很多寶寶是慢熱型的,而且有些寶寶表達友好的方式可能比較含蓄。
對孩子來說,社交是一項需要慢慢習得的本領。
家長應該積極創造機會讓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玩,引導孩子正確地與人交往。
如果孩子在生人面前表現得很緊張,不要強迫孩子,更不能羞辱、嘲諷孩子。家長不妨多些耐心,等孩子和其他人熟悉了,再嘗試問好也不遲。
有很多內向的孩子,不論家長如何鼓勵,就是沒有社交意願,寧願一個人待著。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也不要著急。這樣的孩子天生更敏感,內心情感豐富,做事認真仔細,善於發現細節……況且,無論孩子眼下表現得怎麼樣,都不代表孩子長大後一定會是這樣的人。
“比賽”誰更愛看書
“我家孩子啊,特別愛看書!一天能看十幾本繪本呢!”
“妞妞在家,經常一個人自己看書,還興致盎然的!”
聽到這樣的“炫耀”,再對比自己家那個整天沉迷於手機、ipad的孩子……一聲歎息!
這種“比賽”是在敲警鐘!
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是這一代小朋友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東西。
今年高考期間,有一則社會新聞:《為高考斷網三年,結果作文題目是共用單車》,引發了很多人思考:對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確不應該“一刀切”,家長需要理性看待——既不能讓孩子沉迷,也不應絕對禁止。
不過,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過長,因此對閱讀繪本喪失興趣,對戶外活動提不起勁時,就要引起重視了!
毫無疑問,從小培養閱讀習慣,對孩子發展語言能力、拓展知識面等至關重要。
不過,當家長發現,孩子相比其他小朋友,對閱讀並沒有那麼大的興趣時,就要開始反思了。
有的家長可能認為,“我家孩子還小呢!拿到書只會啃咬撕。”
沒錯!小月齡孩子對繪本的興趣並不是家長眼中的“看”,而是啃咬撕,但是孩子此時幾乎對所有事物的瞭解方式都是這樣——即使給孩子一個玩具,孩子也是拿過來先咬不是嗎?所以,家長不妨保持寬容和尊重,給孩子一點時間。
還有的家長已經意識到孩子過於沉迷手機,想糾正孩子的行為,於是給孩子買了一大堆繪本!
但是,家長自己有沒有常常在刷手機呢?孩子是不是在有樣學樣呢?如果沒有培養起親子閱讀的氛圍,沒有掌握給孩子講繪本的技巧,那麼,光羡慕“別人家的孩子”顯然是沒用的。
“比賽”孩子的特長
你家會背誦《詠鵝》,我家就得立刻學《鋤禾》;
你家會唱ABC,我家趕緊學《小星星》;
你家會跟著音樂跳舞,我家孩子也要上去比一比……
似乎孩子總歸是要有一項技能,家長才有炫耀的資本。
這種“比賽”錯位了!
對於嬰幼兒來說,暫時可以掌握的技能有限。
家長為孩子感到自豪的、迫不及待炫耀的心態可以理解,不過,這種“比賽”錯位了。
每個孩子的天賦、興趣不同,不能用一個標準去衡量所有的小朋友。
你家孩子對音樂天生敏感,身體的協調性也不錯,很適合用跳舞來展現。
我家孩子對色彩和線條敏感,有繪畫天賦,但繪畫不如跳舞那樣能“隨時隨地”施展身手。
根本不是一個維度,怎麼比?!
為人家長一個很重要的作用是:發現、挖掘和培養孩子的“天賦”或“興趣”!
家長只有挖掘出孩子的“天賦”或“興趣”,才能更精准地加以培養;如果家長找不到孩子最有靈性的地方,那麼即便耗費大量金錢和精力,也未必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比賽”誰長得更好看!
這個……完全沒!法!比!
我不管!
我家的,最!好!看!
孩子在7、8個月左右時,就可以接受細小顆粒的、軟爛的食物性狀了,這時候的輔食不一定全是泥糊狀了。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一些“手指食物”,供孩子練習自主進食。當然,孩子剛開始練習自主進食,可能會把餐椅、地上弄得一團糟。家長要做好思想準備哦!好在這個過程很短暫,一般一、兩個月就好了。
“比賽”誰更熱情外向
在這個越來越講求交流、溝通、合作的社會裡,誰不希望寶寶成為社交小達人呢?畢竟,那些落落大方的孩子,真是討喜啊!
無奈的是,自家孩子在家“作威作福”,出門就蔫兒了……
可能是天生慢熱,孩子幾乎從來不主動跟別人打招呼,也不像別的孩子那麼熱情開朗。真是著急啊!
為什麼這種“比賽”沒有可比性?
人和人的先天性格是不同的,內向或外向本身,沒有絕對優缺點。
美國有一位研究內向性格的專家蘇珊·凱恩,她寫了一本書,叫《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她認為:那些表現得內向的人,可能更擅長深入思考和冷靜分析,儘管他們可能看起來不善言辭,但並不代表他們的內心不豐富。
因此,家長們不要隨意為孩子貼上“內向”、“害羞”的標籤,因為的確有很多寶寶是慢熱型的,而且有些寶寶表達友好的方式可能比較含蓄。
對孩子來說,社交是一項需要慢慢習得的本領。
家長應該積極創造機會讓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玩,引導孩子正確地與人交往。
如果孩子在生人面前表現得很緊張,不要強迫孩子,更不能羞辱、嘲諷孩子。家長不妨多些耐心,等孩子和其他人熟悉了,再嘗試問好也不遲。
有很多內向的孩子,不論家長如何鼓勵,就是沒有社交意願,寧願一個人待著。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也不要著急。這樣的孩子天生更敏感,內心情感豐富,做事認真仔細,善於發現細節……況且,無論孩子眼下表現得怎麼樣,都不代表孩子長大後一定會是這樣的人。
“比賽”誰更愛看書
“我家孩子啊,特別愛看書!一天能看十幾本繪本呢!”
“妞妞在家,經常一個人自己看書,還興致盎然的!”
聽到這樣的“炫耀”,再對比自己家那個整天沉迷於手機、ipad的孩子……一聲歎息!
這種“比賽”是在敲警鐘!
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是這一代小朋友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東西。
今年高考期間,有一則社會新聞:《為高考斷網三年,結果作文題目是共用單車》,引發了很多人思考:對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確不應該“一刀切”,家長需要理性看待——既不能讓孩子沉迷,也不應絕對禁止。
不過,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過長,因此對閱讀繪本喪失興趣,對戶外活動提不起勁時,就要引起重視了!
毫無疑問,從小培養閱讀習慣,對孩子發展語言能力、拓展知識面等至關重要。
不過,當家長發現,孩子相比其他小朋友,對閱讀並沒有那麼大的興趣時,就要開始反思了。
有的家長可能認為,“我家孩子還小呢!拿到書只會啃咬撕。”
沒錯!小月齡孩子對繪本的興趣並不是家長眼中的“看”,而是啃咬撕,但是孩子此時幾乎對所有事物的瞭解方式都是這樣——即使給孩子一個玩具,孩子也是拿過來先咬不是嗎?所以,家長不妨保持寬容和尊重,給孩子一點時間。
還有的家長已經意識到孩子過於沉迷手機,想糾正孩子的行為,於是給孩子買了一大堆繪本!
但是,家長自己有沒有常常在刷手機呢?孩子是不是在有樣學樣呢?如果沒有培養起親子閱讀的氛圍,沒有掌握給孩子講繪本的技巧,那麼,光羡慕“別人家的孩子”顯然是沒用的。
“比賽”孩子的特長
你家會背誦《詠鵝》,我家就得立刻學《鋤禾》;
你家會唱ABC,我家趕緊學《小星星》;
你家會跟著音樂跳舞,我家孩子也要上去比一比……
似乎孩子總歸是要有一項技能,家長才有炫耀的資本。
這種“比賽”錯位了!
對於嬰幼兒來說,暫時可以掌握的技能有限。
家長為孩子感到自豪的、迫不及待炫耀的心態可以理解,不過,這種“比賽”錯位了。
每個孩子的天賦、興趣不同,不能用一個標準去衡量所有的小朋友。
你家孩子對音樂天生敏感,身體的協調性也不錯,很適合用跳舞來展現。
我家孩子對色彩和線條敏感,有繪畫天賦,但繪畫不如跳舞那樣能“隨時隨地”施展身手。
根本不是一個維度,怎麼比?!
為人家長一個很重要的作用是:發現、挖掘和培養孩子的“天賦”或“興趣”!
家長只有挖掘出孩子的“天賦”或“興趣”,才能更精准地加以培養;如果家長找不到孩子最有靈性的地方,那麼即便耗費大量金錢和精力,也未必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比賽”誰長得更好看!
這個……完全沒!法!比!
我不管!
我家的,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