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是由於血小板減少引起皮膚、粘膜甚至內臟出血的疾病。
屬祖國醫學“發斑”中的“陰斑”和血證中的“肌衄”範疇。
臨床常呈現皮膚和粘膜瘀點或瘀斑,
可伴鼻衄、齒衄、便血或無定位的腹痛、關節痛、血尿等。
中醫認為這此血證的出現皆因血不循常道運行、溢出絡脈之外所致,
引起的原因是熱傷血絡、瘀阻經絡或氣不攝血等。
西醫認為是血小板減少或毛細血管變態反應所致。
(一)中醫辯證治療
1.風熱傷絡。
主證:發熱,
微惡風寒,
紫癜多見於臀以下伸面,
常呈對稱性分佈,
色鮮紅,
高出皮膚,
大小不一,
可成片或有浮腫,
Advertisiment
治法:祛風清熱, 涼血止血。
方藥:銀翹散加減。 銀花10 克, 連翹10 克, 薄荷6 克(後下), 蘆根15 克, 牛子10 克, 淡竹葉10 克, 桑葉10 克, 蟬衣5 克, 生地10 克, 丹皮10 克, 赤芍8 克。
方解:銀花, 連翹清熱解毒, 配伍竹葉加強清熱之功。 薄荷、牛子、桑葉、蟬衣輕宣解表情透絡熱。 生地、丹皮、赤芍涼血止血。
2.血熱妄行。
主治:起病急,
皮膚瘀斑,
深紫色,
有鼻衄,
齒衄,
面赤,
口渴咽幹,
大便幹,
尿黃,
甚至紅赤,
舌紅絳,
苔黃燥,
脈弦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
涼血化斑。
方藥:化斑東加味。
石膏15 克,
知母8 克,
生甘草5 克,
玄參10 克,
犀角5 克(先煎),
丹皮8 克,
藏紅花2 克(焗服)。
方解:用白虎湯(石膏、知母、甘草)清陽明熾盛之火,
合犀角、玄參涼血解毒化斑。
再加丹皮、藏紅花更增強涼血化斑作用。
Advertisiment
3.陰虛火旺。
主治:紫癲時發時止, 或有鼻衄、低熱、盜汗、心煩不寧, 咽幹口燥, 兩顴發紅, 舌紅少津, 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 涼血止血。
方藥:知柏地黃丸加味。
生地10 克, 淮山10 克, 山萸肉6 克, 丹皮6 克, 茯苓10 克, 澤瀉10克, 知母6 克, 黃柏6 克, 側柏葉10 克, 旱蓮草12 克, 茜根10 克。
方解:知柏地黃丸滋陰瀉火, 加側柏葉、旱蓮草、茜根涼血止血。 4.氣不攝血。
主治:紫癲反復出現,
色淡,
面色萎黃,
蒼白無華,
神疲乏力、心悸、頭暈、納差、黑便、舌淡、苔白薄、脈細。
治法:補氣攝血。
方藥:歸脾東加味。
黃芪12 克,
白術10 克,
茯苓12 克,
黨參10 克,
元肉10 克,
棗仁5克,
當歸5 克,
木香5 克(後下),
遠志5 克,
炙草5 克,
阿膠6 克(烊),
炮薑1.5 克。
方解:前10 味為歸脾湯,
有健脾養心、益氣補血作用。
加阿膠,
炮姜溫養攝納止血。
5.經絡瘀阻。
Advertisiment
主治:紫員暗紫,
腹痛,
噁心,
嘔吐,
便血,
關節瘀腫,
舌談紫,
瘀點,
脈弦或澀。
治法:消瘀止血,
益氣行血。
方藥:桃紅四物東加味。
桃仁8 克,
紅花3 克,
當歸6 克,
熟地12 克,
川芎5 克,
白芍10 克,
北芪12 克,
黨參10 克,
乳香6 克,
沒藥6 克。
方解:桃紅四物湯補血活血化瘀,
北芪、黨參補氣行血,
加乳香、沒藥消瘀止痛。
經驗方:
①松茅合劑:松針(鮮)60 克、白茅根(鮮)0 克、藕節30 克、仙鶴草葉15 克,
水煎,
每日1 劑。
②三七末0.5 克,
每日2 次沖服。
③水牛角25 克煎水服。
④花生衣(皮)25 克煎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