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沙或游泳。
大自然的薰陶很快展現在孩子的畫作和肢體表情。 女兒才念幼稚園大班, 身形纖瘦卻體力充沛, 可以飛快爬到樹上, 掛在枝頭擺蕩好幾回, 身手矯健。 也因為常去溪流游泳、潛入海中看海底生物, 她的海洋世界畫作, 想像力豐富到連老師也不可置信。
4.與孩子談心、聊天
父母忙了一天, 回到家疲憊不堪, 早已累得無法提起精神專心說話或聆聽, 有時因缺乏耐性, 火氣一來, 不要說與孩子談心了, 連聊天都難以有好品質。
許多教育專家齊聲呼籲, 不論多忙, 每天一定要抽時間跟孩子聊天互動。
Advertisiment
與孩子溝通, 父母要放下身段, 用開放的態度、同理的心情, 專心聆聽孩子心聲。 甚至, 父母偶爾也可以把孩子當成“大人”, 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工作煩惱、挫敗或心得。
談話的話題儘量多元, 不要總是以“你功課寫了沒?”當開頭。
很多父母不知道該跟孩子說什麼, 其實, 生活中處處是話題, 尤其帶有記憶的對象, 是很好的聊天素材。
就像“歐瑪的泰迪熊”, 德國老奶奶把曾陪伴她走過半個世紀的泰迪熊送給孫子咪咪, 原本殘破的小熊, 背後隱藏著無數老奶奶的生活記憶, 透過有如傳家寶的玩偶, 家族故事就這麼說了下去。
兒童文學創作者子魚也曾透過一雙小鞋、一張照片,
Advertisiment
有一次, 子魚念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回家, 說隔天要交一張“小時候”的照片。 為了交作業, 全家人翻閱相簿找啊找, 最後孩子選了一張3歲時在武陵農場的照片。
子魚指著照片中兒子站在瀑布前的畫面, 跟孩子說當年爸媽如何哄他要用嬰兒架背上山, 他卻哭著不依, 堅持自己走上山。
已經8歲的兒子張大眼睛不敢置信, 直說, 忘記了。 子魚再翻開另一張照片, 一串串的往事讓兒子聽了好開心, “每個人對屬於自己的故事, 都很感興趣, 孩子也喜歡知道自己如何長大的, ”子魚笑說著。
又有一次, 子魚發現櫃子裡有雙小小鞋, 仔細一想, 原來是兒子的第一雙鞋。 當晚, 他邊擦拭鞋子,
Advertisiment
帶孩子同行
通常, 父母只能利用晚上及假日, 才有較多的時間與孩子相處, 教育專家鄭石岩就經常鼓吹企業辦“帶小孩上班”的活動, 透過現場, 可實際瞭解爸爸媽媽上班的情況。
“以前農業社會, 小孩看得到父母辛苦耕作, 懂得體諒與關懷, 現在的小孩, 每天看到的就是父母下班很累、最不好的一面, 他們不知道父母白天在忙些什麼, 只學到父母生活裡表現最差的一部分。 ”鄭石岩觀察。
為了跟孩子有更多相處時間, 小孩小學畢業前, 鄭石岩經常帶著孩子到各地演講, 讓孩子有機會參與他的工作。
Advertisiment
“我把孩子當成很重要的一部分, 給他機會在生活中學習, ”鄭石岩舉例, 好比帶孩子去旅行, 不要只是帶孩子去玩而已, 最好能陪著孩子找資料、查路線、訂旅館, 親子共同完成旅行計畫, 讓孩子從生活中的歷練, 獲得學習。 (來源/南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