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如何與孩子溝通】與寶寶交流方式

養生之道網導讀:

瞭解如何與孩子溝通對寶媽極為重要, 那麼如何與孩子溝通?瞭解如何與孩子溝通並不困難。

父母與寶寶溝通

Advertisiment

在剛開始想要孩子的時候, 父母的幻想中就出現有關寶寶的畫面。 親子關係這時候就開始產生了。 所有的這些想像在開始懷孕時顯現出來繼而發展為對寶寶的期待。 這些想像和期待與父母的狀況有關而且會影響寶寶的發展。

在感覺到寶寶活動那一刻開始, 母親就開始平衡想像和現實。 通過這種方式, 一種情感聯繫在懷孕期間慢慢形成。 這種情感紐帶產生於和未出生孩子之間的感情交流, 而感情交流則是建立在共同的血液迴圈、對孩子的感知以及內部的想像中的基礎上。

寶寶出生以後, 親子關係受到相處方式的影響。 寶寶與生俱來就有社交的能力, 然後才出現自我調節的萌芽。 共同經歷的特點是,

Advertisiment
父母和寶寶交替地相互回應。 信號的交換有可能是成功的, 也有可能會引起誤解。

如果成功了, 這種交換就有助於親子關係的發展和寶寶的自我調節。 那些自我調節能力發育不夠成熟的寶寶常常會帶來消極的相互關係。 父母因此常常會覺得壓力過大。 儘管如此, 那些疲倦的父母還是應該嘗試和寶寶建立一種積極的相互關係, 從而能部分地對抗雙方這段不順利的時期。

前半年之後, 寶寶的世界會發生很大的改變。 他這時才有能力體會共同性:他可以吸引其他人的實現, 理解他人的意圖並經歷共同的情感狀態。 在覺得不確定的時候, 他會轉而尋求父母的肯定。

另一方面, 父母對寶寶行為和興趣的反應會影響寶寶行為、思想和感情的未來發展,

Advertisiment
他對不同事件的重視程度和對不同刺激或強或弱的反應程度。 敏感地對寶寶做出反應對於發展積極、安全的依戀關係十分重要。

方法概述

父母對待孩子無外乎三種情況:一是事事管、時時管, 做了很多事, 效果卻不好;二是什麼都不管, 什麼都不做, 放任自流, 不聞不問, 結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 做得不多, 但都切中要害, 孩子成長一帆風順。

顯然, “什麼都做”和“什麼都不做”都過於極端, 失之偏頗, 並不可取。 傑出的父母從來都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 更明確地說, 只做三件事。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 父母什麼時候與孩子關係好, 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麼時候與孩子關係不好, 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敗。

Advertisiment
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其關鍵在於“定位”:

1、不當“法官”, 學做“律師”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問題, 便迫不及待地當起了“法官”, 這是很危險的。 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 父母要積極地影響與教育孩子, 不瞭解其內心世界便無從談起。 而瞭解孩子的第一要訣是呵護其自尊, 維護其權利, 成為其信賴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對待孩子, 要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 瞭解其內心需求, 並始終以維護其合法權利為惟一宗旨。

2、不當“裁判”, 學做“啦啦隊”

在人生競技場, 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 父母既無法替代孩子, 也不該自作主張去當“裁判”, 而應該給予孩子一種保持良好競技狀態的力量, 即“啦啦隊”的力量。 這樣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Advertisiment
而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 父母做孩子的“啦啦隊”, 既要善於發現和讚美孩子, 還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 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戰友。

3、不當“馴獸師”, 學做“鏡子”

孩子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戰勝自己, 但他們通常只能依據他人的回饋來認識自己, 這時父母的“回饋”作用即鏡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馴獸師”, 學做“鏡子”, 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識, 才能讓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權威”, 轉而和父母溝通。 教育是三分教, 七分等。 “等一等”是很有用的。 比如我們被蚊子叮一下, 不管它, 很快就會沒事, 若總去撓, 卻要很長時間才能好。 原因就是人體有一定的自我治癒功能, 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會好, 施加外力只會適得其反。 教育也是這個道理。停下來,等一等,給孩子傾訴的機會,和孩子有效地溝通,不用教育就能解決問題。

細心呵護健康成長。

教育也是這個道理。停下來,等一等,給孩子傾訴的機會,和孩子有效地溝通,不用教育就能解決問題。

細心呵護健康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