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香蕉寶寶”養成記:先吃“肉包子”,再喝“洋墨水”

看著《爸爸去哪兒2》裡面的萌娃自然的用英語交流, 再反思自己苦學多年依然蹦不出一句完整表達的英語水準。 很多年輕的父母感慨“學外語, 要趁早”, 因此便早早的把孩子送上了“求言”之路。 為了讓孩子更好的融入環境, 有些父母甚至規定, 在家裡也只能用外語表達, 孩子看卡通或聽音樂也要聽外語, 孩子每天必須背誦一定量的詞彙。 其實這些方法只會抹煞孩子的學習興趣, 唯有先強化健全的母語, 才有助於外語的學習。

Advertisiment

1、學外語不能淪於背誦和跟隨流行

語言是一種社交的活動, 學習外語並非只是單單的背誦單字, 而是要將這些字彙, 在社交的情境中, 透過和真人對話互動, 重新組合。 唯有在自然互動的情境中, 孩子才能真正地體會到該種語系的語音, 以及所有與這個語系有關的東西(如:文化與生活習慣)。

單調地重複背誦字句, 孩子們雖然看似能將外語朗朗上口,

Advertisiment
但卻毫無學習的樂趣, 也不明白為什麼要學一個聽起來很奇怪的話語。 如此, 外語的學習就只淪於跟隨流行, 或是另一種記憶式的遊戲。 對語言的認知, 甚或世界觀, 都沒什麼幫助。

2、學前階段, 學好母語才是上策

由於大腦對語音的敏感期, 隨著年齡增長會慢慢地褪去, 所以有些人主張, 越早開始學外語, 對發音的準確性, 似乎越可掌握。 然而, 母語的良好基礎, 卻是不可忽視。

根據研究報告, 健全的母語發展有助幼兒外語的學習。 在母語的環境中, 幼兒能自然地體會語言的社交功能, 而幼兒對母語句型、語音的認知, 會自然地轉移到外語的語系上。 大腦能因此重新歸納和演繹, 始能將外語靈活運用。

Advertisiment

比如, 爸媽與孩子一起唱誦童謠, 孩子能因此體會語言音韻的關係。 中文和外語一樣, 有許多“押韻”的童謠, 孩子從小念著“排排坐, 吃果果”, 學外語的時候也能很自然的接受“Doe, a deer, a female deer”。

3、以故事和生活經驗, 聯結語言學習

爸媽和孩子一起用母語念故事書、以母語説明情節,

Advertisiment
更容易讓孩子瞭解故事內容和結構;孩子藉由母語與人互動、輕鬆交談的機會, 也更能探討知識。 日後, 在學科抽象觀念上的建立, 將更容易與外語聯結上, 不僅增進外語的學習, 也更有助於認知的發展。

4、體會語言背後的文化, 學做世界公民

在學習的過程中, 爸媽若能説明孩子認識母語之美, 並體驗母語和外語在結構、發音以及用法的異同, 孩子不但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所知道的事與物, 進而瞭解別人所要傳遞的訊息。

更重要的是, 引發孩子在日後發展對自我文化與母語的自信, 並在擴展視野的同時, 能堅定地體認出學習外語在人類文化傳承中的意義, 體悟到如何與來自不同文化、語言背景的世界公民互動交流,

Advertisiment
那才是真正地擁有一個健康、美好的世界觀。

熟練的掌握一門外語, 對於孩子以後的發展無疑是有益的。 但是, 才牙牙學語的小孩, 父母們就不要操之過急, 打好母語基礎, 先吃“肉包子”, 再喝“洋墨水”, 你也能擁有一個退可繞口令、進可飆英語的“香蕉寶寶”。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