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個任性的孩子都有個“任性”的家長!

家長每頓飯暫時不要讓孩子吃飽。 家長可是遵照大夫的話做了, 可是孩子哭鬧不止, 全然不顧腳上紮著的針管, 瞪踢、放挺, 男孩的媽媽終於忍不住破口大駡, 頓時, 孩子的哭聲, 媽媽的罵聲交織在一起, 打破了本已不太安靜的環境。

任性的孩子在生活中並不少見, 孩子的任性也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 尤其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獨生子, 如果家長不注意自己的言行, 就會給孩子造成心理上及性格上的影響。

"溺愛"的表現:

一、當面袒護

有時家長一方管孩子, 另一方就出來護著, 尤其祖輩, 更是難以忍受孫子的哭鬧,

Advertisiment
又是哄, 又是勸, 甚至當著孩子的面數落孩子的父母, 時間長了, 孩子既沒有是非觀念, 性格上還會發生扭曲。

二、過分注意

全家大人圍著一個小孩子轉已不是社會普遍現象了, 有些老人反映, 以前養幾個孩子也不如現在養一個孩子累。 “孝順兒子”、“孝順孫子”的笑話體現的是過分的“關愛”讓孩子形成依賴、懶惰心理, 而且還會覺得這些都是家長應該做的。

三、有求必應或輕易許諾

孩子不管要什麼, 家長就滿足什麼, 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認識“愛我, 就要滿足我所有的要求”, 還有些家長不考慮什麼情況就輕易許諾給孩子買這個買那個

四、姑息遷就

孩子犯了錯誤, 家長視而不見, 孩子無理取鬧, 如不吃飯、哭鬧、在地上打滾,

Advertisiment
家長就又哄又騙、投降、許願、遷就, 沒有從正面教育孩子, 卻助長了孩子的任性。

五、特殊待遇

有些家長對孩子真是任勞任怨, 什麼好吃的都給孩子留著, 自己寧願不吃、不喝也要給孩子吃給孩子喝。 自己的生日可以不過, 但孩子的生日一定要過, 讓孩子在家有一種“惟我獨尊”的優勢。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孩子的任性不只是孩子的問題, 改變任性也不單純是改變孩子, 我們家長首先要改變, 以正確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

如何應對:

一、教育統一

父母及祖輩之間在教育上要達成統一的認識, 要瞭解正確的家庭教育對孩子是必需的、有益的。 如發生異議, 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 以防把矛盾激化。

二、教育適度

家長們有教育孩子的意識是對的,

Advertisiment
但失去分寸, 那就錯了。 要根據孩子的特點, 在不傷害孩子自尊心的情況下進行教育才更有效。

三、教育有方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家庭教育了, 但又不懂家庭教育, 總是根據自己的想法想當然的教育孩子。 尤其對待任性的孩子, 如果家長不擺正心態, “以強制強”, 效果甚微不說, 還會影響親子關係。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 沒有好的關係也無所謂教育了。

1、不要經常性的承諾孩子買這個買那個。 只要是答應孩子的東西, 家長就要做到。 如果孩子提出來想要什麼, 家長可以問問孩子需要的理由, 家長可以先有一階段時間完全同意孩子的理由, 答應孩子。 有一個過渡期, 讓孩子適應, 並且也讓孩子知道了,

Advertisiment
需要什麼東西是要理由的。

2、制定"好行為小紅星獎"。 孩子好的行為, 家長就要及時鼓勵張貼上榜, 行為不好就要拿掉一個, 累計多少個小紅星就可以得到獎勵。 這樣可以讓孩子從無意識的“好行為”到知道什麼是好的行為, 什麼是壞的行為, 習慣成自然。

3、對於7歲以下的孩子, 家長要避免長篇大論講道理, 孩子小聽不進去也聽不懂, 這時候身教勝於言教。 管孩子不是讓孩子屈服, 是讓孩子接受教育、改善行為。 有時候父母安靜的讓孩子選擇、決定, 並讓他知道選擇的後果, 然後讓他為自己選擇的“負責任”, 這也是自然教育懲罰法。

4、對於初次或偶發的任性的孩子, 家長要果斷。 不行就是不行, 哭鬧也不要理喻, 避免訓斥、打罵、說過格的話,

Advertisiment
孩子必定是孩子, 家長要學會思考“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從自身尋找原因, 然後對症下藥。

5、家長要有轉移孩子情緒的能力。 對於任性的孩子, 家長最難控制的是自己的情緒, 然而, 家長如果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呵護孩子的情緒, 或者能轉移孩子的情緒, 這就是一種能力了。 家長要培養這種能力, 從心裡接受孩子、安撫孩子幼小的心靈, 這不代表贊同或屈服, 而是一種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