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體罰教育”的意義何在?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 難免淘氣搗蛋不聽話, 有些父母開始會使用言語教育, 但是結果不如人願。 長期無效之後, 父母就開始“體罰教育”了, 有時父母實在氣不過下手難免沒輕重, 寶寶雖然變乖了, 但開始不再跟父母交談了。 對於這樣的情況, 不少父母都遇到過, 這是父母共同的教育難題。 哪到底“體罰教育”意義何在?又該如何把握度呢?父母在實施體罰時, 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及時懲罰, 不能翻舊帳。  

要堅持隨錯隨罰的原則, 這樣孩子所做的錯事就能與懲罰帶來的不愉快建立起聯結。 這樣, 他以後再做這些錯事時,

Advertisiment
會立刻想到懲罰帶來的不愉快體驗。  

2.講明道理, 告訴孩子下次應該怎麼做。  

懲罰時, 要告訴孩子為什麼打他。 打只能阻止錯誤行為再次出現, 但它本身不能帶來正確行為。 只有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以及造成的危害時, 才不會再犯。 由於孩子年齡小, 即使這次真心說“下次不敢了”, 但可能不知道下次應該如何做。 因此, 父母有必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告訴他正確的做法。 而且, 還要考慮到自己提出的做法是不是超出孩子的界限, 給他的建議是否容易做到的, 而不是孩子根本做不到的。  

3.不要在外人面前打孩子。  

孩子儘管小, 但有自己的臉面, 尤其是在小夥伴面前, 他是不甘落後的。 一旦別人知道自己挨打了,

Advertisiment
稍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會像大人一樣覺得這是奇恥大辱。  

4.不能經常打孩子。  

俗語道:“常罵不驚, 常打不怕。 ”孩子要是經常挨打, 由於“久經沙場, 千錘百煉”, 就會變得“軟硬不吃, 刀槍不入”。  

理論上, 我們一直不贊同對孩子使用“體罰教育”。 但現實生活中, 有些孩子光靠言語真的行不通, 父母無奈之下選擇了體罰教育, 生氣至極之時, 下手自然沒輕重。 之後孩子倒是學乖了, 但孩子不在與你交流。 把你視為仇人, 到頭來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所以在進行體罰教育時時時刻刻記住這四個要點, 能最大程度地避免類似的情況發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