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位媽媽的含淚講述:我是怎樣陪孩子走過川崎病的

當年, 我家當姐出生幾天, 就因為極其嚴重的病理性黃疸住進了ICU, 醫生讓我簽字注射人血白蛋白。 出院沒幾天, 又因為吸入性肺炎再進ICU 。 在那一個月裡, 我守在急救室門口, 看盡了命裡炎涼。

讀這篇文章之前, 我並不知道這世上還有一種病叫“川崎”。

但我知道, 當病魔降臨到孩子身上, 不要讓孩子看到我們的眼淚。 我們的堅毅, 是孩子唯一的指望。

川崎病, 雖然在春夏之交是高發期, 卻也有可能發生在初冬。 這是一個母親的親身經歷, 講述了她女兒在半歲多時候被診斷出川崎病, 幾年的心路歷程讓人唏噓不已。

Advertisiment

堅強, 同時保持理性, 這位母親經歷的風雨, 令人動容。

同時也希望此文能為大家提供一些關於川崎病最基本的科普知識。

又是一年十一月, 女兒該進行第三年的複查了。

超聲心動圖、心電圖、肝功、腎功……牽著她的小手在人流如織的醫院裡奔走, 掛號、預約、檢查、看結果, 每一項都得折騰三四趟。

三年前的這時候, 她還是不滿6個月的小嬰兒, 卻遭受了常人難以想像的折磨, 被一種我聞所未聞的病症。

而這種病, 最近幾年發病率越來越高, 多發於5歲以下兒童, 男童比例大於女童。 關鍵是, 因為對這種病知之甚少, 有的家長因為判斷失誤而耽擱治療, 有的醫生因為才疏學淺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給孩子的健康造成難以彌補的後果。

Advertisiment

這種病就是——川崎病。

雖說春夏之交是川崎病發病率最高的時候, 但我女兒卻是在冬季發病的。 醫學界對此病出現的原因至今尚無定論, 更無有效預防手段。

我只想把我的經歷寫下來, 讓更多媽媽知道——如果孩子高燒不退, 並且出現川崎病症狀, 一定及時治療, 越早越好, 因為, 它會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臟損傷!

第一次發燒就中槍

還沒滿6個月, 女兒就發燒了。

很多人都說孩子第一次發燒, 幼兒急疹的概率很大。 那天上午, 她的體溫一直是37℃+, 作為新手媽媽, 遭遇孩子第一次發燒還是很不淡定, 每量一次體溫, 我都會跟群裡相熟的媽媽交流, 聽過來人是怎麼應對幼兒急疹的。

傍晚開始, 溫度逐漸升高, 只有當媽媽的知道自己孩子哪裡有變化,

Advertisiment
孩子白眼仁出現的輕微紅血絲, 沒逃過我的眼睛。

再次向媽媽們請教, 幼兒急疹是不是會引起眼睛不適?得到的答覆是沒覺得眼睛會有問題。

此時女兒還比較安靜, 自我判定精神狀態還好。 然而夜裡, 女兒開始高燒, 物理降溫收效甚微, 只能用退燒藥了。 之前學到的方法是美林和泰諾林交替使用, 就這樣熬到了第二天。

川崎?抓緊住院!

第二天一早, 發現女兒右小腿出現紅疹, 嘴唇也有些發紅, 哭鬧嚴重, 精神狀態很不好。 用退燒藥後, 體溫仍然徘徊在39℃+。

都說高燒24小時驗血結果比較準確。 上午, 擔心三甲醫院人太多, 我們選擇到婦幼保健醫院先驗個血。

見到大夫, 告訴說孩子發燒, 眼睛有紅血絲。 問大夫孩子腿上的紅疹是怎麼回事,

Advertisiment
大夫看了看說, 可能是濕疹吧。

驗血結果出來後, 大夫震驚了:“白細胞怎麼這麼高, 2萬多, 快去中心醫院, 去市里最好的醫院。 ”

2萬多, 不曉得是以什麼單位計量, 但大夫的反應頓時讓全家人都慌了神。 抱著紅血絲遍佈雙眼的女兒, 心裡想了一萬種猜測, 也一萬遍祈禱, 我的孩子肯定不會有事。

在中心醫院急疹掛兒科, 不顧一切地沖進診室, 給大夫看了婦幼醫院的化驗單, 大夫立刻問孩子眼睛紅不紅?四肢有沒有皮疹?發燒多久?一連串問題答完後, 大夫在診斷冊上寫下“川崎病”, 後面打了個問號——“疑似川崎, 抓緊住院!!!”

然後, 大夫特意給住院部打了電話, 安排儘快住院。

抱著女兒沖出診室, 我一路打聽住院部在哪兒,

Advertisiment
卻已分不清左右, 聽完第一句前面左拐, 就趕緊抱著孩子往前跑, 到了左拐處再急著打聽接下來怎麼走。

因為從未聽說, 只顧著爭分奪秒。

最難熬的一夜

我以為三年過後, 我對這段經歷會有所淡忘, 然而每想到細節處便抽泣不已, 幾次中斷碼字。

直到現在, 每當看見“川崎”這兩個字, 都會心有芥蒂。 誰能知道, 這個跟火鍋調料一樣的名字, 讓我們一家遭受了怎樣的折磨!

這段經歷, 本不想再回憶, 但還是想借公眾號平臺, 讓更多父母知道這種病。

入院後, 女兒一直高燒, 每次量體溫都是39.5℃以上。 下午, 住院醫師問診時, 除了查看眼部紅血絲和四肢皮疹外, 還看了小屁屁是不是紅, 接種過的卡介苗有沒有反應——這兩項女兒都有表現。

大夫還細細端量了手指末端還有沒有脫皮現象,女兒沒表現出來這種症狀。然後,大夫開了很多化驗單。

小月齡的寶寶驗血要從大腿動脈處采血,兩個大人按壓著一個本已精神欠佳,卻因恐懼而不得不大聲哭鬧孩子,一針沒紮准,換另一側。

整整6管血,從還不到6個月的孩子身上抽走。

每一針,都紮得我心在流血。沒有絲毫誇張,這就是我當時最真實的感受。

大夫讓我們拍X光看肺部是不是有炎症。排隊等待時,我終於有機會掏出手機,查查到底什麼是川崎病。

不知不覺,我在搜索欄輸入的是:孩子得川崎病會不會死?

尚未確診,大夫對病情及後果隻字不言。這個問題,是我當時最害怕卻又最想知道的,人總是這麼矛盾。

要確診是不是川崎病,得具體看看超聲心動圖的結果。當晚沒有彩超值班大夫,只能再等一晚。

肺部X光顯示,有一小塊陰影。大夫說,也有可能是肺部感染。

摸著孩子的小臉兒,我一直在念叨:我的寶貝兒才不會得那種破病,不會的,不會的……

傍晚,又是高燒,不得已推了退燒針。狀態一直不好的孩子,一直哭一直哭,嗓子已經沙啞,而我能安慰她的,只有母乳。哭一陣,過來含一會兒,含一會兒,又繼續哭……

該多麼難受,該多麼懼怕,該多麼無助。不滿6個月的她,嘶啞著開口了:媽,媽媽,媽……

一個晚上,她邊哭邊喊著媽,直到累了,睡了。

第一次聽到孩子叫媽媽,竟是在這樣一種情形之下。也是這一聲聲“媽媽”,讓我知道,哪怕是像我這麼個連看肥皂劇都能哭得稀裡嘩啦的人,這時候,在女兒面前, 不能哭。我只有堅強,才是給她最大的安慰。

確診,究竟什麼是川崎病

第三天一早,總算等到可以做超聲心動圖了。

結果是,心臟冠狀動脈擴張。

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也被壓彎了。確定就是川崎病。

川崎病,是日本一個名叫川崎富作的人首先發現的,以他的名字命名,學名叫小兒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是一種全身性的血管炎,最直接影響的是心臟。

但是,要確診是不是川崎病,至少要滿足5個條件。

1.高燒超過5天以上

因為是新手媽媽,孩子發燒一天且觀察到結膜有紅血絲,我們就立即帶著去驗血了。

也就是說,還沒燒到5天時,我們已經開始實施治療。這一點,至今我都不知道是對是錯。

而我們臨床的孩子,在村裡、縣裡整整治療了10天卻還在發燒,而且心臟已經出現冠狀動脈瘤,這只能說是不知者誤人。

2.雙側結膜充血

我女兒發燒一天就表現出來了,應該是正處於急性期,第二天充血的結膜真的很紅,我只記得當時自己有查找資料,看這病會不會給眼睛帶來危害。理論和事實都證明,川崎病不會對眼睛產生影響。

3.嘴唇紅、楊梅舌

嘴唇紅我一直以為是高燒引起的,第二天下午入院時,有發現孩子嘴唇上類似豎條的痕跡。後來才知道這也是確診川崎病的一項症狀表現。

4.四肢皮疹

右腿出現的紅疹被婦幼醫院的大夫誤認為是濕疹,當時心裡是持懷疑態度的。女兒小腿肚上一大片紅疹,當過媽媽的都知道,那怎麼可能是濕疹?!

5.頸部淋巴結腫大

在做超聲心動圖時,這一項也是列入檢查範圍的,女兒也確有表現。

6.心臟併發症

大概有四分之一的幼兒會因川崎病引起心臟併發症,比例還是很高的。冠狀動脈擴張較為普遍,還有可能導致心肌炎、心內膜炎,嚴重者可能會產生冠狀動脈瘤。如果動脈瘤伴隨血栓或破裂,後果不堪設想。

還有一些症狀也算是輔助判斷吧,每個孩子的表現不同,就像女兒會出現肛周紅腫、卡介苗接種處紅腫,有病例也顯示會出現關節痛等症狀。

病危?那只是一根綠塑膠繩而已

確診後,就聽主治大夫介紹治療方案。大夫說,除了沒有滿足高燒5天以上這個條件外,無論是伴隨症狀,還是心臟彩超結果,都可以確診女兒是川崎病。

這個條件,跟主治醫師溝通後,都覺得沒有等的必要,既然確診,就可以治療了。有一種熬不住的感覺,只希望女兒能儘快好轉。

但是,這個決定至今都是我心有疑慮的地方,因為後面發生的事情,不知該做何解。

川崎病的主要治療方案就是根據體重,靜脈注射丙球蛋白和服用大劑量的阿司匹林配合,用於減少炎症對心臟冠脈的損傷。

治療前,需要在各種知情書上簽字。看著白紙黑字那麼多的風險,明明不敢下筆,卻又想儘快得到治療,每一個監護人簽字,我都顫抖著筆端,寫得異常沉重。

隨後,女兒病床扶手上套了個綠色的環狀塑膠繩,而相鄰的兩個床都沒有。我問護士,這是什麼意思?

護士說,病危標識。

病危。病危。我只當這是醫院規避風險的手段,堅信我的女兒會很快好起來。

小寶寶注射時,只能從頭上找血管較粗的地方,而且還總是跳針,再加上之後一些治療腹瀉等病症的各種液體,孩子的腦袋真是被紮得千瘡百孔。

好在,配合著阿司匹林,在第一次丙球蛋白輸入體內後,女兒的體溫慢慢下降,只是低燒了。

我懸著的一顆心,是跟著女兒的體溫一起降下來的。第二次丙球蛋白注射完後,女兒的體溫總算恢復正常。

還沒嘗過除母乳外任何食物的女兒,第一口嘗到的竟是藥。每天把阿司匹林和另一種抗血凝藥物潘生丁碾碎,真的是灌到孩子嘴裡的。更何況接下來幾個月裡,天天如此。

好在,退燒了,一家人受盡折磨的心,總算可以緩緩了。

害怕至極時,人是不會哭的

好像就是不肯讓我們鬆口氣,又一波恐懼很快就降臨了。

退燒半天後的女兒晚上再度高燒。大夫說,有可能孩子對丙球蛋白不敏感,再觀察吧。

這意味著,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對我女兒可能沒有效果。

頓時覺得耳朵像被什麼東西堵住了一樣,“嗡”的一聲。心像極速降落時失重一般沒了著落,我癱坐在床邊。姥姥也臉色刷白,扶著床邊,胳膊顫抖。

害怕至極的時候,人原來是不會哭的。

我清清楚楚記得姥姥那時候的眼神,看到一絲希望,又被無情地宣告失敗,同時擔心會給我造成更大的精神壓力,她一直忍著不哭。後來聽姥姥描述,當時,她已經尿失禁……褲子全濕了。

忍著不在我面前流露更多,她該有多痛苦。

隔天清晨,女兒退燒了,開始流鼻涕,咳嗽。看來,並不是對丙球蛋白不敏感。原本冬天醫院裡生病的小孩就多,不排除交叉感染的可能。

心情像坐過山車,感覺這一輩子的喜怒哀樂、兜兜轉轉都讓我在這幾天裡嘗盡了。

住院半個月,也不知是川崎病的其他併發症,還是真的交叉感染了,女兒腹瀉嚴重,咳嗽,流鼻涕。

萬幸,燒退了,精神好了,孩子偶爾會笑了。

川崎病的零零總總

一周、一個月、三個月、一年……之後5年內,我們每年都要做一系列複查隨訪,看孩子的恢復情況。

一個月後複查心臟時,只是右邊冠狀動脈起始端有點寬。三個月複查時,都恢復正常。

三個月複查之後,女兒的血小板數一直居高不下,雖然停了阿司匹林,但潘生丁還繼續服用,而且,每半個月都要去醫院紮一次指血,進行動態觀察。

不知道是沒燒夠5天就採取治療,還是孩子本身喝水少愛出汗,總之血小板數一直很高。這也是前面我說到對當時急著治療心存疑慮的地方。

不過,等孩子血小板恢復到400的時候,我還是給停藥了。剩下的,我只是相信她。

一年後複查時,結果一切正常。

川崎病是一種自限性疾病,發燒2周左右有可能退燒,也有可能會自愈,最可怕的不是這種病本身,而是它所引發的併發症。

及早對症治療,才能減少孩子心臟冠脈的損傷。絕大部分病例治療後是可以康復的。即使是冠狀動脈瘤,配合好醫生的治療,一年後也會有明顯改善或完全恢復。

但是,川崎病用抗生素治療是無效的,這也是當時我們臨床那位小病友在村裡、縣裡打了十來天抗生素都沒能退燒的原因。

川崎病也不會傳染,但病癒後,疫苗接種要至少推遲半年以上。反正也是推遲,活性疫苗的注射,我們到半年時又往後推遲了一段時間。

如果媽媽們都能知道我寫下的這些事,那面對孩子的突發急症,就不會像我當時那樣驚慌無助了吧?

所以,我慶倖,在婦幼醫院幾乎沒排隊就化驗到白細胞增高;我慶倖,在市醫院遇到一個對病情迅速作出判斷的醫師;我慶倖,孩子及時住院,及時治療。

寫完這篇文章時,我旁邊有大大一堆擦過鼻涕眼淚的紙巾。看著熟睡的女兒,拉著她的小手,沒有比這更幸福的時刻了。

因為,女兒啊,即使生活有再多風風雨雨,我們還可以這樣手牽手走過幾十年的生命重合,足矣。

大夫還細細端量了手指末端還有沒有脫皮現象,女兒沒表現出來這種症狀。然後,大夫開了很多化驗單。

小月齡的寶寶驗血要從大腿動脈處采血,兩個大人按壓著一個本已精神欠佳,卻因恐懼而不得不大聲哭鬧孩子,一針沒紮准,換另一側。

整整6管血,從還不到6個月的孩子身上抽走。

每一針,都紮得我心在流血。沒有絲毫誇張,這就是我當時最真實的感受。

大夫讓我們拍X光看肺部是不是有炎症。排隊等待時,我終於有機會掏出手機,查查到底什麼是川崎病。

不知不覺,我在搜索欄輸入的是:孩子得川崎病會不會死?

尚未確診,大夫對病情及後果隻字不言。這個問題,是我當時最害怕卻又最想知道的,人總是這麼矛盾。

要確診是不是川崎病,得具體看看超聲心動圖的結果。當晚沒有彩超值班大夫,只能再等一晚。

肺部X光顯示,有一小塊陰影。大夫說,也有可能是肺部感染。

摸著孩子的小臉兒,我一直在念叨:我的寶貝兒才不會得那種破病,不會的,不會的……

傍晚,又是高燒,不得已推了退燒針。狀態一直不好的孩子,一直哭一直哭,嗓子已經沙啞,而我能安慰她的,只有母乳。哭一陣,過來含一會兒,含一會兒,又繼續哭……

該多麼難受,該多麼懼怕,該多麼無助。不滿6個月的她,嘶啞著開口了:媽,媽媽,媽……

一個晚上,她邊哭邊喊著媽,直到累了,睡了。

第一次聽到孩子叫媽媽,竟是在這樣一種情形之下。也是這一聲聲“媽媽”,讓我知道,哪怕是像我這麼個連看肥皂劇都能哭得稀裡嘩啦的人,這時候,在女兒面前, 不能哭。我只有堅強,才是給她最大的安慰。

確診,究竟什麼是川崎病

第三天一早,總算等到可以做超聲心動圖了。

結果是,心臟冠狀動脈擴張。

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也被壓彎了。確定就是川崎病。

川崎病,是日本一個名叫川崎富作的人首先發現的,以他的名字命名,學名叫小兒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是一種全身性的血管炎,最直接影響的是心臟。

但是,要確診是不是川崎病,至少要滿足5個條件。

1.高燒超過5天以上

因為是新手媽媽,孩子發燒一天且觀察到結膜有紅血絲,我們就立即帶著去驗血了。

也就是說,還沒燒到5天時,我們已經開始實施治療。這一點,至今我都不知道是對是錯。

而我們臨床的孩子,在村裡、縣裡整整治療了10天卻還在發燒,而且心臟已經出現冠狀動脈瘤,這只能說是不知者誤人。

2.雙側結膜充血

我女兒發燒一天就表現出來了,應該是正處於急性期,第二天充血的結膜真的很紅,我只記得當時自己有查找資料,看這病會不會給眼睛帶來危害。理論和事實都證明,川崎病不會對眼睛產生影響。

3.嘴唇紅、楊梅舌

嘴唇紅我一直以為是高燒引起的,第二天下午入院時,有發現孩子嘴唇上類似豎條的痕跡。後來才知道這也是確診川崎病的一項症狀表現。

4.四肢皮疹

右腿出現的紅疹被婦幼醫院的大夫誤認為是濕疹,當時心裡是持懷疑態度的。女兒小腿肚上一大片紅疹,當過媽媽的都知道,那怎麼可能是濕疹?!

5.頸部淋巴結腫大

在做超聲心動圖時,這一項也是列入檢查範圍的,女兒也確有表現。

6.心臟併發症

大概有四分之一的幼兒會因川崎病引起心臟併發症,比例還是很高的。冠狀動脈擴張較為普遍,還有可能導致心肌炎、心內膜炎,嚴重者可能會產生冠狀動脈瘤。如果動脈瘤伴隨血栓或破裂,後果不堪設想。

還有一些症狀也算是輔助判斷吧,每個孩子的表現不同,就像女兒會出現肛周紅腫、卡介苗接種處紅腫,有病例也顯示會出現關節痛等症狀。

病危?那只是一根綠塑膠繩而已

確診後,就聽主治大夫介紹治療方案。大夫說,除了沒有滿足高燒5天以上這個條件外,無論是伴隨症狀,還是心臟彩超結果,都可以確診女兒是川崎病。

這個條件,跟主治醫師溝通後,都覺得沒有等的必要,既然確診,就可以治療了。有一種熬不住的感覺,只希望女兒能儘快好轉。

但是,這個決定至今都是我心有疑慮的地方,因為後面發生的事情,不知該做何解。

川崎病的主要治療方案就是根據體重,靜脈注射丙球蛋白和服用大劑量的阿司匹林配合,用於減少炎症對心臟冠脈的損傷。

治療前,需要在各種知情書上簽字。看著白紙黑字那麼多的風險,明明不敢下筆,卻又想儘快得到治療,每一個監護人簽字,我都顫抖著筆端,寫得異常沉重。

隨後,女兒病床扶手上套了個綠色的環狀塑膠繩,而相鄰的兩個床都沒有。我問護士,這是什麼意思?

護士說,病危標識。

病危。病危。我只當這是醫院規避風險的手段,堅信我的女兒會很快好起來。

小寶寶注射時,只能從頭上找血管較粗的地方,而且還總是跳針,再加上之後一些治療腹瀉等病症的各種液體,孩子的腦袋真是被紮得千瘡百孔。

好在,配合著阿司匹林,在第一次丙球蛋白輸入體內後,女兒的體溫慢慢下降,只是低燒了。

我懸著的一顆心,是跟著女兒的體溫一起降下來的。第二次丙球蛋白注射完後,女兒的體溫總算恢復正常。

還沒嘗過除母乳外任何食物的女兒,第一口嘗到的竟是藥。每天把阿司匹林和另一種抗血凝藥物潘生丁碾碎,真的是灌到孩子嘴裡的。更何況接下來幾個月裡,天天如此。

好在,退燒了,一家人受盡折磨的心,總算可以緩緩了。

害怕至極時,人是不會哭的

好像就是不肯讓我們鬆口氣,又一波恐懼很快就降臨了。

退燒半天後的女兒晚上再度高燒。大夫說,有可能孩子對丙球蛋白不敏感,再觀察吧。

這意味著,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對我女兒可能沒有效果。

頓時覺得耳朵像被什麼東西堵住了一樣,“嗡”的一聲。心像極速降落時失重一般沒了著落,我癱坐在床邊。姥姥也臉色刷白,扶著床邊,胳膊顫抖。

害怕至極的時候,人原來是不會哭的。

我清清楚楚記得姥姥那時候的眼神,看到一絲希望,又被無情地宣告失敗,同時擔心會給我造成更大的精神壓力,她一直忍著不哭。後來聽姥姥描述,當時,她已經尿失禁……褲子全濕了。

忍著不在我面前流露更多,她該有多痛苦。

隔天清晨,女兒退燒了,開始流鼻涕,咳嗽。看來,並不是對丙球蛋白不敏感。原本冬天醫院裡生病的小孩就多,不排除交叉感染的可能。

心情像坐過山車,感覺這一輩子的喜怒哀樂、兜兜轉轉都讓我在這幾天裡嘗盡了。

住院半個月,也不知是川崎病的其他併發症,還是真的交叉感染了,女兒腹瀉嚴重,咳嗽,流鼻涕。

萬幸,燒退了,精神好了,孩子偶爾會笑了。

川崎病的零零總總

一周、一個月、三個月、一年……之後5年內,我們每年都要做一系列複查隨訪,看孩子的恢復情況。

一個月後複查心臟時,只是右邊冠狀動脈起始端有點寬。三個月複查時,都恢復正常。

三個月複查之後,女兒的血小板數一直居高不下,雖然停了阿司匹林,但潘生丁還繼續服用,而且,每半個月都要去醫院紮一次指血,進行動態觀察。

不知道是沒燒夠5天就採取治療,還是孩子本身喝水少愛出汗,總之血小板數一直很高。這也是前面我說到對當時急著治療心存疑慮的地方。

不過,等孩子血小板恢復到400的時候,我還是給停藥了。剩下的,我只是相信她。

一年後複查時,結果一切正常。

川崎病是一種自限性疾病,發燒2周左右有可能退燒,也有可能會自愈,最可怕的不是這種病本身,而是它所引發的併發症。

及早對症治療,才能減少孩子心臟冠脈的損傷。絕大部分病例治療後是可以康復的。即使是冠狀動脈瘤,配合好醫生的治療,一年後也會有明顯改善或完全恢復。

但是,川崎病用抗生素治療是無效的,這也是當時我們臨床那位小病友在村裡、縣裡打了十來天抗生素都沒能退燒的原因。

川崎病也不會傳染,但病癒後,疫苗接種要至少推遲半年以上。反正也是推遲,活性疫苗的注射,我們到半年時又往後推遲了一段時間。

如果媽媽們都能知道我寫下的這些事,那面對孩子的突發急症,就不會像我當時那樣驚慌無助了吧?

所以,我慶倖,在婦幼醫院幾乎沒排隊就化驗到白細胞增高;我慶倖,在市醫院遇到一個對病情迅速作出判斷的醫師;我慶倖,孩子及時住院,及時治療。

寫完這篇文章時,我旁邊有大大一堆擦過鼻涕眼淚的紙巾。看著熟睡的女兒,拉著她的小手,沒有比這更幸福的時刻了。

因為,女兒啊,即使生活有再多風風雨雨,我們還可以這樣手牽手走過幾十年的生命重合,足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