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幼兒期(1-3歲)>幼兒教育>正文

一次性尿布與人格發展的關系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文明的迅速發展, 人們在養育嬰兒的方式和用具方面都在漸漸發生變化。 給嬰兒使用一次性尿布, 在10年前還是一件十分希奇的事情。 如今已是很普遍, 進入到了普通的家庭。 大家萬萬想不到, 一次性尿布的功能不僅有其實用方便的優點, 同時對于兒童的心理健康、人格發展也有很大的好處。
中國有句老古話:“3歲看到老”, 就是說一個人在3歲時已塑造了整個個性的大部分。 這個說法同著名心理學家、心理分析治療創始人弗洛伊德醫生的人格發展理論十分相符。 弗洛伊德認為,
Advertisiment
每個人在兒童時期獲得的經驗會影響到成年后的人格特征。 人格的形成是一個有序的發展過程, 每個階段都與兒童時期某些軀體部位感受快感的滿足程度有關。 他同時又指出, 這種滿足既不可欠缺也不能過多, 因為這會使人格成長固定、遲緩, 從而引發往后的人格問題或障礙。
嬰兒在2—3歲階段軀體上的心理敏感部位主要是在肛門周圍, 兒童在培養正常的大便習慣中適度地在滿足心理的需要。 如果在此階段父母對于嬰兒的排便控制過嚴或過寬, 都有可能影響他們成人后的心理行為健康。 控制過嚴會使以后人格變得吝嗇保守、拘泥小節或過分講究;控制過寬會使以后人格變得馬馬虎虎、雜亂無章、鋪張浪費、邋遢隨便。
Advertisiment

如今的孩子以獨身子女為多。 父母對子女的溺愛從小就已體現。 不少父母在疼愛自己孩子時卻忽視了科學的道理, 在注意孩子身體健康的同時卻想不到心理成長發育的重要性。 嬰兒半夜拉屎拉尿, 哭鬧不休時, 年輕父母缺乏耐心, 笨手笨腳地給孩子換尿布, 同時又怨聲載道, 甚至還打嬰兒的小屁股。 他們卻想不到這樣的育嬰行為會導致孩子人格的扭曲塑造。 父母為了求得自己的放心和安頓, 不顧嬰兒是否有大小便的需要, 硬是“噓噓……噓”, “唔唔……唔”地為孩子“把屎”, 搞得小寶寶非得擠出幾滴尿液后父母方肯罷休。 他們何以知道, 孩子長大上學后生活自理差, 做作業邋遢, 文具消耗快等不良行為習慣與當初給孩子“把屎”方式的失誤有著密切關系。
Advertisiment

一次性尿布給年輕父母如何把握“把屎”找到了一個合理的度, 不再以自己的愿望來代替嬰兒實際的需求, 而是給孩子一個“隨意拉”的條件, 讓他們自然地得到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全面滿足。
雖然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深奧的心理學理論存在一定的距離, 也不是干什么事都能用特定的理論來套。 但如果做父母的能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做到更多地符合醫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客觀規律, 我們的后代將能培育成為心身健康的全面發展的新一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