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兩歲寶寶成長的五大難題

[導讀]一兩歲的寶貝, 有一些活動能力但還不能自如地控制身體;懂一點事又不完全能講道理;有一些獨立又非常黏人……所以, 在處理寶貝的很多問題上, 爸爸媽媽左右為難。

培養探索精神的同時如何保障安全?想要一點自己的時間又怎麼忍心扔下寶貝?希望孩子多有點自己的小朋友但他卻不那麼領情?寶貝已經過了一歲的生日, 陪伴成長的喜悅的是更多左右為難的問題。

難題1:滑梯、搖馬和秋千:放手讓他自己來?

* 孩子說:

我最近發現我的身體真是太神奇了, 我能做各種各樣的事情!我覺得自己好像真的像爸爸媽媽說的那樣又長大了一些:我可以自己滑滑梯,

Advertisiment
還能爬上那蠢笨的臺階!玩秋千的時候, 我使勁地搖擺, 我最喜歡大頭朝下的感覺了!我喜歡我活動的空間越來越大了。

* 爸爸媽媽說:

她才19個月!我整天就圍著她四處轉, 原則就是一個:做好保護工作。 生怕這小不點兒磕碰在哪兒受了傷。 但是, 我們也擔心, 如果孩子沒有機會去開發自我感覺的話, 他就無法學會如何掌控自己的身體。

* 專家說:

對於1歲多的孩子來說, 運動發育與心智發育是非常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 德國的運動學專家建議:要允許孩子犯小錯誤--比如摔個馬趴、弄得亂七八糟或者打壞了東西, 這樣才能使孩子在自由活動中, 增強他的運動機能。

Advertisiment
過度保護就會起到反作用, 那樣會使孩子變得沒有安全感, 脾氣暴躁, 靈敏度也較同齡孩子更差。

在遊樂場的時候, 如果孩子表現出害怕, 你可以給他一點協助以及必要的保護, 但是你不要包辦代替。 你的原則是, 只要孩子沒有產生恐懼感, 就不要插手。 如果孩子做的是一件你認為非常危險的事情, 就索性禁止他做。 等孩子平靜之後, 耐心跟她解釋為什麼有危險, 幫助她提高對危險的感覺和判斷。 如果孩子比你感覺的要怯懦, 那麼你要鼓勵他嘗試。 可以帶他去看看其他小朋友怎麼做, 鼓勵她一起嘗試。 運動機能和靈巧性都是這樣發展起來的。

難題2:週末我們想過二人世界, 把1歲的寶寶交給奶奶合適嗎?

* 孩子說:

Advertisiment

我不想離開你們, 尤其我不想媽媽離開!你們沒發現, 媽媽在家的時候, 我都是圍著她轉來轉去的嗎?不是我黏人, 我就是喜歡你們在我身邊。 雖然我是個男孩子, 可媽媽不在, 我就是不開心。

* 爸爸媽媽說:

其實是我們中獎得到了一次週末旅行優惠的機會, 只是, 不可能帶上孩子。 這是多麼難得的放鬆機會啊--兩個人安安靜靜地住在酒店裡, 好好享受二人世界的生活!但是, 這是不是對我們的小夥子不太公平了?他與我們的關係會不會就此留下陰影?我們是太自私了吧……

* 專家說:

1歲的孩子是不是能很好地接受這種分離呢?這因人而異。 發展心理學專家認為, 首先從母子關係上來分析, 如果孩子從小沒有離開過媽媽, 對媽媽充滿依賴和信任,

Advertisiment
他們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親子關係, 那麼儘管分離的時間很短, 但孩子還是會特別想念媽媽。 其次, 要觀察孩子對環境變化的敏感程度, 如果他是那種對陌生環境很排斥的孩子, 那麼這次分離可能對他刺激較大。 再有, 分析一下孩子對奶奶家的熟悉程度, 如果他之前經常和奶奶有接觸, 那麼就不是問題。 最後, 也是最關鍵的, 如果父母對分離不是過於焦慮, 對孩子來說這件事業會容易接受一些。 如果孩子感受到父母對於這次分離的不安, 他就會覺得這是一次非常可怕的事情, 而拒絕接受。

心理學家建議, 最好在出行前有個過度, 讓這次分離顯得平緩一些。 比如媽媽提前和寶貝一起在奶奶家過上一夜,

Advertisiment
幫助他適應。 甚至把他自己的小床、小被子都帶過去, 那樣會讓孩子更加平靜和安心。 但如果這次二人世界, 讓你們首先感到強烈的自責和內疚, 那麼不如放棄這次計畫, 或者延後一段時間再進行。

難題3:我的孩子不願意和別的孩子一起玩, 這是為什麼呢?

* 孩子說:

爸爸和他的朋友在看足球, 媽媽和阿姨們在聊天, 可是為什麼非得讓我和其他的小孩在另一個房間玩兒?那個叫嘟嘟的小孩, 怎麼老動我的玩具箱呢?!

* 爸爸媽媽說:

唉, 都說“小孩愛小孩”, 可這幾個差不多大的孩子, 怎麼就是不能玩兒到一起, 像我們這幾個爸爸這樣呢?難道我們平時有什麼事情做得不對嗎?我們的教育使我們的孩子太獨了?

* 專家說:

教育學專家認為, 孩子並不像我們想當然地認為的那樣喜歡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兩歲以內的孩子之間還不能很好地合作和相處,不能分享一個玩具。再過一段時間,如果他們表現出能夠交換玩具,這就是他們可以集體遊戲的第一步了。就像語言需要學習,社交技能也是需要培養的。當然,孩子也有掌握早晚的差異,有些孩子很小就願意與別人拓展關係。交往能力需要父母説明孩子練習。對於比較內向的孩子,可以多給他們提供集體遊戲的機會。

這幾位爸爸,你們希望孩子在你們看球的時候能夠一起玩,但是孩子並不這麼想。孩子也許寧肯和你們一起看足球呢!

難題4:不到兩歲的孩子有耐心嗎?是否應該學習一些忍耐呢?

* 孩子說:

媽媽又在打電話!還打這麼久!我不管你們有多麼重要或複雜的事情要商量,我就是想和媽媽一起玩!就是現在!等5分鐘,1分鐘也不行!”

* 爸爸媽媽說:

我簡直快煩死了!我必須一邊抱著孩子,一邊記錄電話裡同事說的複雜的工作計畫條目,簡直是累死了!這小東西還老糾纏我!可我還不能索性把他扔在一邊不理,那樣他就會大發脾氣,我就更什麼事兒也甭幹了。

* 專家說:

兩歲的孩子不可能有成年人所期望的那種耐心和時間觀念,如果他能自己玩15分鐘,就已經是令人驚訝的成績了。兩歲之後,孩子才開始慢慢學會次序、輪流、持續時間的概念,並且他們也開始明白,自己並不永遠是關注的中心。

相應的解決辦法就是讓孩子做和你類似的事情。比如你通電話的時候,給他一個玩具電話,這樣,他會自以為正參與在其中。如果發生在吃飯前,那麼15分鐘的等待會讓他覺得無比漫長。這時,你可以安排他做些事情,比如給他碗筷玩一玩,或者聽一首歌。他要是實在餓極了,就先給他一點能吃的東西吧。

難題5:孩子在外面總是受欺負,我是不是該出面調停呢?

* 孩子說:

媽媽!小哥哥把水壺搶走了!要回來!我的,我的!

* 爸爸媽媽說:

貝貝才20個月,我的小可憐又成了被欺負的對象了。為了減少孩子的失落,我以後是不是可以給她拿些不值錢的東西出門,那樣即使丟了也不心疼?或者,既然她總是處於弱勢,我是不是該出面呢?這種“老母雞”的本能是不是不好?

* 專家說:

這個年齡的孩子之間發生糾紛,沒有成年人介入的話,他們自己是很難解決的。但是孩子需要的並不是法官,而是需要父母起到橋樑的作用。如果媽媽代替孩子出面,把丟失的玩具要回來,那麼反而會讓女兒更加害怕這種孩子之間的衝突。簡單的逃避也不是好的結局辦法。比較好的方式是,媽媽帶著孩子一起去“交涉”:如果能夠和那個大孩子談妥,把他的玩具拿來和自己的孩子交換,那樣就可以教會孩子一種處理方式。

通過這個過程,父母還可以告訴孩子,人與人之間肯定會存在差異和爭議,但是必須走到一起,尋找一個解決辦法。如果各自都有好的想法和物品,就可以交換使用,那樣的結果比自己佔有自己的更好。

Tips

給爸爸媽媽的3個小提示

1.危險,不僅會給孩子造成身體的損害,也會挫傷他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所以,在評估“是否危險”的時候,爸爸媽媽一定要慎重。

2.對於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分離焦慮很可能同時引發身體上的疾病--和我們成年人一樣,心情不好,自然就吃睡都不好。在不得不分開的日子裡,照顧孩子的家人應該格外注意調節孩子的飲食和睡眠,儘量吃得清淡,讓他多休息,多逗他開心。

3.一兩歲的孩子在逐漸學習自己玩兒的同時,已經開始涉及初步的社交能力了,和小朋友在一起,彼此觀察,彼此喜歡或者不喜歡。可以多組織一些孩子的聚會日。

孩子並不像我們想當然地認為的那樣喜歡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兩歲以內的孩子之間還不能很好地合作和相處,不能分享一個玩具。再過一段時間,如果他們表現出能夠交換玩具,這就是他們可以集體遊戲的第一步了。就像語言需要學習,社交技能也是需要培養的。當然,孩子也有掌握早晚的差異,有些孩子很小就願意與別人拓展關係。交往能力需要父母説明孩子練習。對於比較內向的孩子,可以多給他們提供集體遊戲的機會。

這幾位爸爸,你們希望孩子在你們看球的時候能夠一起玩,但是孩子並不這麼想。孩子也許寧肯和你們一起看足球呢!

難題4:不到兩歲的孩子有耐心嗎?是否應該學習一些忍耐呢?

* 孩子說:

媽媽又在打電話!還打這麼久!我不管你們有多麼重要或複雜的事情要商量,我就是想和媽媽一起玩!就是現在!等5分鐘,1分鐘也不行!”

* 爸爸媽媽說:

我簡直快煩死了!我必須一邊抱著孩子,一邊記錄電話裡同事說的複雜的工作計畫條目,簡直是累死了!這小東西還老糾纏我!可我還不能索性把他扔在一邊不理,那樣他就會大發脾氣,我就更什麼事兒也甭幹了。

* 專家說:

兩歲的孩子不可能有成年人所期望的那種耐心和時間觀念,如果他能自己玩15分鐘,就已經是令人驚訝的成績了。兩歲之後,孩子才開始慢慢學會次序、輪流、持續時間的概念,並且他們也開始明白,自己並不永遠是關注的中心。

相應的解決辦法就是讓孩子做和你類似的事情。比如你通電話的時候,給他一個玩具電話,這樣,他會自以為正參與在其中。如果發生在吃飯前,那麼15分鐘的等待會讓他覺得無比漫長。這時,你可以安排他做些事情,比如給他碗筷玩一玩,或者聽一首歌。他要是實在餓極了,就先給他一點能吃的東西吧。

難題5:孩子在外面總是受欺負,我是不是該出面調停呢?

* 孩子說:

媽媽!小哥哥把水壺搶走了!要回來!我的,我的!

* 爸爸媽媽說:

貝貝才20個月,我的小可憐又成了被欺負的對象了。為了減少孩子的失落,我以後是不是可以給她拿些不值錢的東西出門,那樣即使丟了也不心疼?或者,既然她總是處於弱勢,我是不是該出面呢?這種“老母雞”的本能是不是不好?

* 專家說:

這個年齡的孩子之間發生糾紛,沒有成年人介入的話,他們自己是很難解決的。但是孩子需要的並不是法官,而是需要父母起到橋樑的作用。如果媽媽代替孩子出面,把丟失的玩具要回來,那麼反而會讓女兒更加害怕這種孩子之間的衝突。簡單的逃避也不是好的結局辦法。比較好的方式是,媽媽帶著孩子一起去“交涉”:如果能夠和那個大孩子談妥,把他的玩具拿來和自己的孩子交換,那樣就可以教會孩子一種處理方式。

通過這個過程,父母還可以告訴孩子,人與人之間肯定會存在差異和爭議,但是必須走到一起,尋找一個解決辦法。如果各自都有好的想法和物品,就可以交換使用,那樣的結果比自己佔有自己的更好。

Tips

給爸爸媽媽的3個小提示

1.危險,不僅會給孩子造成身體的損害,也會挫傷他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所以,在評估“是否危險”的時候,爸爸媽媽一定要慎重。

2.對於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分離焦慮很可能同時引發身體上的疾病--和我們成年人一樣,心情不好,自然就吃睡都不好。在不得不分開的日子裡,照顧孩子的家人應該格外注意調節孩子的飲食和睡眠,儘量吃得清淡,讓他多休息,多逗他開心。

3.一兩歲的孩子在逐漸學習自己玩兒的同時,已經開始涉及初步的社交能力了,和小朋友在一起,彼此觀察,彼此喜歡或者不喜歡。可以多組織一些孩子的聚會日。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