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寶貝特殊行為】寶寶行為糾正

養生之道網導讀:

瞭解寶貝特殊行為對寶寶健康極為重要, 那麼如何瞭解寶貝特殊行為?瞭解寶貝特殊行為並不困難。

孩子安全健康的長大是每個家長的心願,

Advertisiment
在這一過程中總會遇到很多難題和疑惑。 其中寶寶的一些特殊行為會引起父母的憂慮。 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特殊行為呢?父母又是否該對這些行為進行擔憂呢?小編來解惑了。

寶寶特殊行為

一、孩子咬手指和指甲

幾乎所有的寶貝都有吸吮手指的壞毛病, 有些寶貝還喜歡咬指甲。 很多爸爸媽媽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感覺到擔憂, 父母們擔心寶貝是否哪裡出現了不適感, 還有擔心手指太髒, 引起寶貝生病。 其實, 寶貝們咬手指和指甲是一種本能反射行為。 寶貝們自己都無法掌控。 這種行為到孩子長大後會慢慢消失。 寶貝們的手指雖然不是很乾淨, 但是一般由於咬手指而引起的疾病還是比較少,

Advertisiment
當然孩子如果熱衷於咬手指, 那麼可能對寶貝們的牙齒會有一點影響。 但總的來說, 爸媽無需擔憂寶貝的這一行為。

二、孩子只有吃奶嘴才能睡的著

很多寶貝都有吃奶嘴的習慣。 其實, 這種習慣並不是寶貝們自己選擇的, 而是父母們養成的。 父母可能在孩子哭泣或者煩躁的時候喜歡拿個奶嘴給寶寶吸吮。 孩子如果睡眠時, 依然吸著奶嘴, 那麼可能導致孩子呼吸無法暢通, 而出現窒息的情況;而且奶嘴還可能導致孩子牙齒發育遲緩。 當然, 如果爸爸媽媽選擇品質好的奶嘴, 而且在寶貝睡覺後及時把奶嘴抽出寶貝的嘴巴, 那麼奶嘴就無需造成父母的恐慌。

三、孩子總是玩自己的私處

孩子們對自己的私處其實還不大瞭解。

Advertisiment
他們不懂男女之事。 孩子為什麼會動自己的私處呢?一是由於父母經常動寶貝的私處, 從而導致寶貝們自己也模仿起來;二是因為寶貝沒對自己的身體部分感覺好奇, 所以他們才去探索。 對於寶貝動自己的私處, 並不代表孩子長大了就會變壞。 所以父母無需擔憂哦。

四、孩子對玩具情有獨鍾

現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都會有那麼幾個玩具。 孩子對玩具的熱衷是無可厚非的。 孩子們吃飯時、玩耍時、甚至睡覺時可能都需要抱著他們熱愛的玩具。 其實, 這種行為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孩子們對於這種玩具進行了擬人化, 所以對於成年人來說是玩具, 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卻可能是活生生存在的物體,

Advertisiment
寶寶們可能會給玩具起了名字, 還可能對著玩具說話。 父母無需擔心孩子的這些行為, 等孩子稍大後, 他們的這種行為就會慢慢消失。

如何糾正

學會使用眼神

在很多時候, 你其實不用開口說話就可以糾正孩子的行為。 我注意到, 那些調教孩子的高手們用一個不滿意的眼神就能制止孩子的行為, 同時又不損害孩子的自我形象。 這種眼神向他表示:“我是認真的。 ”在調教了八個孩子之後, 瑪莎已經能夠隨心所欲地使用眼神:頭稍稍側過來, 露出探究的眼神, 加上適當的面部表情和語氣, 向孩子傳遞這樣的資訊:“我不喜歡你正在做的事情, 但我內心仍然和你親近。 我知道你比我更清楚該怎麼做。 ”你應該記住, 你的眼神會向孩子透露出你的真正想法和感覺。

Advertisiment
如果你對孩子感到氣憤或輕蔑, 孩子會從你的眼神中看出來。 如果你們夫妻倆或者其中一方意識到發生了這種情況, 那麼你就必須為你這種用眼神傳遞給孩子尖刻表情的做法向孩子道歉。 你應該確保你對孩子發出的制止信號、制止聲音阻止的是他的行為, 而不是孩子自尊心的增長。 你的孩子應該懂得, 你不滿的是他的行為, 而不是他本人。 在使用眼神制止他之後, 應該給他一個擁抱、一個微笑或一個直率的解釋:“我不喜歡你剛才幹的事情, 但我還是喜歡你。 ”

使用特殊的語調

除了要掌握“眼神”之外, 在你必須用口頭的方式向孩子表達觀點的場合, 你還應該專門採用一種特殊的語調。 一位在調教孩子方面經驗豐富的母親告訴我們她的秘訣:“我是一個隨和的母親,但是我的孩子們能通過我的語調來判斷他們的行為是否越界了。一天,我們2歲大的寶寶正在調皮搗蛋,我們4歲的孩子對他說:‘媽咪說話的聲音已經都那樣了,你就別再給她搗亂了!’”

“不”是很容易說出口的,它不需要費神思考,像條件反射一樣自發地產生,然而又令人痛苦得難以忍受。而對孩子說“不能做”會讓孩子知道更多的道理,而且你也需要進行一番思考才能這麼說,因此你會把它用在真正不能讓寶寶再繼續下去的場合。你使他的身體受到了保護,同時又尊重了他的想法。就我們的經驗來說,孩子對“停下來”的回應比“不行”要好一些,“停下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他的行為停止足夠長的時間,讓你能夠想出其他的對策。“停下來”是保護性的,而不是懲罰性的。“不行”會引起情緒上的抵觸,即使是十分倔強的孩子通常也會在聽到“停下來”的命令後馬上停下來,對這個命令進行一番估量,就好像意識到前面有危險一樣。如果先前已經聽大人說過千百遍的“不行”,那麼倔強的孩子常常會把它當作耳旁風。即使是“停下來”這個很管用的命令,如果用濫了,也會失去效力。

細心呵護健康成長。

一位在調教孩子方面經驗豐富的母親告訴我們她的秘訣:“我是一個隨和的母親,但是我的孩子們能通過我的語調來判斷他們的行為是否越界了。一天,我們2歲大的寶寶正在調皮搗蛋,我們4歲的孩子對他說:‘媽咪說話的聲音已經都那樣了,你就別再給她搗亂了!’”

“不”是很容易說出口的,它不需要費神思考,像條件反射一樣自發地產生,然而又令人痛苦得難以忍受。而對孩子說“不能做”會讓孩子知道更多的道理,而且你也需要進行一番思考才能這麼說,因此你會把它用在真正不能讓寶寶再繼續下去的場合。你使他的身體受到了保護,同時又尊重了他的想法。就我們的經驗來說,孩子對“停下來”的回應比“不行”要好一些,“停下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他的行為停止足夠長的時間,讓你能夠想出其他的對策。“停下來”是保護性的,而不是懲罰性的。“不行”會引起情緒上的抵觸,即使是十分倔強的孩子通常也會在聽到“停下來”的命令後馬上停下來,對這個命令進行一番估量,就好像意識到前面有危險一樣。如果先前已經聽大人說過千百遍的“不行”,那麼倔強的孩子常常會把它當作耳旁風。即使是“停下來”這個很管用的命令,如果用濫了,也會失去效力。

細心呵護健康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