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寶寶一歲之前, 寶寶的行為調節可以分為兩個發展階段。 每個階段都以對之前的經驗進行重新歸類作為標誌。 刺激和感情模式在記憶形成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細膩的相處能夠促進寶寶的行為調節, 能夠使寶寶控制自己的壓力。
在第一個發展階段中, 也就是兩到三個月時, 以出現社交微笑為標誌, 父母開始把寶寶看作是一個社交物件。 這時候因為大量的發育(感知、神經心理、社交信號), 寶寶能夠發送明確的表情信號。 同時, 寶寶生來就有的自我感知也進一步發展。 他越來越覺得自己和別人是分開的。
Advertisiment
在第二個階段中, 也就是半歲以後, 寶寶開始明白物體和人的存繼性。 在和他人相處時, 這種全新的能力首先表現為“怕生”。 這會對自我感知產生影響, 使自我的感覺越來越清晰。 首次出現了特別的情感。 這都讓寶寶對和依戀物件的共同感更加強烈。
基於這些巨大的變化, 寶寶和父母之間發展出了依戀。 這以大量共同經歷的情景為依據。 它的性質決定了寶寶之後的社交能力, 因為不斷重複和獨特的交往模式會儲存在寶寶的記憶中。
Advertisiment
依戀是寶寶和依戀物件之間的一種獨特的、長久的情感聯繫。 寶寶在一歲的最後幾個月裡出現的情感讓依戀更加穩固。 特定的行為方式被認為是依戀行為, 例如哭、笑、抱住和仿效。 在進化史中, 依戀證明了自己的重要性。 父母的理解影響了依戀關係的類型。 在這期間, 寶寶的兩種極端需求不斷交替:對安全感的需求和自己的好奇心。 為了探索這個世界, 他需要確保自己能隨時回到父母身邊。 和寶寶在依戀關係中經歷的安全感有關的是, 寶寶能在多大程度上追隨自己探索世界的好奇。
科學上將依戀分為不同的模式:安全型依戀、不安全型依戀和混亂型依戀。 不安全型依戀又分為回避型依戀和矛盾型依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