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孕網網友提問:一歲的寶寶哄他們不哭不鬧就成了, 他們是不是沒有什麼是非判斷能力?
專家解答:您好, 寶寶在懵懵懂懂、咿咿呀呀, 特別是歡笑及發怒時, 已開始了對外界人和事的觀察與認識。
研究表明, 從兩個月開始, 寶寶開始喜歡觀看人的面容。 據觀察, 即使寶寶在生理上困倦或饑餓時, 看見熟悉的面容也會微笑、手足揮動。 這說明寶寶不僅有生理需要而且也有社會性需要。 但有的媽媽忽視了寶寶這種最初的反應, 只是滿足他的生理需求, 對寶寶的無理取鬧也無條件地遷就忍讓, 這樣寶寶就會形成不正確的是非觀,
Advertisiment
1、統一是非標準, 在寶寶飲食、排便、睡眠、衛生、禮貌等方面建立良好的制度。 嚴格執行並取得全家人的共識與行動的一致。 如寶寶睡醒之後會躺著自己玩, 這就是做得好;如果沒緣由地大哭大鬧, 就是表現不好。 此時, 無論誰都不要理會他, 慢慢寶寶就知道了自己做得不對。 但是, 寶寶還不會說話, 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 只會用哭表示自己的感覺。 所以, 成人要學會判斷寶寶哭的真正原因, 以便及時對症處理。
2、利用表情動作、簡單的語言對寶寶的行為加以肯定或否定。 半歲以後的寶寶, 逐漸對成人用表情和語言表示的稱讚和責備有所反應。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幸孕網專家推薦:嬰兒寶寶不僅僅只有生理需求
滿足嬰兒的心理需求, 培養嬰兒健康的心理, 需要父母的精心呵護, 需要一定的規律和秩序, 只要父母能堅持, 孩子一定會以良好的狀態作為回報。
美國心理學家施皮茨經過調查發現, 如果育嬰室不用保育員, 僅採用機械化餵奶, 使嬰兒不與人接觸, 結果嬰兒的生理與心理的發育都受到影響。 後來增加了保育員, 規定了每天抱起嬰兒的時間和次數, 從而使嬰兒解決了皮膚饑餓的困擾, 睡眠、吃奶都較以前有很大的進步, 患病率大大下降。
Advertisiment
嬰兒是指一周歲內的小兒。 很多人都認為, 嬰兒是最好照顧的, 尤其是前六個月只要讓他吃好睡好就行了。 然而研究發現, 嬰兒不只有生理需求, 還有心理需求, 他們會要求和父母做心靈上的相互交流與溝通。 當他們哭叫的時候希望有人回答, 笑的時候希望有人對著他們笑, 他們希望母親和家人給予愛☆禁☆撫、觸摸和摟抱。
為了滿足嬰兒的心理需求, 母親應做到:
1.及時哺乳, 哺乳時要將嬰兒抱起, 並且要一邊哺乳一邊同嬰兒溫柔地說話, 使嬰兒將飽腹感、被抱感、撫慰感同媽媽結合在一起。
2.一歲半以前的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安全感,
Advertisiment
3.按照嬰兒的月齡, 準備色彩鮮豔的玩具、圖畫, 促進其感官的發育。 此外, 動聽的樂曲、歌曲, 成人委婉生動的話語, 均對嬰兒心理發育有良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