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 是一個不斷擔心的過程:愁會爬不會爬, 愁長牙長幾顆, 然後愁會不會說話, 愁會不會自己上廁所….每個階段都有發愁的事情。
你完全可以少些擔心, 多些從容!
當爹媽的, 不太可能完全不焦慮。 其實等事情過了再回頭看, 根本沒有那麼嚴重, 一般都是「瞎擔心」。 當我們身處在那個階段的時候, 還是情不自禁地擔心。 如果我們能從長遠的眼光, 發展的眼光, 整體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成長, 可能會多一些從容。
今天主要聊聊, 孩子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孩子小時候這樣, 將來不一定會這樣
從長遠的眼光看孩子
Advertisiment
我們最常見的一個擔心是:你看, 這個孩子現在怎麼怎麼樣, 將來一定會變得怎麼怎麼樣, 不得了, 有很多壞的猜想。
當我們討論兒童的發展, 我們從嬰兒期, 學步兒期, 兒童早期, 兒童中期和兒童晚期, 以及青少年期。 我們要時刻有這個概念, 這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同時, 孩子本身不是消極的、只是接受別人影響的容器, 他們是有自由意志的、積極主動的學習者。 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 隨著認知和情感的發展, 隨著經驗的增多, 變化也就逐漸產生了。
寶寶不愛吃飯, 並不怪媽媽不要內疚, 放下焦慮
舉個吃飯的例子, 很多父母對孩子吃飯是非常在乎或者是焦慮的。 我也曾經焦慮過。 大寶是我的第一個孩子,
Advertisiment
我一方面焦慮, 因為他身高、體重都偏低;另一方面, 我非常內疚, 覺得自己不是個好媽媽。 我想像著好媽媽應該特別會做輔食吧, 孩子一定吃嘛嘛香吧。 兒科醫生讓我別擔心, 說:孩子的生長趨勢就是這樣, 不要緊。
然後我就有了小寶, 小寶吃飯特別好, 給他加什麼就吃什麼, 不挑。 那個時候, 我才慢慢不內疚了, 不覺得自己是個不及格的媽媽。 因為我都是一樣準備輔食, 小寶吃得那麼好, 大寶吃得不太好, 這不是我的錯。
養兩個不同的孩子讓我看到孩子的個體差異, 並且對別的父母、別的孩子更理解。 我不會說,
Advertisiment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一個孩子, 他們沒有養別的孩子的經驗, 再加上別的媽媽用自己的孩子作為例子這麼一講, 一對比, 真的很容易焦慮。 特別是新媽媽, 這個壓力很大。 我想跟大家說, 當你聽到別人指責你養孩子的方式, 大可一笑置之, 就說, 自家的孩子不一樣。 把自己的內疚感、焦慮感放下。
2歲不愛好好飯, 不代表永遠不好好吃飯孩子在發展, 在變化
是不是2歲, 甚至3歲的時候不好好吃飯,
Advertisiment
讓大家放下焦慮不是說不管了, 而是說, 對自己的養育方式要有點信心。 是小寶給了我養育的信心, 因為他吃得歡, 所以我覺得我做輔食也不是糟糕透頂。 我就照樣這麼做, 在網上也搜菜譜變點花樣。 並且和兒科醫生一直觀察大寶的身高體重。 3歲之前一直是半年體檢一次, 3歲之後每年體檢一次, 他的身高、體重增長比較穩定, 醫生說沒有問題。
大寶一直過了5歲生日, 胃口才慢慢開了, 以後我就再也沒有為他的吃飯發愁過。
所以, 不要覺得孩子現在怎麼樣, 然後就很恐懼,
Advertisiment
不給孩子貼標籤
發展也不是一個線性的單進程, 比如, 小時候內向的人, 將來就一定是個內向的人;小時候不會收拾東西, 以後就一定是邋邋遢遢。 大量的研究表明, 人的發展進程具有多樣性, 也就是說, 人的發展充滿了各種可能性。
比方說, 一個比較內向的孩子, 如果小時候他的父母對他的需求比較敏感, 他的幼稚園老師也比較溫暖, 小朋友們比較友好, 那個孩子將來可能會比較順利地和別人交往。 但是, 如果他的生活發生了突變, 比如, 父母離婚, 母親帶著孩子去了另一個地方, 環境發生了改變, 也許這個孩子又會變得比較沉默。
同樣一個內向的孩子,如果小時候父母對他的需求不敏感,同伴不友好,老師又比較嚴厲,那麼,這個孩子成為一個內向的人幾率會比較大。但是,如果他以後碰到一個特別好的老師,有幾個很好的朋友,也許他也會打開內心。
這就促使我們關注孩子發展的環境和背景。每個人發展的背景都是獨特的自身和環境互相作用的結果,背景不同,極有可能成長的道路也不同。
對於父母也好,教師也好,任何和孩子一起工作的人,如果我們具有發展的多進程概念,就不會給孩子貼個標籤:你是個什麼樣的孩子啦,你是學不好啦,或者你將來一定不能怎麼樣。孩子有很多機會,能走向不同的道路。如果我們面對這樣的孩子,正是一個機會,讓我們可以做點什麼,也許我們可以改變一些孩子的發展道路呢。
結語早期怎麼樣,將來就一定怎麼樣,這樣的斷言不尊重兒童的發展規律。網上有些「什麼什麼絕招」;「這樣做孩子就能怎麼樣」等等的斷言,這都是比較死板的看法。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也沒有什麼一勞永逸的辦法。父母和孩子的互動是隨著兒童的發展而變化。
所以,在孩子發展過程中,你覺得有了問題,不必急於去解決,先冷靜一下,觀察一下,把孩子的行為記錄一段時間,當然也要記錄一下父母對這個行為的反應,再記錄一下孩子對父母的反應的反應,記錄一下這些互動的過程,也許能找到原因,能發現怎麼做對你的孩子最有效。?
同樣一個內向的孩子,如果小時候父母對他的需求不敏感,同伴不友好,老師又比較嚴厲,那麼,這個孩子成為一個內向的人幾率會比較大。但是,如果他以後碰到一個特別好的老師,有幾個很好的朋友,也許他也會打開內心。
這就促使我們關注孩子發展的環境和背景。每個人發展的背景都是獨特的自身和環境互相作用的結果,背景不同,極有可能成長的道路也不同。
對於父母也好,教師也好,任何和孩子一起工作的人,如果我們具有發展的多進程概念,就不會給孩子貼個標籤:你是個什麼樣的孩子啦,你是學不好啦,或者你將來一定不能怎麼樣。孩子有很多機會,能走向不同的道路。如果我們面對這樣的孩子,正是一個機會,讓我們可以做點什麼,也許我們可以改變一些孩子的發展道路呢。
結語早期怎麼樣,將來就一定怎麼樣,這樣的斷言不尊重兒童的發展規律。網上有些「什麼什麼絕招」;「這樣做孩子就能怎麼樣」等等的斷言,這都是比較死板的看法。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也沒有什麼一勞永逸的辦法。父母和孩子的互動是隨著兒童的發展而變化。
所以,在孩子發展過程中,你覺得有了問題,不必急於去解決,先冷靜一下,觀察一下,把孩子的行為記錄一段時間,當然也要記錄一下父母對這個行為的反應,再記錄一下孩子對父母的反應的反應,記錄一下這些互動的過程,也許能找到原因,能發現怎麼做對你的孩子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