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
1.有吐出或排出蛔蟲史。
2.臨床有部分無症狀, 其較顯著者:
(1)成蟲寄生在小腸內引起症狀:納差、腹痛、痛無定時, 多無壓痛, 可有營養不良, 擇食, 或異食癖、磨牙等。
(2)幼蟲遷移期症狀:
①幼蟲移至肝:肝大, 肝功能異常, 可引起多發性肝膿腫。
②幼蟲移至肺:可引起蛔蟲性嗜酸性肺炎, 發熱咳嗽, 重者有暴發喘憋。
(3)可有過敏性蕁麻疹或急性結膜炎。
化驗:
1.糞中找到蛔蟲卵、漂浮法陽性率高。
Advertisiment
2.血白細胞分類嗜酸性細胞高。
本病屬祖國醫學“蚘蟲”、“長蟲”範疇。 由飲食不潔所致。 如蟲成團、阻塞腸道或竄入膽道, 則劇痛, 中醫稱“蛔厥”。
(一)沖醫辨證治療
1.蟲棲腸道。
主證:輕者無症狀, 或繞臍疼痛, 時作時止, 腹痛時可有條索狀物, 時聚時散, 胃納差或有異食痹, 夜睡不安或磨牙。 重者面黃肌瘦, 甚則愛挖鼻孔, 咬唇角, 嗜食土、菜葉、生米、火炭等。 面部有淡色蟲斑, 鞏膜有灰藍點, 下唇內可出現顆粒樣透明小白點, 舌尖紅, 有刺點或舌尖紅赤, 苔黃膩或花剝, 脈弦滑。 部分患兒有成蟲排出, 偶見嘔蟲或大便鏡檢有蛔蟲卵。
治法:驅蟲導滯。
方藥:驅蛔連梅湯。
使君子12 克, 榧實10 克, 雷丸10 克, 青皮5 克, 檳榔8 克, 花椒3克, 烏梅10 克, 枳殼8 克, 苦楝皮15 克,
Advertisiment
方解:川連、烏梅、花椒、苦酸辛並用以制蛔;使君子、榧實、雷丸、苦楝皮殺蟲;檳榔、枳殼、青皮導滯以下蟲。
加減法:大便堅實者可加大黃、元明粉。
2.蛔厥(膽道蛔蟲)。
主證:此為蛔蟲竄入胃或膽, 突然右上腹或劍突下絞痛。 並向右肩及背部放射。 彎腰曲背, 或輾轉不安。 劇痛時捧腹踡臥或哭叫打滾。 噁心嘔吐, 肢冷汗出, 或吐出蛔蟲。 腹痛陣作陣止, 重者可持續腹痛。 畏寒發熱, 如因濕熱蘊伏, 膽汁外溢可見黃疽。
治法:安蛔定痛, 繼以驅蟲。
方藥:烏梅丸。
烏梅10 克, 細辛3 克, 川椒3 克, 川連3 克, 黃柏6 克, 當歸5 克, 桂枝3 克, 附子5 克, 使君子12 克, 乾薑3 克。 方解:本方取蛔“得酸則安, 得辛則伏, 得苦則下”之意。 烏梅、川椒、細辛、川連、黃柏是酸、辛、苦並用, 以烏梅為主藥。 乾薑、桂枝、附子溫髒去寒,
Advertisiment
加減法:痛甚加元胡10 克。 積實10 克;便結加大黃6 克。
3.膽道蛔蟲繼發感染出現黃疽時, 可用清熱利膽驅蛔法。 以小柴胡湯合驅蛔湯。 茵陳12 克, 白芍10 克, 使君子12 克, 柴胡6 克, 法夏8 克, 黃芩8克, 元胡8 克, 苦楝皮12 克, 銀花10 克, 檳榔8 克。
4.其他治法。
(1)劇痛時, 可用陳米醋口服, 每次20~30m1, 隔1 小時1 次, 連服3~5 次。
(2)炒使君子肉, 使君子去殼及衣, 用其肉炒黃, 每歲服1 粒, 清晨空腹服, 連服2 天。
(3)苦楝根二層皮:每公斤體重3~6 克(鮮皮), 睡前煎服, 或晨間空腹服。
(4)針灸:腹痛劇烈:天樞、中院、足三裡、內關、陽陵泉。 蛔厥先刺迎香透四白、膽囊穴, 後刺內關、足三裡、中院、人中。
(二)西醫;台療
1.呱嗪(驅蛔靈):160mg/kg/d, 分2 次口服, 連服3 大。
2.甲苯咪唑200mg,
Advertisiment
3.瘠病栓30mg/kg/次, 每晚一次, 連服2 晚。
4.腸蟲清, 2 歲以下1 片, 2 歲以上2 片, 一次服。