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為人父母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總希望孩子能避免經歷傷痛。 但是死亡這個看似諱莫如深的話題, 卻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如果有一天, 孩子問你:“媽媽, 你會死嗎?”到底該如實回答讓孩子直面死亡, 還是用美好的謊言讓孩子暫時遠離這種憂傷?
媽媽分享:金魚的死 讓孩子對死亡產生追問
孩子對“死亡”二字產生感受, 並不一定是親身經歷了身邊親人的離世。 有些因為動畫片、有些因為故事情節, 有些因為自己飼養的寵物離世。 媽網網友閃閃媽就分享了自己孩子在看到家中小魚死掉後的一段經歷:
Advertisiment
養的魚死後 孩子開始對“死亡”進行追問
前段時間家里弄了個小魚缸, 買了些粗養的小魚, 一時手癢沒忍住, 還是買了條比較嬌氣的鬥魚, 結果不出所料, 鬥魚買回來很弱, 沒幾天就死了。 兒子2歲半, 記憶力已經很好, 所有的魚教一遍就都記住了, 也懵懂地知道這些是家裡飼養的寵物。 這兩天他看魚的時候, 時不時就會問, 鬥魚在哪裡呢?
他爸爸說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他, 我不想編什麼鬥魚去了天堂, 鬥魚去了遠方這一類的謊言騙孩子, 覺得以後他大了更沒法解釋清這種事情, 就跟他爸爸說直說吧。
他爸爸自然是沒說, 蒙混過去了。
今天我給魚缸換水, 所有水草都拿出來, 缸裡的魚一目了然, 孩子又問我鬥魚去哪裡了,
Advertisiment
事後我回想這樣的回答會不會太輕率了些, 是不是真的應該瞎掰些“美麗的謊言”來搪塞一下他比較好?
回答孩子問及死亡的問題 要分階段
很多孩子都會目睹親人過世、寵物死亡等各種生命無法延續的情形, 在這樣的情況下, 他們一定要刨根尋底地搞明白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 面對這些追問, 家長應該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 要不要說明真相, 以及如何說明才能孩子明白死亡的含義又不會讓他們感到害怕?
Advertisiment
面對孩子對死亡的不理解 要根據孩子所處的階段進行解釋
要想做出合理的說明, 首先就必須深入瞭解兒童對待死亡的認知狀況。 不同階段的孩子, 對“死亡”的認知是有所區別的。 孩子對“死亡”的認知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階段是3~5歲
此時期的孩子認為“死亡”就好像睡覺或去很遙遠的地方玩一樣, 所以認為一天當中可能會有多次體驗死的感覺, 如爸爸去上班了, 媽媽不在了。 死掉的人不過是暫時離開, 並沒有完全消失。 一般的情況下, 此時期的兒童幾乎將死亡看作是生存的一部分, 你死掉一會兒, 又醒來一會兒, 接著又會死掉一會兒。
第二個階段大約是在5~9歲
這階段的孩子已經知道、瞭解死亡的真正意義,
Advertisiment
第三階段是在9~12歲
這時期的孩子已經知道死是人一生都不可避免的, 在每一個人身上都會發生, 其中自然包括自己有一天也會死亡的事實。 他們已經開始不再把死亡看成是一種外在力量, 而看成是一種生命固有的必然現象。 人都會慢慢地變老、生病, 最後走向死亡。 這時的孩子也開始主動地去避免死亡, 例如, 有病時會主動要求吃藥,
Advertisiment
面對5~12歲的孩子 應該向他們解釋死亡
由孩子對死亡認知的三個階段可以看粗, 當孩子處於5~12歲的階段時, 父母可以對死亡做出正面的解釋, 正因為死亡問題對孩子的心理或性格發展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所以父母在處理這種問題時, 必須非常謹慎小心。 適當的做法是, 生活裡不要刻意去避免談到死亡的問題, 更不要壓抑孩子哀傷的心理, 讓孩子自然表現出沮喪、氣憤、流淚、內疚、反抗等情緒。 不要禁止孩子對死亡產生的懷疑、流淚、發問以及孩子對此提出的不同意見和疑問, 父母尊重孩子對死、生意義的不同見解, 不要給予孩子種種對待死亡的錯誤印象,或用類似童話的那種半真半假的說法解釋死亡。為什麼說這種美化的解釋不可取呢?
用美好的說法解釋“死亡”到底好不好?
跟孩子談“死亡” 三種不可取的解釋
面對孩子的發問,一般的父母常常會用到以下的幾種解釋,我們首先就對此進行分別討論:
第一種,把“死亡”捏造成一個美麗的童話故事。很多的父母喜歡這樣做,受故事的誘惑,孩子很容易信以為真地掉進一個幻想的世界裡,而將“死亡”殘酷的一面忘得乾乾淨淨。父母以為用這種處理方法可以使得孩子永遠生活在美好的世界裡,將他們永遠保護在沒用傷痛的世界裡。但這決不是一種健康的手法,因為往後他們很可能較難以去面對人生的真實一面。
第二種,父母常會用“去很遠很遠的地方旅行了”或“到天堂去了”來替代“死亡”的說法。這種方法孩子比較能接受,可以起到安撫孩子的作用,也因此消除了失去親人或寵物的不安和傷心。但或許時間一久孩子就會對死者,怎麼去那麼久?而產生抱怨,或認為他們不跟自己說聲“再見”就走而懷恨在心,所以父母用旅行來代替死亡告訴孩子,也不是一種很恰當的方法。
第三種,把死比喻成“睡覺”,很多大人會跟孩子說死亡就是“安安靜靜的睡覺,睡好久好久永遠都不起來”。在這樣的描述中很容易混淆死亡和睡覺這兩個事件,關於這點,身為父母的應該特別注意,否則孩子可能會害怕睡眠,甚至恐懼一睡就會不起,所以要幫助孩子理清死亡與睡眠的差別。
儘管以上三種例子都是父母較常用的,但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常用的方法都存在著問題。那麼,究竟哪種方法才是最好的呢?
最好的方法:親切而自然地講出真相
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自然而親切地給孩子講述事實的真相。在對孩子進行說明時,父母可以用植物來做比喻,花草通常會在春天、夏天的時候生長,到了秋冬時卻會一一的凋謝,所有的生命也是一樣,會有生長、茂盛及死亡等時期。同時應儘量避免去使用可怕、恐怖的語句和神情,溫和的語調、簡單的詞語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形成一種對“死亡”理智且平和的態度。另外要注意的是,談論的重點也應放在生命是充滿美麗的一面,而非在死亡病態上。如此,孩子會慢慢瞭解死亡的意義,並且能夠減少恐懼心理的產生。
解釋死亡:用親切而自然的語氣講出真相
總之,解釋死亡的最好原則就是:將事實明白且清楚地告訴孩子。以下提供一個簡單的範例,可供家長參考:
孩子:爸爸,媽媽,你們會死嗎?
父母:是的,我們會死的。我們現在身體很好,而且你年紀小,需要我們的説明,所以我們還不想死;當你長大後,你便不需要我們來照顧你了,即使我們上了年紀死了,我們仍會彼此想念的。這當然使人很難過,但也沒什麼,因為那時你能自己照顧自己了。如果我們在你沒有長大的時候死去,我們會讓叔叔、阿姨來照料你。他們無法取代我們,但他們會幫助你的,就像我們做的那樣。如果我們現在死去,我們會感到傷心,因為我們不能幫助你,分享你的快樂。但你將永遠擁有我們的愛,這是最重要的事,而且因為我們愛你,叔叔和阿姨也會愛你的。我們無法預見或阻止我們的死亡,在你活著的時候,我們總有一天要死的,但我們現在盡可以享受我們在一起的美好時光。我們死了之後,你便擁有了這些美好的記憶,這些記憶將永遠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死者與生者之間的橋樑就是愛,這是唯一不變的,也是唯一的意義。”所以父母在回答有關死亡的問題時,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記多給孩子一份愛,用愛彌補他心中所失去的、用愛消除他心中所恐懼的。
不要給予孩子種種對待死亡的錯誤印象,或用類似童話的那種半真半假的說法解釋死亡。為什麼說這種美化的解釋不可取呢?
用美好的說法解釋“死亡”到底好不好?
跟孩子談“死亡” 三種不可取的解釋
面對孩子的發問,一般的父母常常會用到以下的幾種解釋,我們首先就對此進行分別討論:
第一種,把“死亡”捏造成一個美麗的童話故事。很多的父母喜歡這樣做,受故事的誘惑,孩子很容易信以為真地掉進一個幻想的世界裡,而將“死亡”殘酷的一面忘得乾乾淨淨。父母以為用這種處理方法可以使得孩子永遠生活在美好的世界裡,將他們永遠保護在沒用傷痛的世界裡。但這決不是一種健康的手法,因為往後他們很可能較難以去面對人生的真實一面。
第二種,父母常會用“去很遠很遠的地方旅行了”或“到天堂去了”來替代“死亡”的說法。這種方法孩子比較能接受,可以起到安撫孩子的作用,也因此消除了失去親人或寵物的不安和傷心。但或許時間一久孩子就會對死者,怎麼去那麼久?而產生抱怨,或認為他們不跟自己說聲“再見”就走而懷恨在心,所以父母用旅行來代替死亡告訴孩子,也不是一種很恰當的方法。
第三種,把死比喻成“睡覺”,很多大人會跟孩子說死亡就是“安安靜靜的睡覺,睡好久好久永遠都不起來”。在這樣的描述中很容易混淆死亡和睡覺這兩個事件,關於這點,身為父母的應該特別注意,否則孩子可能會害怕睡眠,甚至恐懼一睡就會不起,所以要幫助孩子理清死亡與睡眠的差別。
儘管以上三種例子都是父母較常用的,但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常用的方法都存在著問題。那麼,究竟哪種方法才是最好的呢?
最好的方法:親切而自然地講出真相
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自然而親切地給孩子講述事實的真相。在對孩子進行說明時,父母可以用植物來做比喻,花草通常會在春天、夏天的時候生長,到了秋冬時卻會一一的凋謝,所有的生命也是一樣,會有生長、茂盛及死亡等時期。同時應儘量避免去使用可怕、恐怖的語句和神情,溫和的語調、簡單的詞語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形成一種對“死亡”理智且平和的態度。另外要注意的是,談論的重點也應放在生命是充滿美麗的一面,而非在死亡病態上。如此,孩子會慢慢瞭解死亡的意義,並且能夠減少恐懼心理的產生。
解釋死亡:用親切而自然的語氣講出真相
總之,解釋死亡的最好原則就是:將事實明白且清楚地告訴孩子。以下提供一個簡單的範例,可供家長參考:
孩子:爸爸,媽媽,你們會死嗎?
父母:是的,我們會死的。我們現在身體很好,而且你年紀小,需要我們的説明,所以我們還不想死;當你長大後,你便不需要我們來照顧你了,即使我們上了年紀死了,我們仍會彼此想念的。這當然使人很難過,但也沒什麼,因為那時你能自己照顧自己了。如果我們在你沒有長大的時候死去,我們會讓叔叔、阿姨來照料你。他們無法取代我們,但他們會幫助你的,就像我們做的那樣。如果我們現在死去,我們會感到傷心,因為我們不能幫助你,分享你的快樂。但你將永遠擁有我們的愛,這是最重要的事,而且因為我們愛你,叔叔和阿姨也會愛你的。我們無法預見或阻止我們的死亡,在你活著的時候,我們總有一天要死的,但我們現在盡可以享受我們在一起的美好時光。我們死了之後,你便擁有了這些美好的記憶,這些記憶將永遠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死者與生者之間的橋樑就是愛,這是唯一不變的,也是唯一的意義。”所以父母在回答有關死亡的問題時,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記多給孩子一份愛,用愛彌補他心中所失去的、用愛消除他心中所恐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