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次搞定新生兒常見五官疾病

一歲又九個月的小恩, 眼睛總是淚汪汪的好可愛, 但時間一久, 爸媽覺得怪怪的, 為什麼小恩的眼垢比其他小朋友還多, 有時候還會流出淡黃色膿液, 給眼科醫師檢查後, 才發現小恩有先天性的鼻淚管阻塞, 讓爸爸媽媽好是擔心。 看過醫師後, 使用抗生素眼藥膏治療, 配合每天的按摩, 小恩的眼睛才痊癒恢復正常。

事實上, 寶寶的健康, 往往是爸爸媽媽最擔心的, 也常令父母驚慌失措, 手忙腳亂。 有鑑於此, 小編整理出0~3歲嬰兒最常見的五官疾病, 分別從五大地方著手, 提供家長們這些疾病的症狀及日常照顧方法,

Advertisiment
教你成為寶寶在家的醫師, 為孩子的健康把關。

如何給寶寶健康把關

一、眼睛篇

眼睛/先天性鼻淚管阻塞

先天性鼻淚管阻塞是1歲寶寶常見的疾病, 因為寶寶鼻淚管阻塞, 使得淚液的排泄不順暢, 所以寶寶的淚水會變多, 進而導致眼垢堆積, 如此就容易引起眼睛的細菌感染, 一旦感染, 淚水就變成了膿液, 更甚導致淚囊炎。

父母怎麼曉得寶寶的鼻淚管阻塞呢?其實只要看到寶寶的眼睛總是水汪汪、眼屎多, 或者寶寶的內眼角有淡黃色的膿液流出, 就是鼻淚管阻塞的症狀表現!不過, 家長別擔心, 大部分的寶寶在一歲時就好轉。

如果家中寶寶有鼻淚管阻塞的情況, 該怎麼紓緩寶寶的不舒服呢?只要在寶寶的淚囊處(在鼻樑兩側)由上往下按摩,

Advertisiment
促進淚液往鼻淚管的方向流動, 大概每天2~4次, 每次約一分鐘;同時配合醫師的囑咐使用抗生素眼藥水, 滴藥水前先用棉花棒將寶寶眼角的分泌物擦乾淨, 治療一段時間後, 淚道也就通暢了, 九成的患兒都能痊癒, 所以家長們可不用太過擔心!

新生兒常見疾病

眼睛/眼瞼內翻

有的家長發現寶寶的眼睛總是淚汪汪, 有時還伴隨紅腫的情況, 仔細一瞧會發現, 寶寶的眼皮靠近內側眼角的地方, 眼睫毛是向著裡邊長的, 眼球經過這些眼睫毛的刺激, 寶寶的眼睛就會經常淚汪汪的了。 如果情況嚴重, 睫毛可能會摩擦並刺痛眼球表面, 因而造成寶寶眼睛有異物感、畏光、流淚, 及視力障礙等症狀,

Advertisiment
嚴重還會造成角膜破皮等現象。

但家長無須過分擔心, 其實寶寶的小睫毛很柔軟, 一般不會損傷角膜, 而且隨著寶寶年齡的增加, 就會自己好轉。 然而, 如果摩擦刺激嚴重, 寶寶不但會流眼淚、頻繁眨眼睛, 或者用手揉眼睛, 這時就要治療了。

該怎麼減緩寶寶睫毛倒插的不舒服感呢?情況較輕的睫毛倒插可塗少許眼藥膏在眼睛下方的皮膚, 讓睫毛黏在皮膚上;如果情況嚴重, 就需要手術矯正了。 此外, 要注意寶寶的指甲太長時, 要幫他修剪, 避免寶寶用手揉眼睛, 引起細菌感染。

二、耳朵篇

六個月大的小竺, 從半夜開始又咳嗽又流鼻涕, 好不容易安撫入睡, 不到幾個小時又被鼻涕嗆醒, 並焦躁不安的用手抓耳朵, 可憐的小恩,

Advertisiment
小小年紀還不會說話, 只能嚎啕大哭, 甚至用頭撞床來表達自己的不舒服。 心疼不已的爸爸媽媽急忙帶他去掛急診, 才發現是急性中耳炎發作, 醫師建議先住院治療, 待小恩病情好轉後再出院。 才短短幾天, 小恩就瘦了一圈, 更因晚上疼痛無法好好入睡, 小小年紀黑眼圈就跑出來了。

耳朵/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好發年齡約為0~3歲, 主要是因為寶寶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導致鼻涕、病菌或分泌物延著耳咽管逆流而上, 進入中耳腔, 造成發炎。 進而導致耳膜紅腫、中耳腔積水, 情況嚴重還會導致耳膜穿孔、流膿的情況。

爸爸媽媽們怎麼曉得寶寶可能患了急性中耳炎呢?中耳炎常見症狀為:耳朵痛、發燒、嘔吐等, 但因寶寶尚無語言表達能力,

Advertisiment
所以只要發現寶寶發燒, 伴隨經常性的抓耳朵, 這時就要懷疑寶寶可能患了中耳炎喔!一般的治療方式多為抗生素治療, 約10~14天即可逐漸恢復;但兩歲以上的孩子, 為了避免常使用抗生素會有抗藥性的情況產生, 多半會先使用止痛藥, 觀察兩三天, 如果症狀沒有改善, 才使用抗生素治療;若情況嚴重, 用抗生素也沒有辦法治療時, 才需要做骨膜切開術。

寶寶常見疾病預防

耳朵/外耳炎

寶寶的耳垢總是有臭味?寶寶有這種症狀的父母可要小心了!寶寶可能有外耳炎的徵兆喔!外耳炎多半是因為耳道潮濕, 或不當的清潔, 使耳道受傷所引起的發炎, 最常見的是爸爸媽媽們在幫寶寶清潔耳朵, 或洗澡時, 水不小心跑到耳朵裡, 結果水就一直泡在耳朵裡,造成耳朵痛、癢、分泌物增加及流膿的情況,在耳殼有時也看得到黃色膿狀物。

要判斷寶寶可能罹患外耳炎的方法,就是聞聞看寶寶的耳垢是否有臭味,如果出現臭味,就代表寶寶耳朵可能已經感染了。常見的治療方式多半是將寶寶的耳朵清洗乾淨,將膿液引流,再使用適當的消炎滴劑,並讓寶寶的耳朵保持乾燥兩三天即可。

所以,幫寶寶洗澡時,要儘量避免洗澡水進入。若不慎進水,建議家長們可以讓寶寶側躺,讓洗澡水流出;或者可以利用棉花棒吸乾寶寶外耳及耳道的洗澡水,以避免外耳炎的情況發生。

三、鼻子篇

鼻子/鼻炎

鼻炎多半是因為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所引起,可能會出現鼻塞、流鼻水或打噴嚏的情況,有時也會鼻涕倒流,刺激咽喉而引起咳嗽。通常不需要藥物治療,約3~7天就可自動痊癒,但如果症狀嚴重到寶寶的鼻子已經擦到破皮,這時建議就診,以緩解症狀。

鼻子/鼻竇炎

大部分兒童鼻竇炎的症狀沒有像大人那麼典型,通常只會表現出咳嗽和流鼻涕而已,再加上寶寶因為語言發展尚未完全,沒有辦法表達自己的不舒服,所以常常被家長忽略。在這邊告訴大家小技巧,只要發現寶寶流黃膿鼻涕超過七天以上,伴隨陣發性的夜間咳嗽,或者寶寶鼻塞必須張口呼吸、眼屎多,這時就要懷疑寶寶是否有鼻竇炎的問題,必須帶寶寶就診。

治療部分是以抗生素為主,嚴重才必須使用鼻腔灌洗的方式,但因避免嗆傷,鼻腔灌洗一般不適用於0~3歲的寶寶。因鼻竇炎治療療程較長,父母們一定要有耐心,充分配合醫師的療程,避免自行停藥,否則不完整的治療,可能會讓寶寶鼻竇炎的症狀拖上好幾個月。

常見疾病的預防與護理

四、嘴巴篇

嘴巴/鵝口瘡

寶寶的口腔或舌頭如果出現白色顆粒,這些顆粒看起來像奶渣,但強行擦掉可能會出血,就要懷疑寶寶是否得了鵝口瘡。鵝口瘡最常出現在舌頭上及兩頰內側的位置,它的外觀呈現出如白色凝乳斑,容易與奶垢混淆。

鵝口瘡發生的原因,是由一種叫做白色念珠菌(黴菌的一種)在口腔黏膜表面感染引起的病灶,一般健康的正常人,口腔、腸道和皮膚都可能有少量的白色念珠菌存在,但當身體免疫力下降時,或哺乳器具不乾淨、手指污染等等,導致體內白色念珠菌過度繁殖。不過,鵝口瘡大部分都能夠自行痊癒,若配合少量的抗黴菌藥物,可使寶寶更快速痊癒。

值得一提的是,寶寶出現鵝口瘡問題,多半是因為免疫失調的原故,所以,最重要的是應找出誘發鵝口瘡的原因,對症下藥,以免舊病重發。

嘴巴/奶瓶性蛀牙

經常看到許多可愛的小朋友,穿著漂漂亮亮的衣服,但笑起來卻是滿口的蛀牙,再可愛的笑容都讓人開心不起來,這可能就是奶瓶性蛀牙造成的後果。當然,寶寶若還沒有牙齒,就不必擔心因奶瓶餵食而造成蛀牙,但當寶寶漸漸長大,約九個月至一歲時,慢慢會長出牙齒,如果這時仍延續嬰兒期的餵奶方式,則很有可能造成奶瓶性蛀牙。

尤其有些寶寶喜歡邊喝牛奶邊睡覺,因為寶寶睡著以後,唾液會減少分泌,高濃度的可發酵醣類便容易附著在牙齒上,成為細菌的溫床,細菌產生酸性分泌物後,就會讓寶寶晶瑩剔透的小白牙脫鈣,形成蛀牙,然後就變黃、變黑了。所以,家長們應該注意寶寶的飲食習慣,養成吃完東西就清潔口腔的好習慣。

該怎麼幫寶寶清潔口腔呢?

(1)口腔清潔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寶寶喝完奶後喝水,是最簡易的漱口方式。(2)對於長牙的寶寶,家長們可以將手洗乾淨,用紗布捲在手指上,深入寶寶的口腔,幫寶寶清潔舌頭和牙齒的垢。(3)若寶寶已經可以握東西,就可以讓寶寶拿著兒童用的牙刷,自己學著刷牙。

寶寶疾病要預防

五、皮膚篇

皮膚/尿布疹

唉呀!寶寶的屁屁怎麼紅通通一片啊?要小心寶寶可能有尿布疹喔!尿布疹是嬰幼兒常見的皮膚病,因尿布覆蓋而引起的局部皮膚反應,主要是由於尿液或糞便長期接觸屁屁,所造成的刺激性皮膚炎,皮膚的刺激反應包括:廣泛性紅斑、表面粗糙如牛皮紙、水皰或膿皰等變化。尤其是寶寶拉肚子時,或無法勤加更換尿片時,最常發生。有時甚至於會合併鏈球菌或念珠菌的感染。

預防之道在於父母能否勤換尿布,保持屁屁皮膚的清潔乾淨,並選用吸水力佳、透氣性良好的尿片,其中,如確診為念珠菌感染,則需局部使用抗黴菌軟膏,如為葡萄珠菌感染,則需使用抗生素治療。

皮膚/脂漏性皮膚炎

奇怪!寶寶的頭上怎麼會出現厚厚的,一層黃白色的頭皮屑呢?且在耳朵、臉部、眉毛等處,也出現銀白色的脫屑。要注意!寶寶可能患有脂漏性皮膚炎喔!

新生兒患有脂漏性皮膚炎原因是寶寶還在媽媽的肚子裡時,因為皮脂腺分泌不正常,受到母親本身的賀爾蒙影響,使得寶寶一出生時就患有脂漏性皮膚炎。但家長們不必過於擔心,一般而言,寶寶出生6~12月後,症狀就會逐漸消失。

小編總結:日常的照顧方式,可採用以下方式:(1)睡前可用嬰兒油塗厚厚的一層于寶寶脂漏性皮膚炎處,放置約一晚後,待皮屑軟化,再以清水沖掉皮屑即可。(2)利用天然溫和的保濕霜擦脂漏性皮膚炎處,讓患處維持保濕,減輕乾燥的不舒服感。

結果水就一直泡在耳朵裡,造成耳朵痛、癢、分泌物增加及流膿的情況,在耳殼有時也看得到黃色膿狀物。

要判斷寶寶可能罹患外耳炎的方法,就是聞聞看寶寶的耳垢是否有臭味,如果出現臭味,就代表寶寶耳朵可能已經感染了。常見的治療方式多半是將寶寶的耳朵清洗乾淨,將膿液引流,再使用適當的消炎滴劑,並讓寶寶的耳朵保持乾燥兩三天即可。

所以,幫寶寶洗澡時,要儘量避免洗澡水進入。若不慎進水,建議家長們可以讓寶寶側躺,讓洗澡水流出;或者可以利用棉花棒吸乾寶寶外耳及耳道的洗澡水,以避免外耳炎的情況發生。

三、鼻子篇

鼻子/鼻炎

鼻炎多半是因為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所引起,可能會出現鼻塞、流鼻水或打噴嚏的情況,有時也會鼻涕倒流,刺激咽喉而引起咳嗽。通常不需要藥物治療,約3~7天就可自動痊癒,但如果症狀嚴重到寶寶的鼻子已經擦到破皮,這時建議就診,以緩解症狀。

鼻子/鼻竇炎

大部分兒童鼻竇炎的症狀沒有像大人那麼典型,通常只會表現出咳嗽和流鼻涕而已,再加上寶寶因為語言發展尚未完全,沒有辦法表達自己的不舒服,所以常常被家長忽略。在這邊告訴大家小技巧,只要發現寶寶流黃膿鼻涕超過七天以上,伴隨陣發性的夜間咳嗽,或者寶寶鼻塞必須張口呼吸、眼屎多,這時就要懷疑寶寶是否有鼻竇炎的問題,必須帶寶寶就診。

治療部分是以抗生素為主,嚴重才必須使用鼻腔灌洗的方式,但因避免嗆傷,鼻腔灌洗一般不適用於0~3歲的寶寶。因鼻竇炎治療療程較長,父母們一定要有耐心,充分配合醫師的療程,避免自行停藥,否則不完整的治療,可能會讓寶寶鼻竇炎的症狀拖上好幾個月。

常見疾病的預防與護理

四、嘴巴篇

嘴巴/鵝口瘡

寶寶的口腔或舌頭如果出現白色顆粒,這些顆粒看起來像奶渣,但強行擦掉可能會出血,就要懷疑寶寶是否得了鵝口瘡。鵝口瘡最常出現在舌頭上及兩頰內側的位置,它的外觀呈現出如白色凝乳斑,容易與奶垢混淆。

鵝口瘡發生的原因,是由一種叫做白色念珠菌(黴菌的一種)在口腔黏膜表面感染引起的病灶,一般健康的正常人,口腔、腸道和皮膚都可能有少量的白色念珠菌存在,但當身體免疫力下降時,或哺乳器具不乾淨、手指污染等等,導致體內白色念珠菌過度繁殖。不過,鵝口瘡大部分都能夠自行痊癒,若配合少量的抗黴菌藥物,可使寶寶更快速痊癒。

值得一提的是,寶寶出現鵝口瘡問題,多半是因為免疫失調的原故,所以,最重要的是應找出誘發鵝口瘡的原因,對症下藥,以免舊病重發。

嘴巴/奶瓶性蛀牙

經常看到許多可愛的小朋友,穿著漂漂亮亮的衣服,但笑起來卻是滿口的蛀牙,再可愛的笑容都讓人開心不起來,這可能就是奶瓶性蛀牙造成的後果。當然,寶寶若還沒有牙齒,就不必擔心因奶瓶餵食而造成蛀牙,但當寶寶漸漸長大,約九個月至一歲時,慢慢會長出牙齒,如果這時仍延續嬰兒期的餵奶方式,則很有可能造成奶瓶性蛀牙。

尤其有些寶寶喜歡邊喝牛奶邊睡覺,因為寶寶睡著以後,唾液會減少分泌,高濃度的可發酵醣類便容易附著在牙齒上,成為細菌的溫床,細菌產生酸性分泌物後,就會讓寶寶晶瑩剔透的小白牙脫鈣,形成蛀牙,然後就變黃、變黑了。所以,家長們應該注意寶寶的飲食習慣,養成吃完東西就清潔口腔的好習慣。

該怎麼幫寶寶清潔口腔呢?

(1)口腔清潔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寶寶喝完奶後喝水,是最簡易的漱口方式。(2)對於長牙的寶寶,家長們可以將手洗乾淨,用紗布捲在手指上,深入寶寶的口腔,幫寶寶清潔舌頭和牙齒的垢。(3)若寶寶已經可以握東西,就可以讓寶寶拿著兒童用的牙刷,自己學著刷牙。

寶寶疾病要預防

五、皮膚篇

皮膚/尿布疹

唉呀!寶寶的屁屁怎麼紅通通一片啊?要小心寶寶可能有尿布疹喔!尿布疹是嬰幼兒常見的皮膚病,因尿布覆蓋而引起的局部皮膚反應,主要是由於尿液或糞便長期接觸屁屁,所造成的刺激性皮膚炎,皮膚的刺激反應包括:廣泛性紅斑、表面粗糙如牛皮紙、水皰或膿皰等變化。尤其是寶寶拉肚子時,或無法勤加更換尿片時,最常發生。有時甚至於會合併鏈球菌或念珠菌的感染。

預防之道在於父母能否勤換尿布,保持屁屁皮膚的清潔乾淨,並選用吸水力佳、透氣性良好的尿片,其中,如確診為念珠菌感染,則需局部使用抗黴菌軟膏,如為葡萄珠菌感染,則需使用抗生素治療。

皮膚/脂漏性皮膚炎

奇怪!寶寶的頭上怎麼會出現厚厚的,一層黃白色的頭皮屑呢?且在耳朵、臉部、眉毛等處,也出現銀白色的脫屑。要注意!寶寶可能患有脂漏性皮膚炎喔!

新生兒患有脂漏性皮膚炎原因是寶寶還在媽媽的肚子裡時,因為皮脂腺分泌不正常,受到母親本身的賀爾蒙影響,使得寶寶一出生時就患有脂漏性皮膚炎。但家長們不必過於擔心,一般而言,寶寶出生6~12月後,症狀就會逐漸消失。

小編總結:日常的照顧方式,可採用以下方式:(1)睡前可用嬰兒油塗厚厚的一層于寶寶脂漏性皮膚炎處,放置約一晚後,待皮屑軟化,再以清水沖掉皮屑即可。(2)利用天然溫和的保濕霜擦脂漏性皮膚炎處,讓患處維持保濕,減輕乾燥的不舒服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